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李映荷;孟祥辰;阎鹏光;杨红;李骥;钱家鸣;李景南;
目的分析接受及不接受糖皮质激素治疗的中重度溃疡性结肠炎(ulcerative colitis,UC)患者肠道菌群的差异,并探讨肠道菌群对静脉糖皮质激素疗效的预测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11月1日至2018年6月30日期间,在北京协和医院消化内科门诊就诊或住院治疗的中重度UC患者临床资料。根据采集粪便样本时患者是否正在使用糖皮质激素,将患者分为激素组和无激素组。无激素组患者入院后接受静脉激素、口服激素或免疫抑制剂治疗,根据3d后的疗效,将入院后接受足量静脉激素治疗的患者分为治疗有效组和无效组。采用16S rRNA扩增子测序方法对粪便菌群测序分析,采用香农指数评估肠道菌群α多样性,采用Metastats分析比较不同组患者肠道菌群的物种构成差异。结果共35例符合入选和排除标准的中重度UC患者入选本研究,无激素组20例,激素组15例。无激素组中13例患者在采集粪便样本后接受静脉足量糖皮质激素治疗,其中有效组8例,无效组5例。激素组和无激素组患者的肠道菌群α多样性(香农指数:无激素组3. 57±0. 73,激素组3. 03±1. 15,P=0. 123)及物种组成无统计学差异。激素治疗有效组和无效组患者的肠道菌群α多样性亦无统计学差异(香农指数:有效组3. 69±0. 61,无效组3. 15±1. 01,P=0. 248),但无效组的乳杆菌属(无效组0. 0015±0. 0000,有效组0. 0141±0. 0002,P=0. 010)和双歧杆菌属(无效组0. 0178±0. 0005,有效组0. 1716±0. 0382,P=0. 011)相对丰度显著低于有效组,而志贺菌属(无效组0. 4161±0. 0750,有效组0. 1093±0. 0173,P=0. 008)和普雷沃氏菌属类群9 (无效组0. 0176±0. 0004,有效组0. 0018±0. 0000,P=0. 044)的相对丰度则显著高于有效组。结论中重度UC患者肠道菌群的α多样性及物种组成可能与是否激素暴露无关,但治疗前肠道菌群的物种组成可能是静脉激素疗效的潜在预测指标。
2019年03期 v.10 216-22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876K] [下载次数:434 ]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402 ] |[引用频次:9 ] - 王丽玮;段志敏;童建波;曾荣;徐浩翔;李岷;
目的探讨银屑病患者与健康人群肠道菌群多样性的差异。方法收集2017年5月至2018年6月间在中国医学科学院皮肤病研究所住院治疗的银屑病患者(银屑病组)及同期本院健康体检人群(健康组)的新鲜粪便标本,分析受试者相关临床资料。提取肠道菌群DNA,采用16S r DNA基因扩增和Illumina平台双端2×300策略测序,基于Gold数据库按>97%的相似性聚类操作分类单元(operational taxonomic unit,OTU),对照Silva数据库进行物种注释及分类,各层级样本采用轶和检验分析物种差异; QIIME软件计算α多样性主要指数、β多样性分析,t检验分析指数差异,P<0. 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相关研究结果通过R及GraphPad Prism作图展示。结果符合入选和排除标准的11例银屑病患者及21例健康对照者入选本研究,两组研究对象的性别构成比、年龄和体质量指数无统计学差异(P均>0. 05)。DNA测序分析显示样本测序覆盖深度> 0. 99。银屑病组肠道菌群的OTU数量(278. 18±89. 75比722. 95±152. 81,t=10. 36,P<0. 01)、赵氏指数(433. 38±147. 47比1156. 08±292. 50,t=9. 291,P<0. 01)、香农指数(3. 56±0. 87比5. 73±0. 78,t=6. 972,P<0. 01)和辛普森指数(0. 79±0. 15比0. 94±0. 04,t=3. 287,P <0. 01)均显著低于健康组。RankAbundance曲线显示银屑病组肠道菌群均匀程度较低。PCoA分析(unweighted)显示银屑病组与健康组在第一主成分(24. 35%)可显著分离,Weighted Uni Frac分析可见银屑病组混杂在健康样本中无法区分,且与银屑病亚型无关。样本聚类分析显示,银屑病组肠道菌群与健康组有一定重叠性,银屑病样本特异性菌群少;在门层级,健康组中可检测到TM7,相对丰度为0. 000 066 9 (0. 000 033 4~0. 000 200 5),而银屑病组仅在个别样本中显示有微量存在,相对丰度为0(P<0. 05);在属层级,银屑病组双歧杆菌属[0. 000 033 4 (0. 000 016 7~0. 000 100 3)比0. 000 401 1 (0. 000 200 5~0. 001 337 0)]、布劳特氏菌属[0. 000 467 9 (0. 000 183 8~0. 000 434 5)比0. 002 206 0 (0. 000 935 9~0. 005 582 0)]、粪球菌属[0. 000 033 4 (0~0. 000 401 1)比0. 000 902 5 (0. 000 334 2~0. 005 315 0)]较健康组显著降低,健康组中的戴阿利斯特杆菌属和嗜血菌属仅在银屑病组个别样本中微量存在,克雷伯氏杆菌属在健康组和银屑病组个别样本中存在,但在银屑病组的相对丰度更低,接近0 (P均<0. 05)。个体样本高丰度菌群分析显示,银屑病组个别样本中多糖及短链脂肪酸代谢相关菌群的相对丰度降低。结论银屑病患者肠道菌群多样性低于健康人群。
2019年03期 v.10 223-23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077K] [下载次数:598 ]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412 ] |[引用频次:10 ] - 李皎宇;陈志威;李磊;叶霜;
目的通过分析系统性红斑狼疮(systemic lupus erythematosus,SLE)胃肠道受累患者腹部CT的特征性病变,建立CT评分系统并分析其临床评估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9月至2018年5月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仁济医院风湿科收治的SLE胃肠道受累患者的临床资料,记录患者CT影像学下的肠壁厚度及肠内外受累部位,建立CT评分系统,分析CT评分系统与患者肠道功能恢复时间、住院天数、系统性红斑狼疮疾病活动指数(systemic lupus erythematosus disease activity index,SLEDAI)及实验室观察指标的关系。结果共63例SLE胃肠道受累患者纳入本研究,其中女性60例,男性3例,平均年龄(36. 7±13. 1)岁,SLE病程4 (1~8)年; 54例(85. 7%,54/63)患者存在胃肠道病变,31例(49. 2%,31/63)出现肠外脏器受累,肠壁厚度平均(7. 8±3. 7) mm。CT评分与肠道功能恢复时间呈正相关(r=0. 365,P=0. 003);低分组(CT评分≤2)与高分组(CT评分>2)相比,肠道功能恢复时间更短[(7. 9±6. 2) d比(15. 8±13. 8) d,P=0. 006)],住院天数更短[(17. 1±9. 0) d比(25. 7±20. 5) d,P=0. 043)],SLEDAI更低[(7. 6±4. 4)分比(12. 2±7. 2)分,P=0. 004],接受大剂量激素治疗的患者数量更少(60. 7%比88. 6%,P=0. 010)。结论 CT评分系统可用于评估SLE胃肠道受累患者疾病严重程度。
2019年03期 v.10 231-23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17K] [下载次数:192 ] |[网刊下载次数:1397 ] |[阅读次数:431 ] |[引用频次:3 ] - 孟德钎;李璐;刘金晶;吴迪;姜楠;杨云娇;周佳鑫;王立;曾小峰;张奉春;郑文洁;
目的探讨英夫利西单克隆抗体(infliximab,IFX)治疗重症/难治性肠型白塞病(Behcet's disease,BD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9月至2018年11月,北京协和医院风湿免疫科收治的因前期治疗无效而联合应用IFX的重症/难治性肠型BD患者临床资料,包括临床表现、内镜下表现及病理、影像学检查、IFX联合治疗前后用药、治疗反应及预后。分析并比较联合用药前后症状改善及内镜下溃疡愈合情况,采用配对t检验比较治疗前后红细胞沉降率、C反应蛋白、肠型BD疾病活动指数(disease activity index for intestinal BD,DAIBD)及糖皮质激素剂量的变化。结果 12例BD患者纳入本研究,其中男性10例,女性2例,平均年龄(29. 5±10. 5)岁,均为活动性肠道受累BD,确诊BD到开始IFX联合治疗的中位时间为27. 0 (4. 3,109. 5)个月。12例患者均存在腹痛、消化道溃疡,其中8例腹泻,11例并发消化道出血,4例肠梗阻,3例肠穿孔。联合应用IFX后,12例患者症状均得到改善,溃疡渐愈合,消化道出血好转,1例穿孔患者同时行手术治疗,1例患者缓解后出现结肠狭窄择期行梗阻肠段切除术。IFX联合治疗后,红细胞沉降率[4. 0 (2. 0,6. 8) mm/h比28. 5 (10. 3,52. 3) mm/h,P<0. 01]、C反应蛋白[0. 6 (0. 5,1. 7) mg/dl比26. 8 (9. 1,47. 1) mg/dl,P<0. 01]、DAIBD (37. 5±27. 3比126. 7±49. 0,P <0. 01)和糖皮质激素剂量[13. 8 (1. 9,16. 9) mg/d比40. 0 (16. 3,56. 3) mg/d,P<0. 01]较治疗前显著下降。免疫抑制剂种类减少或不变。未观察到严重感染或药物不良反应。结论 IFX联合糖皮质激素/免疫抑制剂对治疗严重/难治性肠BD安全、有效且耐受性良好。
2019年03期 v.10 237-24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54K] [下载次数:291 ]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411 ] |[引用频次:6 ] - 乔菊;李峰;何春霞;吴超;晋红中;
目的分析注射用重组人Ⅱ型肿瘤坏死因子受体-抗体融合蛋白对中重度斑块型银屑病患者血清脂联素(adiponectin,APN)、视黄醇结合蛋白4 (retinol binding protein 4,RBP4)、瘦素(leptin,LEP) 3种脂肪因子水平的影响。方法选取2016年11月至2018年5月在北京协和医院皮肤科就诊的30例中重度斑块型银屑病患者作为治疗组,同时选取在本院健康医学部进行体检的25名健康人作为健康对照组。治疗组均给予重组人Ⅱ型肿瘤坏死因子受体-抗体融合蛋白50 mg皮下注射,每周1次,共12次。检测健康对照组及治疗组治疗前(基线)和治疗后12周血清APN、RBP4、LEP的浓度;分析两组之间以及治疗组治疗前后血清脂肪因子水平是否存在差异,并采用Spearman相关分析法评估治疗组基线血清APN、RBP4、LEP表达水平与银屑病皮损面积和严重程度指数(psoriasis area and severity index,PASI)之间有无线性相关关系。结果治疗组基线APN水平[9. 73(6. 69,12. 37)比(14. 25 (10. 53,23. 28),P <0. 001]、LEP水平[0. 42 (0. 17,2. 60)比3. 90 (1. 38,7. 20),P=0. 002]较健康对照组降低, RBP4较健康对照组升高[12. 29 (10. 62, 21. 33)比9. 13 (7. 36,15. 78),P=0. 024];治疗组治疗后APN水平[11. 95 (8. 12,15. 26)比9. 73 (6. 69, 12. 37), P=0. 027]、LEP水平[2. 84 (1. 04,9. 34)比0. 42 (0. 17,2. 60),P<0. 001]较治疗前明显升高,而RBP4水平较治疗前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 125);基线APN、RBP4、LEP浓度均与PASI无线性相关关系。结论脂肪因子可能参与了银屑病的慢性炎症过程,抗肿瘤坏死因子α治疗可能改善银屑病的炎症状态。
2019年03期 v.10 243-24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67K] [下载次数:209 ]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312 ] |[引用频次:6 ] - 刘亚丽;张文娟;王洁;叶莎;赵颖;王贺;窦红涛;郭莉娜;王瑶;孙宏莉;刘文静;张小江;谢秀丽;原英;杨启文;徐英春;
目的分析脲原体属和人型支原体体外药物敏感性特点,并分析其对喹诺酮类药物耐药的相关机制。方法回顾性总结北京协和医院2012年9月至2017年4月通过体外培养方法检测出的脲原体属和人型支原体标本,结合患者临床资料和菌种鉴定结果分析其体外药物敏感性特点。针对喹诺酮类药物耐药特点,采用普通PCR法扩增目的基因并测序,将测序结果翻译成蛋白质序列,与NCBI数据库中参考序列进行比对,检测DNA促旋酶(GyrA/GyrB)和拓扑异构酶Ⅳ(ParC/ParE)序列的突变情况。结果脲原体属混合人型支原体的体外敏感性总体低于脲原体属或人型支原体单独体外敏感性;除大环内酯类外,脲原体属对喹诺酮类、四环素类、交沙霉素、原始霉素、强力霉素的敏感性普遍低于人型支原体,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均>0. 05)。女性患者体内分离得到的脲原体属对阿奇霉素、红霉素、克拉霉素、氧氟沙星的体外敏感性较男性低(P均<0. 05)。微小脲原体对大部分抗菌药物的敏感性高于解脲脲原体,尤以对四环素的敏感率差异最大(98. 48%比72. 73%,差值25. 8%,P<0. 05)。在GyrA、 GyrB、 ParC和ParE的序列比对中,共发现21个突变位点,其中ParC S83L突变占96. 22%(51/53),为最主要突变位点;其余为ParC A136T突变、ParE R448K突变、GyrA L176F和ParC S83L联合突变等以及6个目前尚未报道过的突变位点,即ParC的L540F、R718W、Q767E、S789N、M828I和I831T突变。结论脲原体属和人型支原体的体外药物敏感性与感染种属有关,脲原体属的体外敏感性还与菌种、患者性别有关。对脲原体属喹诺酮类耐药的机制研究表明,单独ParC S83L突变是脲原体属对喹诺酮类耐药的主要机制,而新发现6个突变位点可能的作用机制仍有待深入研究。
2019年03期 v.10 249-25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81K] [下载次数:148 ] |[网刊下载次数:4331 ] |[阅读次数:525 ] |[引用频次: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