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韩梓莹;宋锴;范正阳;宋晓;胡晓敏;吴东;
目的 探究急性胰腺炎(acute pancreatitis, AP)患者肠道菌群变化特征及其与病情严重程度的相关性。方法 本研究为前瞻性横断面研究。研究对象为2018年6月至2022年1月北京协和医院AP患者和健康志愿者。收集两组临床资料及粪便标本,对其肠道菌群16S rRNA进行DNA测序并进行生物信息学分析。比较两组肠道菌群差异,并采用受试者操作特征曲线分析肠道菌群与AP病情严重程度的相关性。结果 共入选符合纳入和排除标准的AP患者60例、健康志愿者20名。AP患者中,轻症、中度重症、重症患者各20例,住院期间转入ICU 22例,未转入ICU 38例。α多样性分析显示,AP患者肠道菌群Shannon指数低于健康志愿者(P<0.05);β多样性分析显示,AP患者肠道菌群结构异于健康志愿者。在门、科、属、种水平的比较中,AP患者与健康志愿者肠道菌群分布均存在差异。线性判别分析结果显示,包括大肠志贺菌属、肠球菌属和肠球菌科在内的多个菌群在AP患者中呈优势分布,而布劳特氏菌属和双歧杆菌属等菌群在健康志愿者中呈优势分布。功能分析提示AP患者肠道菌群中多种氨基酸合成受阻,菌群致病性与迁移能力增强。ICU患者与非ICU患者的亚组分析亦可观察到类似变化,ICU患者肠球菌表达增多,拟杆菌表达降低。受试者操作特征曲线显示,基于表达差异菌种计算的疾病概率(probability of disease, POD)指数识别AP患者、转入ICU的AP患者的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996、0.743。结论 AP患者肠道致病性菌群增多、有益菌减少。肠道菌群变化与AP病情严重程度相关,有望作为AP的新型生物标志物。
2022年05期 v.13 800-81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87K] [下载次数:439 ]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59 ] |[引用频次:0 ] - 罗欣;庞琨;陈建雄;王泓哲;徐新杰;李兵;贾鑫淼;尤欣;
目的 探究孤独症谱系障碍(autism spectrum disorder, ASD)患儿维生素D正常与缺乏状态下的肠道菌群差异及血清总25-羟维生素D[total 25-hydroxyvitamin D,T-25(OH)D]水平与肠道菌群的相关性。方法 回顾性纳入2019年10月至2022年2月于北京协和医院风湿免疫科门诊就诊的1~12岁ASD患儿的临床资料。采用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法检测ASD患儿的血清T-25(OH)D水平,并根据血清T-25(OH)D水平将其分为维生素D正常组[T-25(OH)D>30μg/L]、不足组[20μg/L≤T-25(OH)D≤30μg/L]和缺乏组[T-25(OH)D<20μg/L]。应用生物信息学方法分析ASD患儿的肠道宏基因组测序结果。结果 共46例符合纳入和排除标准的ASD患儿纳入本研究,维生素D正常组、不足组、缺乏组分别为15例、16例、15例。线性判别分析发现,维生素D缺乏组的沃氏嗜胆菌、Adlercreutzia equolifaciens、Asaccharobacter celatus、大肠埃希菌显著升高;而脆弱拟杆菌和Hungatella hathewayi丰度显著降低。沃氏嗜胆菌和Adlercreutzia equolifaciens丰度与血清T-25(OH)D水平均呈负相关(r=-0.45,fdr=0.055,P=0.002;r=-0.44,fdr=0.055,P=0.003);脆弱拟杆菌丰度与血清T-25(OH)D水平呈正相关(r=0.42,fdr=0.073,P=0.004)。结论ASD患儿的维生素D缺乏状态可能加重肠道菌群紊乱,血清T-25(OH)水平降低可能使潜在有害菌定植增加、益生菌定植减少。本研究为ASD患儿积极补充维生素D提供了证据支持。
2022年05期 v.13 812-82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07K] [下载次数:310 ]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60 ] |[引用频次:0 ] - 宋子怡;张升校;赵蓉;乔军;宋珊;程婷;王彩虹;李小峰;
目的 探究强直性脊柱炎(ankylosing spondylitis, AS)患者肠道菌群变化特征及其与疾病活动度、外周血淋巴细胞亚群的关系。方法 本研究为回顾性分析。研究对象为2019年12月至2020年6月山西医科大学第二医院住院治疗的AS患者及性别、年龄与之相匹配的健康人群。收集两组肠道菌群生物信息学分析结果以及AS患者外周血淋巴细胞亚群和疾病活动度指标。比较两组肠道菌群差异,并采用Spearman相关法分析AS患者肠道菌群与疾病活动度、外周血淋巴细胞亚群的相关性。结果 共入选符合纳入和排除标准的AS患者62例(低、高、极高疾病活动度分别为11例、26例、25例),健康人群62名。α多样性分析显示,AS患者肠道菌群Chao1指数和ACE指数均低于健康人群(P均<0.05);β多样性分析显示,两组菌群结构存在差异(P<0.01)。在肠道微生态构成分析中,发现两组样本肠道菌群优势菌门均以厚壁菌门、拟杆菌门、变形菌门为主,但二者在门和属水平上多种菌群的相对丰度存在差异。在Stamp差异菌群分析中,AS患者在门、属水平亦显示出不同于健康人群的特征:在门水平上,AS患者变形菌门、髌骨细菌门等菌群的相对丰度升高(P均<0.05),厚壁菌门、梭杆菌门等菌群的相对丰度降低(P均<0.05);在属水平上,AS患者大肠杆菌志贺菌属、克雷伯氏菌属、肠球菌属等菌群的相对丰度升高(P均<0.05),普雷沃氏菌属、粪杆菌属等菌群的相对丰度降低(P均<0.05)。Spearman相关性分析表明,AS患者粪杆菌属、瘤胃球菌属及克雷伯氏菌属等菌属的相对丰度与疾病活动度或其相关指标呈正相关(P均<0.05);阿加杆菌属的相对丰度与T细胞(r=0.302,P=0.017)、CD4~+T细胞(r=0.310,P=0.014)、B细胞(r=0.292,P=0.021)、Th2细胞(r=0.429,P<0.001)、Th17细胞(r=0.288,P=0.023)水平,链球菌属的相对丰度与B细胞水平(r=0.270,P=0.034),普雷沃氏菌属的相对丰度与Th1细胞(r=0.279,P=0.028)、Th17细胞(r=0.262,P=0.040)水平,CAG-352菌属的相对丰度与Th1细胞水平(r=0.283,P=0.030)均呈正相关;大肠杆菌志贺菌属的相对丰度与Th2细胞水平(r=-0.261,P=0.040),其他肠杆菌科细菌属的相对丰度与CD4~+T细胞水平(r=-0.255,P=0.046)均呈负相关。结论 AS患者肠道菌群多样性降低,致病菌表达增多,且与外周血淋巴细胞亚群和疾病活动度具有相关性,可能参与了AS的发生与发展。
2022年05期 v.13 821-83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88K] [下载次数:320 ]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63 ] |[引用频次:0 ] - 徐浩杰;戴依敏;汤恺宸;钟逸霖;庞伊云;王璐;李玥;赵丽丹;
目的 通过调查不同年级医学生对粪菌移植(fecal microbiota transplantation, FMT)的认知情况及接受程度,为该治疗手段的临床应用及未来发展提供启发。方法 以电子问卷形式对北京协和医学院-清华大学医学部临床医学八年制2014—2021级医学生群体展开调查。按照学生所在年级分为临床组(2014—2016级)、过渡组(2017—2018级)和基础组(2019—2021级),通过数据分析及组间比较,探讨不同组别医学生对FMT认知及接受情况。结果 共发放问卷210份,回收有效问卷205份,有效回收率97.6%。不同年级医学生对FMT认知程度存在显著差异(P<0.001)。35.6%(73/205)的医学生对FMT完全不了解,其中以基础组比例最高,与临床组和过渡组相比,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59.7%比10.3%,P<0.001;59.7%比32.0%,P=0.001)。77.1%(158/205)的医学生同意将FMT用于患者疾病治疗,其中临床组(82.8%)和过渡组(82.7%)较基础组(66.7%)的比例更高,不同意将FMT用于患者疾病治疗的主要顾虑为“循证医学证据尚不足”“担心会感染其他未知疾病”等。78.0%(160/205)的医学生同意将FMT用于自身疾病治疗,临床组、过渡组、基础组的比例分别为77.6%、81.3%、75.0%。此外,83.7%(169/202)的医学生愿意捐赠自己的粪菌以供患者使用。结论 医学生对FMT的整体认知不足,但随受教育年限的增加,其认知程度不断提高。同时,多数医学生愿意接受FMT作为患者及自身疾病治疗的一种探索性尝试且粪菌捐赠意愿积极,这将有助于推动FMT相关临床研究在国内的开展。未来应重视FMT相关研究在医学生群体中的推广工作,为相应新技术的发展与改进带来更多思考与建议。
2022年05期 v.13 831-83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0K] [下载次数:188 ]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60 ] |[引用频次:0 ] - 孙芳璨;韩冰;高岩;沈敏红;陈友国;钟文;
目的 探究国内外文献报道的6种妊娠期高血压疾病(hypertensive disorders of pregnancy, HDP)不良结局预测模型在中国东西部地区人群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1年5月1日至2019年4月30日于苏州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四川省妇幼保健院分娩且入院诊断为HDP的所有患者临床资料。采用fullPIERS、miniPIERS、Zwertbroek、PREP、Ngwenya、马国珺等模型对不良结局风险进行预测,并从区分度和校准度两个方面评估模型的预测性能。结果共入选符合纳入和排除标准的HDP患者2978例,其中苏州大学附属第一医院1492例,四川省妇幼保健院1486例。住院期间共655例(22.0%)患者发生不良结局事件,其中405例(13.6%)发生于入院48 h内;孕<34周分娩(49.4%, 200/405)、需输血治疗(43.5%, 176/405)、胎盘早剥(23.5%, 95/405)是入院48 h内最常见的不良结局事件。6种模型预测HDP患者入院48 h内/住院期间发生不良结局的曲线下面积分布于0.600~0.897,灵敏度分布于57.1%~69.5%,特异度分布于60.1%~76.6%。Hosmer-Lemeshow拟合优度检验显示,除PREP模型(该模型的验证人群较少,未进行校准度评估)外,其他5种模型的P值均小于0.05。结论 6种预测模型在中国东西部地区HDP患者不良结局预测中均有一定应用价值,但拟合性欠佳,且部分模型涉及的预测因子并非常规检查指标,模型大范围开展的可行性有待商榷。需基于中国人群的临床特征,建立更适合本土使用的HDP不良结局预测模型。
2022年05期 v.13 837-84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50K] [下载次数:185 ]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66 ] |[引用频次:0 ] - 赵珞;何嘉;秦应之;韩志军;刘洪生;李单青;李力;
目的 探究微创McKeown食管癌切除术中应用腹腔镜下空肠造瘘的安全性和临床价值。方法 回顾性收集2013年1月至2020年6月北京协和医院胸外科行微创McKeown食管癌切除术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术后营养支持方式分为经口营养组(2013年1月至2017年10月)、空肠造瘘组(2017年11月至2020年6月)。比较两组手术时间、术后住院时间、并发症、围术期营养状况与生活质量。结果 共入选符合纳入和排除标准的食管癌患者190例。其中空肠造瘘组128例、经口营养组62例。与经口营养组比较,空肠造瘘组术后住院时间[11(9,13)d比14(13,20)d,P<0.001]更短,术后辅助化疗完成率更高(95.16%比75.00%,P=0.005),两组手术时间[335(300,374)min比330(310,370)min,P=0.750]、手术相关并发症发生率(28.13%比35.48%,P=0.748)无显著差异。与经口营养组比较,空肠造瘘组术后1个月[(23.3±3.5)kg/m~2比(21.7±3.9)kg/m~2,P=0.006]、3个月[(22.6±3.5)kg/m~2比(20.6±4.0)kg/m~2,P<0.001]体质量指数均增高,术后1个月[(3.9±2.2)%比(10.3±3.5)%,P<0.001]、3个月[(6.5±3.1)%比(15.7±4.8)%,P<0.001]体质量下降率均降低。与术前比较,两组患者术后7 d时生活质量症状量表评分均升高,功能量表评分及总体生活质量评分均急剧降低,术后1个月时各评分均有不同程度改善。与经口营养组比较,空肠造瘘组术后7 d与术后1个月时症状量表评分(术后1个月时疼痛评分除外)均降低,功能量表评分及总体生活质量评分均升高(P均<0.05)。结论 相较于经口营养,腹腔镜下空肠造瘘在食管癌患者术后营养支持、生活质量恢复方面更具优势,且不增加手术相关并发症,安全性高。
2022年05期 v.13 845-85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97K] [下载次数:61 ]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54 ] |[引用频次: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