- 杨文蕾;刘芳芳;徐瑞平;杨伟;何煜;刘震;周福有;衡反修;侯波林;张立新;陈蕾;张凡;蔡奋;许铧文;林妙萍;刘萌飞;潘雅琪;刘英;胡喆;陈环宇;何忠虎;柯杨;
目的 建立并验证食管鳞状细胞癌患者根治术后生存预后预测模型与风险分级标准,为术后最优辅助治疗方案的确定提供真实世界证据。方法 分别收集2011年5月31日至2018年7月31日在河南省安阳市肿瘤医院(安阳中心)和2009年8月1日至2018年12月31日在广东省汕头大学医学院附属肿瘤医院(汕头中心)连续就诊的食管鳞状细胞癌患者的临床数据和生存随访数据。以安阳中心数据集为建模集,采用基于多因素Cox比例风险回归逐步后退法和AIC准则(Akaike information criterion)的“两步法”构建总生存预测模型。通过Bootstrap重抽样1 000次对模型进行内部统计验证,在汕头中心数据集进行外部验证。根据列线图得分构建预后风险分级标准。结果 建模队列和验证队列分别纳入4 171例和1 895例食管鳞状细胞癌患者。模型由年龄、性别、肿瘤原发位置、T分期、N分期、淋巴结清扫数、肿瘤大小、辅助治疗方案和术前血红蛋白水平9个变量组成。其中,N分期与辅助治疗方案存在显著交互作用(P<0.001),即与单纯手术相比,N+期患者可能从辅助治疗中获益,但辅助治疗无法改善N0期患者的预后。建模队列的模型一致性指数(C-index)为0.728 (95%CI:0.713~0.742),经Bootstrap内部验证后为0.722 (95%CI:0.711~0.739),验证队列的模型C-index为0.679 (95%CI:0.662~0.697)。校准图提示模型预测生存率与观测生存率一致性良好。在两个队列中模型准确性均显著高于第7版AJCC(American Joint Committee on Cancer)TNM分期系统(P<0.05)。此外,在各TNM分期内部,该模型仍可实现理想的预后风险分层效果。结论本研究为我国食管鳞状细胞癌患者根治术后总生存提供了个体化预测模型,并揭示N分期可能是制订食管鳞状细胞癌患者术后辅助治疗方案的重要决定因素。
2023年01期 v.14 101-11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11K] [下载次数:305 ]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14 ] |[引用频次:0 ] - 陈宏达;廖先珍;杜灵彬;董栋;魏东华;高屹;郑卫方;陈静君;卢明;张愉涵;陆斌;骆晨雨;李娜;周月阳;骆家辉;蔡洁;石菊芳;代敏;
目的 评价结肠镜、免疫法粪便潜血检测(fecal immunochemical test, FIT)及风险分级筛查策略在人群结直肠癌筛查中的可行性和有效性。方法 基于2018年5月—2021年5月全国6个中心开展的人群结直肠癌筛查随机对照试验(TARGET-C研究),将符合要求的受试者按照1∶2∶2的比例随机分配至结肠镜组、FIT组、分级筛查组(经风险评估,高风险人群接受结肠镜检查;低风险人群接受FIT检测,FIT阳性者接受结肠镜检查)。3组人群分别接受不同方案的结直肠癌筛查,其中结肠镜组仅接受基线筛查,FIT组与分级筛查组在基线筛查的基础上接受每年1次的随访筛查。主要研究结局为进展期肿瘤(包括结直肠癌和进展期腺瘤)检出率。比较3种筛查方案的人群参与率、进展期肿瘤检出率和结肠镜检查负荷。结果 共入选符合纳入与排除标准的受试者19 373名,包括男性8082名(41.7%),女性11 291名(58.3%);平均年龄(60.5±6.5)岁。其中结肠镜组3883名、FIT组7793名、分级筛查组7697名。FIT组与分级筛查组已完成2轮次随访筛查。FIT组整体人群筛查参与率最高(99.3%),分级筛查组次之(89.2%),结肠镜组最低(42.3%)。意向性分析结果显示,结肠镜组进展期肿瘤检出率高于FIT组(2.76%比2.17%,OR_(结肠镜组比FIT组)=1.30,95%CI:1.01~1.65,P=0.037),结肠镜组与分级筛查组进展期肿瘤检出率无统计学差异(2.76%比2.35%,OR_(结肠镜组比分级筛查组)=1.19, 95%CI:0.93~1.51,P=0.156),分级筛查组与FIT组进展期肿瘤检出率亦无统计学差异(2.35%比2.17%,OR_(分级筛查组比FIT组)=1.09,95%CI:0.88~1.34,P=0.440)。以每检出1例进展期肿瘤所需要的结肠镜检查次数作为评价人群筛查时结肠镜检查负荷的指标,结肠镜组的结肠镜检查负荷最高(15.4次),分级筛查组次之(10.2次),FIT组最低(7.8次)。结论 基于结直肠癌风险评估的分级筛查策略对于人群结直肠癌的筛查具有可行性和有效性,可作为传统结肠镜检查和FIT筛查方案的有效补充。
2023年01期 v.14 114-12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66K] [下载次数:215 ]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65 ] |[引用频次:0 ] - 周如宁;张莉;马凯宇;鲍秀琦;王维国;阮戈冲;杨红;
目的 探究炎症性肠病(inflammatory bowel disease, IBD)患者幽门螺杆菌(Helicobacter pylori, Hp)感染现况,并初步分析其发生Hp感染的危险因素。方法 2020年1月1日—2020年12月31日通过发送电子问卷的方式对北京协和医院长期随访IBD患者及年龄、性别与之相匹配的北京社区居民展开调查。收集两组人群一般资料、Hp感染相关信息、环境因素等资料。比较两组人群Hp阳性率差异并分析IBD患者Hp感染相关危险因素。结果 经倾向性评分匹配后,最终纳入本研究IBD患者122例、社区居民1739例。两组人群倾向性评分直方图高度一致。IBD患者Hp阳性率显著低于社区居民(13.1%比42.7%,P<0.001),且两组Hp阳性率均随年龄增高呈逐渐升高趋势,但组内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单因素分析显示,IBD患者中Hp阳性者长期共餐者Hp感染的比例显著高于Hp阴性者(43.8%比18.9%,P=0.006)。结论 IBD患者Hp感染率较社区居民降低,其发生Hp感染可能与长期共餐者Hp阳性有关。
2023年01期 v.14 124-13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06K] [下载次数:131 ]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13 ] |[引用频次:0 ] - 谢蓝田;阮桂仁;刘晓清;张丽帆;张月秋;邱志峰;侍效春;
目的 基于相对较大的样本数据,探究活动性结核病(active tuberculosis, ATB)患者外周血淋巴细胞亚群特点及其意义。方法 回顾性收集北京协和医院住院ATB患者(2012年6月—2022年1月)及年龄、性别与其相匹配的健康人群(2019年3月—2022年5月)的临床资料。以健康人群为对照,分析ATB患者外周血淋巴细胞亚群变化特点,并对不同确诊方式及受累部位ATB患者进行组间比较。结果 共入选符合纳入与排除标准的ATB患者212例、健康人群200例。ATB患者中,临床确诊82例(38.7%)、病原学确诊130例(61.3%,包括单纯肺结核77例、单纯肺外结核21例、肺结核并肺外结核32例)。相较于健康人群,ATB患者多种外周血淋巴细胞亚群指标计数及其百分比降低(P均<0.05),T淋巴细胞百分比、CD8~+T淋巴细胞百分比、记忆CD4~+T淋巴细胞/CD4~+T淋巴细胞比值、CD38~+CD8~+T淋巴细胞/CD8~+T淋巴细胞比值等均升高(P均<0.05)。相较于临床确诊ATB患者,病原学确诊ATB患者淋巴细胞、B细胞、自然杀伤(natural killer, NK)细胞、T淋巴细胞、CD4~+T淋巴细胞、CD8~+T淋巴细胞计数等均降低(P均<0.05)。不同结核感染部位的患者记忆CD4~+T淋巴细胞、纯真CD4~+T淋巴细胞、CD28~+T淋巴细胞及活化CD8~+T淋巴细胞亚群计数及其百分比无显著差异(P均>0.05)。相较于单纯肺结核患者,肺结核并肺外结核患者B细胞计数[23(10,69)个/μL比73(25,133)个/μL,P=0.003]降低,单纯肺外结核患者NK细胞百分比[16.7%(10.8%,23.6%)比10.6%(5.3%,17.4%),P=0.042]升高。结论 ATB患者外周血淋巴细胞亚群指标整体呈减低状态,存在明显的免疫功能紊乱。
2023年01期 v.14 131-13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03K] [下载次数:196 ]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13 ] |[引用频次:0 ] - 张雪媛;许鸿雁;董跃明;刘丹凤;孙鹏蕊;颜锐;崔洪亮;雷红;任菲;
目的 利用深度学习技术,建立临床常见的侵袭性真菌图像辅助分类模型。方法 回顾性收集2020年9月—2021年4月解放军总医院第八医学中心曲霉菌属、酵母菌属和新型隐球菌属真菌感染者的显微镜图像,按7∶1.5∶1.5的比例随机分为训练集、验证集和测试集。使用训练集和验证集图像对改进的MobileNetV2网络结构进行训练和参数调试,构建基于多尺度注意力机制的卷积神经网络(convolutional neural network, CNN)真菌图像11分类模型。以机器鉴定结果为金标准,以查准率、召回率和F1值为指标评价该模型对测试集真菌图像的分类效果。将该模型与5种经典CNN模型进行比较,评价指标包括模型参数量、内存占用量、网络每秒处理的图像数量(frames per second, FPS)、准确率及受试者操作特征曲线下面积(area under the curve, AUC)。结果 共纳入真菌显微镜图像7666张,分别包括曲霉菌属、酵母菌属和新型隐球菌属图像2781张、4115张、770张。其中训练集5366张、验证集1150张、测试集1150张。改进的MobileNetV2模型对测试集11种真菌图像具有较高的分类性能,查准率为96.36%~100%,召回率为96.53%~100%,F1值为97.01%~100%。该模型的参数量、内存占用量分别为4.22 M、356.89 M,FPS为573,准确率为(99.09±0.18)%,AUC为0.9944±0.0018,综合性能优于5种经典网络模型。结论 本研究提出的真菌图像分类模型,在保持低运算成本的情况下,可获得较高的真菌图像识别能力,其整体性能优于常见的经典模型。
2023年01期 v.14 139-14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52K] [下载次数:223 ]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13 ] |[引用频次:0 ] - 杨朗;魏俊吉;银锐;文俊贤;常健博;陈亦豪;张笑;张国杰;李春厚;马文斌;王任直;
目的 分析北京协和医院神经外科纳入KC19组的垂体手术患者住院费用影响因素,为细化疾病诊断相关分组(diagnosis related groups, DRG)提供参考。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7年1月1日至2021年11月30日北京协和医院神经外科垂体手术患者的病案首页信息,采用描述性统计、单因素分析、多因素线性回归分析患者住院费用相关影响因素。结果 本研究共纳入垂体手术患者3809例,平均住院费用为36 166.82元,平均住院天数为9.42 d;应用神经内镜手术的患者占比35.2%,存在严重并发症或合并症(major complication or comorbidity, MCC)/并发症或合并症(complication or comorbidity, CC)的患者占比40%;单因素分析发现住院费用与患者性别、住院天数、其他诊断数量、手术操作数量、是否应用神经内镜及是否存在MCC/CC有关;多因素分析发现住院费用的主要影响因素为住院时长,其次分别为其他诊断数量、手术操作数量、是否应用神经内镜、是否存在MCC/CC及性别。结论 在DRG支付方式下,KC19组的细化应着重考虑其影响因素,患者是否应用神经内镜及是否存在MCC/CC应纳入分组标准。
2023年01期 v.14 148-15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2K] [下载次数:467 ]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12 ] |[引用频次:1 ] - 王晓丹;张展;刘朝晖;
目的 分析高危型人乳头瘤病毒(high-risk human papillomavirus, HR-HPV)感染的相关危险因素。方法选取2020年10月—2021年1月就诊于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妇产医院妇科门诊的HR-HPV感染者作为感染组,同期于妇科门诊行子宫颈癌筛查且结果为HR-HPV阴性的患者作为对照组。两组均填写自行设计的《HR-HPV感染相关危险因素调查表》,统计分析HR-HPV感染相关危险因素。结果 共纳入感染组患者125例,对照组患者53例。对两组进行单因素组间比较显示,感染组无业或职业社会经济地位较低、用洗剂清洁外阴、冲洗阴道频率高、性取向为同性、生育次数多、既往阴道炎病史、阴道分泌物量多、阴道分泌物性状异常和沙眼衣原体感染率均高于对照组(P均<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生育史(OR=5.106,95%CI:1.521~17.145,P=0.008)、既往阴道炎病史(OR=3.910,95%CI:1.167~13.099,P=0.027)、阴道分泌物异常(OR=758.313,95%CI:58.151~9888.714,P<0.001)是HR-HPV感染的危险因素。此外,用洗剂清洗外阴或冲洗阴道的清洁习惯(OR=2.004)、性取向为同性(OR=13.972)、沙眼衣原体阳性(OR=15.058)均显示出与HR-HPV感染具有较强的关联性,但由于对照组样本量较少,并未得出有统计学意义的结果。结论 HR-HPV感染与多种因素相关,生育次数多、既往阴道炎病史、阴道分泌物性状异常是HR-HPV感染的危险因素,建议重视阴道分泌物变化,如有异常,及时就诊。在有条件的情况下,行宫颈HR-HPV筛查时加入阴道微生态的相关检查,如患有生殖道炎性疾病,应及时治疗,从多方面预防HR-HPV感染及降低HR-HPV持续感染的风险。
2023年01期 v.14 153-15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80K] [下载次数:358 ]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13 ] |[引用频次:0 ] - 刘畅;郑宇超;谢文倩;李晨;李晓晗;
目的 基于深度学习算法构建宫颈原位腺癌(cervical adenocarcinoma in situ, CAIS)病理图像诊断模型。方法 回顾性收集2019年1月至2021年12月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盛京医院病理科保存的CAIS患者病变组织、慢性宫颈炎患者正常宫颈管腺体病理切片。图像采集后,均按4∶3∶3的比例随机分为训练集、验证集和测试集。使用训练集、验证集数据对VGG16、VGG19、Inception V3、Xception、ResNet50和DenseNet201共6种网络模型进行迁移学习训练和参数调试,构建可识别CAIS病理图像的卷积神经网络二分类模型,并将模型进行组合,构建集成学习模型。基于测试集数据,采用运算时间、准确率、精确率、召回率、F1值、受试者操作特征曲线下面积(area under the curve, AUC)对模型识别CAIS病理图像的性能进行评价。结果 共入选符合纳入和排除标准的CAIS患者病理切片104张、慢性宫颈炎患者正常宫颈管腺体病理切片90张。共收集CAIS、正常宫颈管腺体病理图像各500张,其中训练集、验证集、测试集图像分别400张、300张、300张。6种模型中,ResNet50模型的准确率(87.33%)、精确率(90.00%)、F1值(86.90%)及AUC(0.87)均最高,召回率(84.00%)居第2位,运算时间较短(2062.04 s),整体性能最佳,VGG19模型次之,Inception V3与Xception模型的性能最差。6种集成学习模型中,ResNet50与DenseNet201集成模型的整体性能最优,其准确率、精确率、召回率、F1值、AUC分别为89.67%、84.67%、94.07%、89.12%、0.90,VGG19与ResNet50集成模型次之。结论 通过深度学习算法构建CAIS病理图像识别模型具有可行性,其中ResNet50模型的整体性能较高。集成学习可提高单一模型对病理图像的识别效果。
2023年01期 v.14 159-16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68K] [下载次数:450 ]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12 ] |[引用频次:0 ]
- 杨怡光;王钧程;谢凤英;刘洁;
皮肤疾病具有发病率高、诊断困难、危害程度大的特点,加之我国医疗资源短缺,严重影响人们的身体健康和生活质量。近年来,随着计算机辅助诊断(computer-aided diagnosis, CAD)技术的快速发展,基于皮肤镜图像的单模态CAD技术突破了传统诊断方法主观性强且易漏诊、误诊的局限性,但该技术无法充分利用临床诊断场景中的多模态数据优势。而多模态融合CAD技术可帮助人工智能模型学习更加复杂全面的临床特征表达,从而辅助皮肤科医生进行更加精准的诊断。本文在CAD技术常用的数据类型、基于单模态/多模态数据的CAD技术等方面对皮肤疾病CAD系统的研究现状进行综述,并提出未来发展方向,以期为缓解皮肤病诊断困境提供新思路。
2023年01期 v.14 168-17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17K] [下载次数:159 ]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12 ] |[引用频次:0 ] - 李林容;李炎;孙强;
本文对近年来三阴性乳腺癌(triple-negative breast cancer, TNBC)在手术、放疗、化疗、靶向治疗、免疫治疗等方面的临床研究进展进行回顾和总结,以期对临床实践有所裨益。手术治疗方面,符合适应证的保乳手术和前哨淋巴结活检成为早期TNBC治疗的主要趋势,而乳房重建将进一步改善全乳切除术后患者的心理状态和生活质量。放疗方面,区域淋巴结照射、术中放疗、大分割放疗、加速局部乳房等方面的进展,将为TNBC的精细化放疗模式提供依据。药物治疗方面,奥拉帕利、戈沙妥珠单抗、艾立布林、优替德隆、帕博利珠单抗等药物在TNBC治疗中取得突破性进展。随着对肿瘤免疫机制和发病机制的深入研究,精准治疗和药物临床试验不断发展,TNBC患者的预后和生活质量将得到进一步改善。
2023年01期 v.14 177-18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10K] [下载次数:1311 ]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9 ] |[引用频次:0 ] - 李杨;杜雷雷;许飞;李艺萱;乔恩;
随着信息技术在医疗行业的发展,以非结构化数据为主的医疗数据急剧增长,利用大数据技术对其进行处理,可生成不同主题的数据库,创造巨大的附加价值。同时,以深度学习为核心的人工智能技术迅猛发展,人工智能辅助诊疗迎来了巨大的发展空间,有助于指导医疗活动,提高医疗诊治效率。大数据、人工智能与医疗行业的结合将成为未来重要的发展方向。本文就大数据与人工智能在医疗行业的应用进展进行阐述。
2023年01期 v.14 184-18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80K] [下载次数:2531 ]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15 ] |[引用频次:3 ] - 刘晓;李玉兰;马杏;许飞雪;
林奇综合征(Lynch syndrome, LS)是错配修复基因缺陷引起的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病,多系统恶性肿瘤易感是其主要特征,LS相关子宫内膜癌(LS associated endometrial cancer, LS-EC)是LS最常见的肠外前哨癌。精准医学时代,LS-EC的早期筛查对于预防LS相关其他恶性肿瘤的发生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就LS-EC的筛查手段及预防研究进展进行综述,以期为LS相关肿瘤患者精准诊疗及预防提供参考。
2023年01期 v.14 190-19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36K] [下载次数:641 ]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14 ] |[引用频次:0 ] - 阙咏图;李鹏冲;张奉春;
随着糖皮质激素、免疫抑制剂、小分子靶向药物及生物制剂的应用,自身免疫性疾病患者由于卡氏肺孢子菌机会性感染发生卡氏肺孢子菌病(pneumocystis carini pneumonia, PCP)的风险明显增加,且此类PCP较艾滋病相关PCP进展快、死亡率高。磺胺类药物是PCP的一线治疗药物,诸多学者提倡自身免疫性疾病患者长期使用复方磺胺甲噁唑(trimethoprim-sulfamethoxazole, TMP-SMZ)预防PCP,但该药物不良反应及耐药性问题不容忽视。本文就自身免疫性疾病患者发生PCP的危险因素、使用TMP-SMZ预防PCP的有效性以及药物不良反应、耐受性、耐药性进行综述。
2023年01期 v.14 196-20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10K] [下载次数:208 ]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11 ] |[引用频次: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