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曹苑;崔丽英;
血栓性疾病是临床上常见的一类疾病,溶栓药物对于其急性期治疗起到了关键作用。自1933年链激酶被发现以来,溶栓药物发展迅速。从早期不具有纤维蛋白特异性的第一代溶栓药物,发展为目前临床上广泛应用的新一代基因重组药物,溶栓的有效性和安全性得到了巨大提升。临床的不断探索,使得溶栓药物在急性血栓性疾病治疗中得到越来越广泛的应用,在降低疾病致残率、病死率中起到了决定性作用。但已有的溶栓药物仍然存在可导致严重出血、再通率有限、半衰期短、有免疫原性及价格昂贵等缺点,未来仍需不断探索,寻求新的突破。
2020年02期 v.11 121-12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08K] [下载次数:790 ] |[网刊下载次数:301 ] |[阅读次数:645 ] |[引用频次:13 ] - 沈珠军;
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的再灌注治疗中,溶栓治疗作为解决这一血栓性疾病的治疗方式,仍应具有相当重要的地位。近些年溶栓治疗用于心肌梗死治疗的相关临床研究已分别证实:(1)在发病时间较早且介入开始时间可能延误较长(>2 h)的情况下考虑首选;(2)在拟采取介入治疗但因有一些延误时(1 h)考虑使用低剂量溶栓药物辅助溶栓后再行介入治疗;(3)在冠状动脉内血栓负荷严重时冠状动脉内使用溶栓药物再行介入治疗,以上3种情况临床应用时应予以充分考虑。
2020年02期 v.11 127-12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97K] [下载次数:93 ] |[网刊下载次数:272 ] |[阅读次数:598 ] |[引用频次:1 ] - 贺成美;张奉春;
系统性红斑狼疮(systemic lupus erythematosus,SLE)是一种复杂的自身免疫性疾病,B细胞异常活化在发病中起重要作用。贝利木单克隆抗体是一种人源化单克隆抗体,能通过结合肿瘤坏死因子家族B细胞活化因子(B-cell-activating factor of the tumor necrosis factor family,BAFF),减少活化B细胞的数量。2011年美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批准贝利木单克隆抗体上市,为SLE患者提供了新的用药选择。本文主要介绍贝利木单克隆抗体治疗机制及相关临床研究,并对其未来进行展望。
2020年02期 v.11 130-13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52K] [下载次数:790 ] |[网刊下载次数:332 ] |[阅读次数:706 ] |[引用频次:6 ]
- 乔优;袁媛;范俊平;孙雪峰;施举红;
目的探究急性肺栓塞溶栓治疗患者的短期预后相关因素。方法回顾性收集2014年1月至2017年11月北京协和医院经计算机断层扫描肺血管造影或超声心动图确诊并接受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溶栓治疗的急性肺栓塞患者的临床资料,包括基础疾病、病程、临床特征、实验室检查、影像学表现、治疗及转归等,结合简化版肺栓塞严重指数,分析患者溶栓后7、14、30 d预后相关危险因素。结果共23例符合纳入和排除标准的患者入选本研究,其中男性5例,女性18例,平均年龄(57.3±14.0)岁。16例患者存活(69.6%,16/23),7例死亡(30.4%,7/23),7 d病死率为26.1%(6/23),14 d及30 d病死率均为30.4%(7/23)。与存活组相比,死亡组患者sPESI更高[3(2,3)比2(1,2),P=0.008],收缩压[(79.3±25.4)mm Hg比(108.7±18.1) mm Hg,P=0.005]、血小板计数[(135.1±58.3)×10~9/L比(223.2±89.4)×10~9/L,P=0.012]、血钙浓度[(1.9±0.2)mmol/L比(2.1±0.2)mmol/L,P=0.030]均更低,N端脑钠肽前体水平更高[6372(1637,17 228)pg/ml比1166(343,1821)pg/ml,P=0.035],心肺复苏更常见(100%比12.5%,P=0.000)。单因素生存分析显示,心率>110次/min(P=0.012)、收缩压<90 mm Hg(P=0.000)、进行心肺复苏(P=0.000)或N端脑钠钛前体水平>6000 pg/ml(P=0.001)的患者14 d生存率更低,而无恶性肿瘤、无慢性心肺疾病、动脉血氧饱和度≥90%、血小板≥200×10~9/L或血钙≥2.00 mmol/L并不能显著改善14 d存活情况。结论在急性肺栓塞溶栓患者中,低血压、心肺复苏、较高心率及N端脑钠肽前体水平可能预示着更高的短期死亡风险,低血钙、低血小板能否作为短期死亡预测因子仍需进一步研究论证。
2020年02期 v.11 144-15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04K] [下载次数:278 ] |[网刊下载次数:272 ] |[阅读次数:792 ] |[引用频次:13 ] - 史济华;徐雪;杜俊;崔海梦;许乐;罗庆锋;
目的评价菱形结构域蛋白(rhomboid domain-containing protein 1, RHBDD1)在胃癌中的表达及其与胃癌发生、发展的关系。方法回顾性收集2015年1月至2018年1月北京医院消化内科收治的胃癌、癌前病变以及慢性浅表性胃炎患者的临床资料,对病变的组织病理学诊断结果进行重新判读。根据病理诊断类型将入组患者的胃黏膜组织分为慢性浅表性胃炎(chronic superficial gastritis,CSG)、低级别上皮内瘤变(low-grade gastric intraepithelial neoplasia, LGIN)、高级别上皮内瘤变(high-grade gastric intraepithelial neoplasia,HGIN)、早期胃癌(early gastric cancer, EGC)和进展期胃癌(advanced gastric cancer, AGC)5组,记录各组免疫组化检测RHBDD1在胃黏膜组织中的表达阳性率,分析各组之间的差异。结果共76例152处病变入选本研究,其中CSG 17处,LGIN 21处、HGIN 54处、EGC 44处、AGC 16处。CSG组织中RHBDD1的表达显著低于非CSG病变(LGIN、HGIN、EGC和AGC),具有统计学差异(χ~2=13.157,P=0.001)。病变胃黏膜RHBDD1表达的阳性率随病变严重程度逐渐升高[CSG(35.3%)→癌前病变(LGIN+HGIN)(74.7%)→EGC(75.0%)→AGC(87.5%)]。结论胃黏膜组织中RHBDD1的表达有可能为胃部疾病的良恶性鉴别提供有用线索。
2020年02期 v.11 151-15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84K] [下载次数:152 ] |[网刊下载次数:12794 ] |[阅读次数:755 ] |[引用频次:2 ] - 李颖;张戈;杨洋;李冬雪;王贺;徐英春;
目的评估菌株培养条件、培养天数以及结果判定截断值(cut-off value,COV) 3种因素对基质辅助激光解吸电离飞行时间质谱(matrix assisted laser desorption ionization-time of flight mass spectrometry,MALDI-TOF MS)鉴定丝状真菌能力的影响。方法将78株受试丝状真菌分别接种到沙堡弱葡萄糖琼脂(sabouraud dextrose agar,SDA)、土豆葡萄糖琼脂(potato dextrose agar,PDA)两种培养基及28、35℃两种培养温度共4种组合的培养条件下进行培养,并于培养第2、3、4、5天以及第7天对其进行MALDI-TOF MS分析,根据鉴定率的差异筛选菌株MALDI-TOF MS鉴定用最佳培养条件和培养天数;下调MALDI-TOF MS结果判定COV,分析其对MALDI-TOF MS丝状真菌鉴定率的影响。结果受试菌株在SDA和PDA两种培养基间的MALDI-TOF MS鉴定率无显著性差异(χ~2=0.467,P=0.792),但28℃培养温度下的鉴定率高于35℃培养温度(χ~2=7.195,P=0.027);培养第2、3天种水平(40.3%和34.3%)和属水平(44.8%和46.3%)鉴定率均较高;将MALDI-TOF MS种水平判定COV由>2.0下调至>1.7后,受试菌株种水平判定率显著提升(85.9%比32.1%,χ~2=40.119,P<0.01)且不增加错误鉴定率。结论丝状真菌以SDA或PDA培养基28℃培养2~3 d,并以分值>1.7作为种水平判定COV,可有效提高MALDI-TOF MS对丝状真菌的鉴定能力。
2020年02期 v.11 156-16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87K] [下载次数:305 ] |[网刊下载次数:7073 ] |[阅读次数:647 ] |[引用频次:5 ]
- 热孜亚·阿布都许库尔;吕珊;贺耀德;靳航;郭珍妮;杨弋;
急性缺血性卒中(acute ischemic stroke, AIS)是最常见的卒中类型,具有高发病率、高死亡率、高致残率的特点。在时间窗内快速进行血管再通、实现血运重建、挽救缺血半暗带是治疗AIS的关键,主要包括静脉溶栓治疗和血管内治疗。AIS血管再通治疗从静脉溶栓发展到血管内治疗,经历了30多年的研究历程,大致可分为3个阶段:第一阶段,探索静脉溶栓药物,开创卒中的静脉溶栓时代;第二阶段,探索溶栓药物更安全、有效的剂量和更合理的时间窗;第三阶段,取栓治疗兴起并飞速发展,使AIS患者的治疗方法选择多样化、个体化,根据患者的发病时间、严重程度及影像学改变等,选择静脉溶栓治疗、桥接治疗(静脉溶栓联合血管内治疗)或单纯血管内治疗。
2020年02期 v.11 162-16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98K] [下载次数:414 ] |[网刊下载次数:1580 ] |[阅读次数:876 ] |[引用频次:4 ] - 王亮;沈珠军;
在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中,通过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进行血管重建能够有效降低死亡率。然而,即使成功开通了心外膜血管,仍有相当比例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发展为慢性心力衰竭。研究发现,冠状动脉微血管阻塞引起的"无复流"现象及随后出现的心肌内出血是参与此过程的重要因素。了解心肌内出血在"无复流"现象和心肌损伤中的作用,对制定新的急性心肌梗死治疗策略至关重要。本文将对心肌内出血的病理生理学、影像学、临床意义和治疗策略等最新进展进行综述。
2020年02期 v.11 170-17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29K] [下载次数:168 ] |[网刊下载次数:3395 ] |[阅读次数:682 ] |[引用频次:4 ] - 李融融;严婧文;柳思华;吴东;
乳糜泻是一种在遗传易感人群中因摄入含麦胶食物而引起的慢性自身免疫性肠道炎症。目前,随着检测技术的迅速发展及人们对于乳糜泻的认识加深,血清抗体、遗传风险以及小肠组织病理已联合应用于诊断乳糜泻。本文回顾乳糜泻诊断技术的进展及争议,以期提高读者对于乳糜泻诊断的认识。
2020年02期 v.11 174-18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39K] [下载次数:421 ] |[网刊下载次数:239 ] |[阅读次数:774 ] |[引用频次:5 ] - 柏钦正;王磊;
部分或全部胰腺切除术后,患者常有糖耐量异常甚至糖尿病的发生。针对此类胰腺手术,将切除组织中的胰岛提取后自体移植以保护胰腺内分泌功能的方法逐渐受到重视。本文总结自体胰岛移植自1977年开展首例至今40余年的进展历程,包括胰岛分离提纯及移植技术的进步、术后效果特别是术后胰岛素不依赖率的改善以及该术式适应证的不断拓展,并对当前自体胰岛移植现状和所面临的困难进行论述,对其发展前景作出展望。
2020年02期 v.11 181-18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68K] [下载次数:221 ] |[网刊下载次数:13801 ] |[阅读次数:698 ] |[引用频次:0 ] - 潘周娴;陈适;朱惠娟;龚凤英;潘慧;
基因组印记是令一对等位基因仅表达父源或母源基因的一种表观遗传性修饰,多在胎盘中存在,对胎盘和胚胎发育至关重要。在对小于胎龄儿发病机制的研究中,印记基因是不可缺少的一部分。但相关研究争议很大,尚未得出统一的结论。本文就近些年印记基因与小于胎龄儿的研究予以综述。
2020年02期 v.11 186-19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27K] [下载次数:308 ] |[网刊下载次数:252 ] |[阅读次数:655 ] |[引用频次:3 ] - 张多多;郎景和;朱兰;
剖宫产后子宫下段切口愈合不良可形成憩室样结构,即瘢痕缺陷,一般指剩余肌层厚度<3 mm或<50%毗邻肌层厚度的子宫下段肌层缺损。这种缺损对于未孕妇女可引起经期延长、淋漓不尽,偶可引起疼痛或不孕症状;妊娠者则有发生憩室内剖宫产瘢痕妊娠、子宫破裂的风险。经阴道超声诊断方便、准确,已成为瘢痕缺陷的主要诊断方式,而磁共振成像及宫腔镜则能进一步提供更加详细的诊断信息。大部分患者并无症状,常见的治疗目的是缩短淋漓不尽的月经出血。少量研究提示口服避孕药一定程度上可改善症状;宫腔镜热消融缺损部位内膜或开渠重建憩室流出道疗效确切,但不适用于肌层过薄或有再生育要求的患者;腹腔镜、阴式瘢痕缺陷修补术不仅可改善症状,还能显著增加下段瘢痕厚度,目前已成为常见的重建手术方式。
2020年02期 v.11 191-19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72K] [下载次数:196 ] |[网刊下载次数:4091 ] |[阅读次数:676 ] |[引用频次:11 ] - 曾可;王玉;朱卫国;
随着信息技术在医疗领域的深入应用,信息技术相关的医疗不良事件也不断增加。本文对国内外信息技术相关医疗不良事件的术语、概念和研究现状进行梳理,从事件表现形式、系统组成要素、事件根本原因3方面进行分类,并给出相应界定和案例说明;同时结合国内外相关研究,进一步探讨信息技术相关医疗不良事件的应对策略,提出提高重视程度、鼓励上报以及建立规范化防范体系等解决方案,以期提高医疗行业对此类不良事件的认识和关注。
2020年02期 v.11 196-20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85K] [下载次数:192 ] |[网刊下载次数:274 ] |[阅读次数:681 ] |[引用频次: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