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朱智慧;侯樱子;赵瑞琪;吴立萌;雷争辉;冯国栋;高志强;张韬;
目的对侧颅底肿瘤根治术后不同修复重建方法进行分析、总结。方法本研究为回顾性分析。研究对象为2012年1月1日至2019年12月31日北京协和医院口腔科和耳鼻咽喉科行侧颅底肿瘤根治术及修复重建的患者。依据缺损情况(不伴皮肤缺损、伴皮肤缺损、伴下颌骨体部及升支缺损)进行不同方法的修复重建,并观察患者出院时伤口愈合情况及重建效果。结果共62例患者(63次缺损修复术)纳入本研究。其中不伴皮肤缺损34例、伴皮肤缺损23例、伴下颌骨体部及升支缺损5例,组织瓣成活率为98.41%(62/63),伤口一期愈合率为90.48%(57/63)。不伴皮肤缺损患者中,采取游离脂肪填充修复6例、颞肌瓣联合游离脂肪填充修复14例、胸锁乳突肌瓣或联合颞肌瓣修复13例、颞肌瓣联合颌下腺瓣修复1例;其中2例术后出现脑脊液漏,换药后延期愈合;34例患者术后均未发生感染与脂肪液化,组织瓣成活率为100%,伤口一期愈合率为94.12%(32/34)。伴皮肤缺损患者中,缺损直径≤3 cm者5例,均采用颈面部推进皮瓣联合颞肌瓣和/或胸锁乳突肌瓣修复,皮瓣成活率为100%,伤口一期愈合率为100%;缺损直径>3 cm者18例(19次缺损修复术),其中行股前外侧肌皮瓣修复8例、胸大肌等带蒂皮瓣修复6例、前臂皮瓣联合带蒂皮瓣或局部组织瓣修复2例、胸大肌皮瓣或联合颈面部推进皮瓣及颌下腺瓣修复2例、腹直肌皮瓣修复1例,1例曾行大剂量放疗患者采用股前外侧肌皮瓣修复后3 d出现静脉栓塞,后改用胸大肌皮瓣救援修复后一期愈合;1例采用股前外侧肌皮瓣移植患者术后第2天出现血肿,清除血肿后伤口一期愈合;1例腹直肌皮瓣修复患者术后出现脑脊液漏,换药后皮损延期愈合;2例采用胸大肌等带蒂皮瓣修复后出现远端小面积坏死,经换药后伤口延期愈合;余患者的伤口均一期愈合,一期愈合率为84.21%(16/19),皮瓣成活率为94.74%(18/19)。伴下颌骨体部及升支缺损患者中,采用腓骨肌皮瓣、游离肋骨移植联合颞肌瓣、股前外侧-股骨肌皮瓣移植修复分别2例、2例、1例,皮瓣均完全成活、伤口一期愈合。10例患者累及硬脑膜造成颅内外沟通,其中7例无术后并发症患者一期愈合,3例脑脊液漏患者经换药后延期愈合。行一期面神经重建患者24例,其中采用耳大神经移植重建12例,舌下神经8例,咬肌神经(+/-)耳大神经3例,股外侧皮神经1例;13例获得随访,面神经功能均获得不同程度的恢复。结论侧颅底肿瘤根治性切除术后应根据缺损范围选用不同的重建方式。对于不伴皮肤缺损者,可采用颞肌瓣联合游离脂肪填充或局部组织瓣修复;伴皮肤缺损直径≤3 cm者,可采用颈面部推进皮瓣联合局部组织瓣修复;伴皮肤缺损直径>3 cm者,股前外侧肌皮瓣是较佳的修复方法。多次手术和术前放疗血管状态不佳或无法进行显微外科手术的患者,可选用胸大肌等带蒂皮瓣;若缺损累及颧弓以上,则可联合颈面部推进皮瓣及局部组织瓣修复;较大范围骨缺损,应酌情修复骨缺损。如条件许可,应争取一期重建面神经缺损。
2021年06期 v.12 922-93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76K] [下载次数:138 ]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18 ] |[引用频次:0 ] - 陈继跃;马晓彦;丁志伟;张驰;曹伟;王方园;吴南;王国建;韩维举;戴朴;韩东一;申卫东;杨仕明;
目的探讨颅中窝入路听神经瘤切除术中听力保留技术。方法回顾性收集并分析2006年5月至2021年5月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行经颅中窝入路管内型听神经瘤切除术患者临床资料。术前均行听力测试、颅脑影像学检查,评估患者是否符合听力保留原则。术前与术后,均采用美国耳鼻咽喉-头颈外科学会听力分级标准进行听力分级评定,采用House-Brackmann(HB)分级进行面神经功能评定。总结不同临床特征的患者听力保留情况。结果共22例符合纳入和排除标准的管内型听神经瘤患者入选本研究。其术前面神经功能HB分级Ⅰ级21例,Ⅲ级1例;77.3%(17/22, 95%CI:58.3%~96.3%)术前有实用听力,86.4%(19/22, 95%CI:70.8%~100%)有可用听力;符合听力保留原则17例,余5例保留残余听力。22例患者均完整切除肿瘤,术后均无脑脊液漏、硬膜外血肿、感染等并发症发生。术后实用听力保留率为52.9%(9/17, 95%CI:26.5%~79.4%),可用听力保留率为73.7%(14/19, 95%CI:51.9%~95.5%)。术前颅脑MRI检查存在/不存在"脑脊液帽"患者术后实用听力保留率分别为60.0%(3/5, 95%CI:23.1%~96.9%)、50.0%(6/12, 95%CI:16.8%~83.2%),可用听力保留率分别为80.0%(4/5,95%CI:24.5%~100%)、71.4%(10/14,95%CI:44.4%~98.5%)。肿瘤来源于前庭上神经/前庭下神经患者术后实用听力保留率分别为33.3%(2/6, 95%CI:0~87.5%)、55.6%(5/9, 95%CI:14.0%~96.1%),可用听力保留率分别为57.1%(4/7,95%CI:7.7%~100%)、80.0%(8/10,95%CI:49.8%~100%)。肿瘤与蜗神经粘连/无粘连患者术后实用听力保留率分别为41.7%(5/12, 95%CI:8.9%~74.4%)、80.0%(4/5, 95%CI:24.5%~100%),可用听力保留率分别为66.7%(8/12,95%CI:35.4%~98.0%)、85.7%(6/7,95%CI:50.8%~100%)。中位随访4.9年,22例患者均无肿瘤复发,末次随访时HB分级I级21例,Ⅳ级1例。结论颅中窝入路听神经瘤完整切除术中保留听力,应考虑术前听力水平、影像学特征,以及把握合适的切除时机;术中需准确判断肿瘤来源、肿瘤与蜗神经粘连程度,掌握不同情况下手术操作技巧以保留蜗神经的解剖结构完整性及良好的功能。
2021年06期 v.12 933-93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06K] [下载次数:151 ]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20 ] |[引用频次:0 ] - 张文阳;薛玉斌;叶婷;曲晓鹏;严旭坤;王璞;刘强;夏寅;
目的对颞下窝A型入路进行改进,并对其切除颈静脉球瘤(glomus jugulare tumor, GJT)的临床效果进行总结。方法回顾性纳入2014年5月至2019年12月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天坛医院行肿瘤切除术的GJT患者。手术方式以颞下窝A型入路为基础,并在面神经前移、乙状窦处理方式方面予以改进。术后6 h复查CT评估有无出血灶,术后2周复查MRI明确有无肿瘤残留。对患者定期随访,术后1年复查MRI了解有无复发征象并评估面神经功能。结果共纳入39例行改进的颞下窝A型入路肿瘤切除术GJT患者。其中术前面神经功能House-Brackmann(HB)分级Ⅰ、Ⅱ、Ⅲ、Ⅳ、Ⅴ、Ⅵ级分别为12例、6例、8例、9例、3例、1例。39例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术后无死亡、偏瘫、颅内感染等严重并发症发生。1例发生脑脊液漏,经脑脊液引流等保守治疗后症状消失。术后6 h颅脑CT检查均未发现颅内出血;术后2周MRI检查示37例(94.9%)患者肿瘤病灶完整切除,2例(5.1%)患者为近全切除。术后1年,面神经功能HB分级Ⅰ、Ⅱ、Ⅲ、Ⅳ、Ⅴ、Ⅵ级分别为8例、16例、9例、4例、2例、0例,面神经功能较术前改善(P<0.05)。术后1年,1例患者肿瘤复发,予以补充放疗,随访过程中肿瘤无显著增大。结论改进的颞下窝A型入路GJT切除术不仅可保留经典颞下窝A型入路的优势,且通过改变面神经前移方式有助于保全面神经功能、通过压闭而非结扎乙状窦减少脑损伤及脑脊液漏的发生,提高了手术效果。
2021年06期 v.12 940-94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62K] [下载次数:52 ]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13 ] |[引用频次:0 ] - 张立芹;赵杨;田旭;高志强;冯国栋;
目的总结肿瘤累及颈静脉孔区的侧颅底副神经节瘤切除术中与术后面神经功能相关的操作要点。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8月至2021年1月北京协和医院诊治的累及颈静脉孔区的侧颅底副神经节瘤患者临床资料。根据肿瘤与面神经的关系,术中对面神经进行不同方式的处理。对不同处理方式患者的术后面神经功能进行总结。结果共纳入30例累及颈静脉孔区的侧颅底副神经节瘤患者。Fisch分型为C1型3例,C2型6例,C2De1型2例,C2Di1型2例,C3De1型7例,C3Di1型5例,C3Di2型3例,C4De1型1例,C4Di1型1例。术前面神经功能House-Brackmann(HB)分级Ⅰ~Ⅱ级22例,Ⅲ级2例,Ⅳ级3例,Ⅴ级2例,Ⅵ级1例。经术后MRI检查证实,30例患者肿瘤均彻底切除。术后中位随访886 d,均未见复发。肿瘤未触及面神经15例,术中均行面神经前移,其中术后HB分级Ⅰ~Ⅱ级13例,Ⅲ级2例。肿瘤部分粘连面神经2例,术中均成功将面神经与肿瘤分离,其中术后HB分级Ⅰ~Ⅱ级1例,Ⅲ级1例。肿瘤包绕面神经13例,其中1例术中将面神经与肿瘤分离,术后HB分级Ⅲ级;余12例术中均未能将面神经与肿瘤分离,其中3例同期或分期行面神经重建,术后HB分级Ⅰ~Ⅱ级1例,Ⅲ级2例,余9例未行面神经重建,术后HB分级均为Ⅵ级。结论对于侧颅底副神经节瘤患者,若病变未累及面神经,单纯对面神经进行游离、移位,对其功能的影响较小;若面神经被肿瘤包绕,则很难将其从肿瘤中分离,术后发生面瘫的可能性较大。
2021年06期 v.12 946-95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75K] [下载次数:88 ]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37 ] |[引用频次:1 ] - 陈钰;冯国栋;苏童;毛铭阳;田旭;徐振潭;周海龙;房洪营;张竹花;高志强;金征宇;
目的探讨颈静脉球瘤(glomus jugulare tumor, GJT)患者术前MRI脑容积成像(brain volume imaging, BRAVO)增强影像特征与手术入路的关系。方法回顾性纳入2015年2月至2021年3月于北京协和医院行手术治疗的GJT患者。根据患者病历资料中记录的手术入路,将其分为颞下窝入路(infratemporal fossa approach, IFA)组、颞下窝联合入路(combined infratemporal fossa approach, CIFA)组。两组患者术前均行MRI检查,根据增强BRAVO序列影像特征确定肿瘤Fisch分型,并与术中确定的Fisch分型进行一致性比较。测量BRAVO序列图像横轴位肿瘤最大径、冠状位肿瘤最长径及脑膜侵犯宽度、脑膜侵犯深度,并进行组间比较。结果共25例符合纳入和排除标准的GJT患者入选本研究。其中IFA组16例(手术入路为颞下窝A型入路)、CIFA组9例(手术入路为颞下窝A型+B型入路)。影像C分型为C1型1例、C2型10例、C3型12例、C4型2例;影像D分型为De1型8例、Di1型6例、Di2型5例。除1例患者术前影像分型(C3型)与手术分型(C2型)不一致外,其余患者影像C、D分型与手术C、D分型均一致(Kappa=0.934,P<0.001;Kappa=1.000,P<0.001)。两组患者术前影像C分型(P=0.029)、D分型(P=0.006)均有显著性差异。CIFA组横轴位肿瘤最大径(P=0.013)、脑膜侵犯深度(P=0.003)、脑膜侵犯宽度(P=0.011)均大于IFA组,冠状位肿瘤最长径(P=0.125)与IFA组无显著性差异。结论增强BRAVO序列影像特征可用于术前评估GJT患者的Fisch分型。术前BRAVO序列的增强影像特征在不同手术入路患者间存在差异。
2021年06期 v.12 952-95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17K] [下载次数:55 ]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34 ] |[引用频次:1 ] - 赵喆;王涛;唐彦;陈晓光;赵彬;
目的探讨不同质子泵抑制剂(proton pump inhibitors, PPIs)与急性泛发性发疹性脓疱病(acute generalized exanthematous pustulosis, AGEP)的关联性及特点。方法检索2004年1月至2020年6月美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不良事件报告系统(Food and Drug Administration's adverse events reporting system, FAERS)数据库中PPIs/AGEP相关报告,采用比例失衡测量法及贝叶斯法对不同PPIs导致的AGEP进行关联性分析,并比较其发病时间及预后。结果共检索到此期间PPIs导致的AGEP病例报告162例。应用的PPIs药物主要为奥美拉唑(33.95%,55/162),其次为埃索美拉唑(29.63%,48/162)、泮托拉唑(26.54%,43/162)。以泮托拉唑与AGEP的关联性最强,其次为奥美拉唑和兰索拉唑,埃索美拉唑与AGEP的关联性较弱。PPIs导致AGEP发病时间的中位数为6(2,12)d, 60.00%~83.33%的患者于用药后10 d内发病(除雷贝拉唑外)。3例(1.86%)AGEP患者死亡,128例(79.50%)需住院治疗。以埃索美拉唑导致的AGEP患者住院比率最高(91.49%,43/47),其次为泮托拉唑(88.37%,38/43)、兰索拉唑(85.71%,12/44),奥美拉唑(61.82%,34/55)最低。结论基于对FAERS数据库的药物警戒研究,揭示不同PPIs导致AGEP的风险及特点,可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依据。
2021年06期 v.12 965-97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95K] [下载次数:436 ]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39 ] |[引用频次:0 ] - 朱波;张砡;冯雪辛;张秀华;黄宇光;
目的对手术麻醉不良事件进行归纳、总结,旨在提高临床麻醉的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1月—2014年12月北京协和医院麻醉科上报的所有《不良事件和患者安全隐患报告》。采用鱼骨图法对不良事件发生的根本原因、时机、可避免性以及是否对患者造成伤害等进行分析、总结。结果共上报不良事件370例,其发生的根本原因主要是人为因素(43.08%,224/520),其次为系统因素(30.96%,161/520),患者因素占比最低(25.96%,135/520);44例(11.89%,44/370)为急诊手术,37例(10.00%,37/370)发生在夜间,243例(65.68%,243/370)可避免。根据发生时机的不同,不良事件发生率前4位由高至低依次为术中(28.11%,104/370)、麻醉诱导前(17.30%,64/370)、麻醉诱导期间(13.78%,51/370)、手术结束复苏时(12.97%,48/370)。80例(21.62%,80/370)不良事件未对患者造成伤害,262例(70.81%,262/370)造成暂时性轻微伤害,15例(4.05%,15/370)造成永久性伤害,13例(3.51%,13/270)导致患者术中/术后24 h内发生非麻醉相关死亡。与可避免不良事件比较,不可避免不良事件发生的根本原因中患者因素占比(60.26%比11.26%,P<0.001)、造成患者术中/术后24 h内发生非麻醉相关死亡的占比(8.66%比0.82%,P<0.001)均增高。结论 2010—2014年北京协和医院手术麻醉不良事件发生的根本原因主要是人为因素和系统因素,多数可避免且对患者仅造成暂时轻微伤害。通过对不良事件进行反馈学习,加强人员培训、优化系统条件,对降低麻醉不良事件发生率具有重要意义。
2021年06期 v.12 972-97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74K] [下载次数:224 ]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37 ] |[引用频次:1 ] - 孙雯娟;唐彦;邹羽真;张谦;张波;杜小莉;
目的了解国家卫生行政部门发布17种国家医保谈判抗癌药相关政策前后,北京协和医院相关药品的临床应用情况及变化趋势,以期为医院药品目录优化与调整提供参考。方法收集并分析2017年12月1日至2019年11月30日(2017年12月1日至2018年11月30日为2018年度,2018年12月1日至2019年11月30日为2019年度)北京协和医院17种抗癌药的全部门诊及住院处方数据。对患者基本信息、用药数量、用药金额、用药频度、限定日费用等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2019年度共6881例患者使用此17种抗癌药。其中,门诊患者4713例(68.5%),住院患者2168例(31.5%)。17种抗癌药用药金额占本院全部抗癌药用药金额、全部药品用药金额的比率分别为16.3%和3.8%;用药金额排名前3位的病种分别为胸部肿瘤、血液肿瘤和泌尿系统肿瘤;用药金额排名前3位的药物分别为奥希替尼、奥曲肽微球、克唑替尼,且用药金额与用药频度同步性好;限定日费用排名前3位的药物分别为维莫非尼、西妥昔单抗和伊布替尼。政策实施前已入院的6种抗癌药中,2019年度用药金额和处方量分别同比增加78.2%、89.8%;用药金额占本院全部抗癌药用药金额、全部药品用药金额的比率分别同比增加54.4%、78.6%;与2018年度相比,2019年度奥希替尼用量与用药金额均大幅增加,西妥昔单抗、阿昔替尼、舒尼替尼及奥曲肽微球用量增加而用药金额下降,培门冬酶用量和用药金额均显著下降。结论国家医保谈判政策促进了17种抗癌药在临床的使用,提高了用药可及性,亦导致药品费用有较大幅度增加。应加强对相关药品的临床应用监测和动态评估,在保障患者用药需求的同时促进合理用药。
2021年06期 v.12 958-96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03K] [下载次数:404 ]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18 ] |[引用频次:2 ]
- 王璞;夏寅;
头颈部副神经节瘤(head and neck paraganglioma, HNPGL)是一种少见的神经源性肿瘤,遗传因素在其发病过程中起一定作用。到目前为止,发现与HNPGL发病相关的基因共10个,包括SDHA、SDHB、SDHC、SDHD、SDHAF2、VHL、HIF2A、RET、NF1和TMEM127,其中SDHB、SDHC、SDHD、SDHAF2和VHL是常见致病基因。不同基因突变的临床表型不尽相同,SDHD、SDHC和SDHAF2突变几乎100%表现为HNPGL,SDHD和SDHAF2突变倾向于形成多发性副神经节瘤,且遗传方式具有明显母亲印记;而SDHB突变有交感性副神经节瘤及恶变倾向。明确副神经节瘤的分子机制及基因型-表型之间的关系,可为HNPGL患者的遗传咨询、诊治和随访策略制订等提供帮助。
2021年06期 v.12 977-98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96K] [下载次数:158 ]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18 ] |[引用频次:0 ] - 罗焱文;朱庆莉;
乳腺癌是我国女性最常见的恶性肿瘤,如何更好地对其进行早期诊断、治疗和预后评估是临床亟待解决的问题。影像组学以非侵入性方式高通量提取并分析病灶的图像特征,可提供更多潜在的肿瘤信息,进而指导临床进行精准诊疗。近年来,影像组学在乳腺癌领域的研究被广泛关注,涉及乳腺癌患者全程管理的各个环节,诊断方面研究已趋于成熟,逐步进入临床转化阶段,疗效评估和预后预测尽管尚处于初步探索阶段,但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本文从诊断、疗效评估和预后预测三个方面进行综述,以期为临床诊疗提供借鉴。
2021年06期 v.12 983-98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00K] [下载次数:1037 ]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35 ] |[引用频次:4 ] - 高远菁;朱庆莉;姜玉新;
乳腺癌已成为全球女性发病率最高的恶性肿瘤,是全球广泛关注的重点疾病。乳腺癌腋窝淋巴结转移的术前准确评估对于手术治疗决策至关重要,而传统的腋窝超声对少量和微转移淋巴结识别困难,无法满足精准治疗需求。近年来,随着人工智能和影像学技术的快速发展,影像组学方法可提取人眼难以识别的深层次图像信息,在医学影像领域得到了广泛应用。本文介绍超声影像组学术前预测乳腺癌淋巴结转移的研究进展,并对该领域的未来发展进行展望。
2021年06期 v.12 989-99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82K] [下载次数:923 ]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30 ] |[引用频次:3 ] - 黄菲玲;刘燕萍;贺媛;马良坤;
妊娠期糖尿病是妊娠期最常见的并发症之一,是影响母婴健康的重要因素。孕期维生素D营养状态与葡萄糖代谢相关,提示维生素D可能参与了妊娠期糖尿病的发生/发展过程。维生素D缺乏在孕妇中普遍存在,目前关于维生素D与妊娠期糖尿病相关性、治疗和预防的研究结果仍然存在矛盾,未来需要设计高质量的多中心随机对照试验,以提高临床研究的解释力。
2021年06期 v.12 994-99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84K] [下载次数:1034 ]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29 ] |[引用频次:4 ] - 刘超群;朱波;申乐;黄宇光;
小儿日间手术可最大限度地减少患儿与父母的分离,缓解患儿的焦虑情绪,降低医疗成本。然而,由于小儿特殊的解剖和生理学特点,麻醉术后易发生疼痛、恶心呕吐和谵妄等并发症。因此,术后管理是小儿日间手术顺利实施的重要环节之一,其规范化管理对于保障患儿安全,提高日间手术医疗质量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本文就小儿日间手术术后常见并发症及出院标准相关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2021年06期 v.12 999-100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61K] [下载次数:341 ]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23 ] |[引用频次: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