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钟迪;吴波;
高血压是卒中最重要的危险因素。我国目前高血压控制情况不佳,高血压知晓率、治疗率和控制率均较低。2017年,美国成人高血压预防、监测、评估和管理指南更新了高血压诊断标准,将高血压阈值定为130/80 mm Hg(1 mm Hg=0. 133 kPa),并在该标准下制定了新的高血压治疗目标和管理策略。该指南主要基于收缩压干预试验(Systolic Blood Pressure Intervention Trial,SPRINT)研究结果,即与标准降压治疗相比,强化降压治疗可降低心血管事件发生率和全因死亡率。但同时,这一标准使高血压患者的数量大幅增加,且将影响大部分人群的治疗措施,包括老年人群和衰弱人群,在增加经济负担的同时增加了特殊人群的不良反应,不利于高血压防控和个体化治疗。故在此高血压标准下,结合现有证据,我国卒中预防策略尤其是一级预防应有所变化。
2019年02期 v.10 103-10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56K] [下载次数:714 ] |[网刊下载次数:12480 ] |[阅读次数:409 ] |[引用频次:2 ] - 刘子悦;朱以诚;
2017年,美国心脏病学会和美国心脏协会提出将高血压诊断标准降为130/80 mm Hg (1 mm Hg=0. 133 kPa),这与其他指南有所不同。降压治疗的核心目标在于靶器官的保护,近年来降压治疗与脑小血管病预防的相关问题日益受到临床重视。目前研究结果表明,降压治疗对腔隙性卒中患者的二级预防以及白质病变进展的预防可能有一定积极意义,但确切的降压目标值并未确定。血压与临床结局可能呈现J型关系,血压过低或过高可能均有害,而取得最大获益的降压目标有待进一步探索。
2019年02期 v.10 108-11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30K] [下载次数:247 ] |[网刊下载次数:2293 ] |[阅读次数:358 ] |[引用频次:2 ] - 李玲;方理刚;
伴随我国人口老龄化进程加速,老年高血压患者的数量逐年增加。目前通常情况下,年龄≥65岁的高血压患者被定义为老年高血压。与中青年高血压患者相比,老年高血压患者的发病机制、临床表现具有特殊性,患者心脑血管事件显著增加。老年高血压多表现为单纯收缩期高血压、脉压增大、血压易波动、合并疾病多等特点,与年轻患者相比降压治疗的难度增加。老年高血压的治疗目的是保护靶器官、减少心脑血管事件,但老年人的降压获益与患者治疗耐受性以及降压治疗的潜在危害相关,在治疗时应选择个体化治疗方案并全面评估和密切监测患者情况,平稳降压,其降压目标可设为<150/90 mm Hg (1 mm Hg=0. 133 kPa)。
2019年02期 v.10 112-11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64K] [下载次数:369 ] |[网刊下载次数:191 ] |[阅读次数:391 ] |[引用频次:12 ]
- 王青海;李师承;武燕翔;王晨雨;严晓伟;
目的分析24 h尿钠排泄与难治性高血压(resistant hypertension,RH)患者诊室血压及家庭自测血压(home blood pressure monitoring,HBPM)达标状态的关系。方法通过北京协和医院心内科门诊RH数据库,收集2017年10月至2018年3月间在北京协和医院心内科门诊就诊的RH患者临床资料,进行横断面调查。检测患者24 h尿钠,记录患者同期诊室血压、HBPM水平及临床用药情况,以所有患者24 h尿钠水平四分位数为分界点,将研究对象分为低尿钠、低-中尿钠、中-高尿钠及高尿钠4组。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影响RH血压达标状态的危险因素。结果共202例RH患者入选本研究,男性107例,女性95例,平均年龄(59. 87±16. 30)岁。24 h尿钠平均水平为(198. 92±96. 59) mmol,年轻患者及体质量指数高者尿钠水平更高(P均<0. 001)。随尿钠升高,降压药物的服用种类显著增多(P=0. 001),早晨及上午的HBPM达标率低(P=0. 040,0. 032)。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24 h尿钠水平与诊室血压(OR=2. 356,95%CI:1. 004~5. 533,P=0. 049),HBPM早晨血压(OR=2. 408,95%CI:1. 026~5. 650,P=0. 030)及HBPM上午血压(OR=2. 299,95%CI:1. 031~5. 129,P=0. 033)达标状态独立相关,而与下午及夜间HBPM血压达标状态无显著相关(P均>0. 05)。结论 24 h尿钠是RH患者诊室血压及HBPM早晨及上午血压达标的独立相关因素,限制钠盐摄入对减少RH患者血压波动、促进血压达标有重要作用。
2019年02期 v.10 127-13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73K] [下载次数:260 ] |[网刊下载次数:1937 ] |[阅读次数:399 ] |[引用频次:8 ] - 孙雪峰;李金玉;施举红;
目的通过健康状况调查问卷SF-36量表评估肺血栓栓塞症(pulmonary thromboembolism,PTE)患者的生活质量并研究影响评分的相关因素。方法 2016年5月至2017年11月在北京协和医院住院或呼吸内科门诊就诊的PTE患者受邀填写SF-36量表,并与中国普通人群比对。填写问卷的同时收集患者人口学资料(性别、年龄和肥胖状况)和临床资料[间隔时间(从诊断PTE时间至填表时间)、栓塞部位、深静脉血栓、癌症、慢性心肺疾病、诱发型PTE、一过性危险因素及永久性危险因素),通过单因素及多因素线性回归分析明确这些变量与生活质量评分的相关性。结果 88例符合入选排除标准的PTE患者完成SF-36量表并纳入最终分析。PTE患者SF-36量表各维度评分均低于中国普通人群:生理机能评分59. 8±27. 4比87. 6±16. 8,生理职能30. 4±41. 9比83. 0±20. 7,躯体疼痛67. 4±23. 6比83. 3±19. 7,一般健康状况43. 0±23. 1比68. 2±19. 4,精力57. 3±23. 5比70. 1±16. 8,社会功能60. 1±29. 9比84. 8±16. 6,情感职能44. 7±43. 1比85. 3±17. 7,精神健康58. 7±21. 5比78. 8±15. 4,各维度比较均有统计学差异(P均<0. 01)。除精神健康这一变量外,PTE发生1年以上组各项生活质量评分均高于PTE发生1年内组。多因素线性回归分析显示,年龄和诱发型PTE与一般健康状况相关,间隔时间与躯体疼痛相关,一过性危险因素与生理机能、精力、社会功能及健康状况相关,而永久性危险因素则与精神健康相关。结论 PTE患者生活质量低于普通人群,年龄、间隔时间、诱发型PTE、一过性危险因素和永久性危险因素与PTE患者生活质量相关。
2019年02期 v.10 133-13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46K] [下载次数:164 ] |[网刊下载次数:174 ] |[阅读次数:431 ] |[引用频次:3 ] - 王佳;赵霞;周海滨;徐涛;王庚;
目的术中血液回收技术(intraoperative blood salvage,IBS)是临床常用的一种血液保护技术,但术后自体血液回输存在肌松药物残留问题。顺苯磺酸阿曲库铵(cis-atracurium besilate,Cisa)是一种新型肌松药物,本研究观察Cisa应用于接受IBS患者的临床安全性。方法前瞻性分析比较2017年3月至6月在北京积水潭医院脊柱科接受全身麻醉下腰椎减压内固定手术的50例腰椎间盘突出患者。患者顺序纳入,前25例进入试验组,后25例进入对照组。全身麻醉后应用Cisa作为肌松药,采用IBS技术于术中采集手术视野自体血并洗涤。术后入恢复室,常规监测4个成串刺激(train-of-four stimulation,TOF)以评估肌肉恢复情况,拔除气管插管后每隔5 min记录TOF值,共观察40 min。试验组患者于拔除气管插管后一次性输入术中收集的自体血,对照组于40 min观察结束后回输自体血。分析并比较两组患者术前及观察结束时的动脉血氧分压(arterial partial pressure of oxygen,PaO_2)和二氧化碳分压(partial pressure of carbon dioxide in artery,PaCO_2),用于评估呼吸功能恢复情况。结果所有患者完成全部观察内容,其中男女比例1∶1,年龄(55. 1±11. 1)岁,体重(72. 7±9. 8) kg,两组基线资料均衡,TOF值随时间推迟呈上升趋势,但两组患者在40 min观察点上TOF增加值无统计学差异[(9. 6±7. 3)%比(9. 5±8. 1)%,P=0. 963]。两组患者在观察结束时均出现一定程度的呼吸功能不全,但组间PaCO_(2-incr)[4. 4(2. 0,8. 0) mm Hg比4. 8 (0,7. 1) mm Hg,P=0. 312)(1 mm Hg=0. 133 kPa)和PaO_(2-decr)[3. 2 (-2. 4,7. 9) mm Hg比7. 2(-1. 6,13. 0) mm Hg,P=0. 133]并无统计学差异。结论全身麻醉下接受IBS的患者使用Cisa作为肌松药物是安全的。
2019年02期 v.10 138-14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36K] [下载次数:68 ] |[网刊下载次数:154 ] |[阅读次数:330 ] |[引用频次:1 ] - 王霖霞;苏娜;郭宁宁;白国欣;张云娜;赵晓鹏;纪桂梅;高芳;王光亚;许金秀;高瑞新;
目的探讨25-羟维生素D[25-hydroxy vitamin D,25(OH)D]、脂蛋白相关磷脂酶A2 (lipoprotein-associated phospholipase A2,LP-PLA2)与糖尿病视网膜病变(diabetic retinopathy,DR)的相关性。方法回顾性收集并分析2014年5月至2017年1月沧州市中心医院内分泌科收治的2型糖尿病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眼底摄片结果,分为糖尿病不伴视网膜病变组(no DR,NDR)组,背景期糖尿病伴视网膜病变(background DR,BDR)组和增殖期糖尿病伴视网膜病变(proliferative DR,PDR)组,选取同期于本院进行体检的健康人作为对照组。比较4组相关生化指标水平,采用Pearson相关分析及多元Logistic回归分析DR的相关及独立危险因素。结果共340例符合纳入和排除标准的2型糖尿病患者入选本研究,其中NDR组125例、BDR组118例、PDR组97例,对照组100例。4组间的性别、年龄、体质量指数、收缩压、舒张压、总胆固醇、甘油三酯、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空腹血糖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均>0. 05);NDR组、BDR组、 PDR组的病程逐渐增长(P=0. 003), NDR组、 BDR组、 PDR组糖化血红蛋白A1C (glycated hemoglobin A1c,HbA1c)、糖化白蛋白(glycated albumin,GA)、血清胱抑素C (serum cystatin C,Cys-C)、LP-PLA2均显著高于健康对照组,25(OH)D显著低于健康对照组(P均<0. 05); NDR、BDR、PDR组间两两比较,Hb A1c、GA、CysC、LP-PLA2、25(OH)D差异亦有统计学意义(P均<0. 05)。Pearson相关分析显示,病程、HbA1c、GA、Cys-C及LPPLA2与DR呈正相关(P均=0. 000),25(OH)D与DR呈负相关(P=0. 000)。多元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病程、Hb A1c、Cys-C、LP-PLA2、25(OH)D与DR及其严重程度均独立相关(P均<0. 05)。结论 25(OH)D、LP-PLA2水平与DR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25(OH)D是其保护因素,而LP-PLA2是其危险因素。
2019年02期 v.10 143-14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67K] [下载次数:466 ] |[网刊下载次数:1547 ] |[阅读次数:392 ] |[引用频次:11 ]
- 盛锡楠;郭军;
近10年来,靶向治疗在晚期肾癌治疗领域取得了快速发展,美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先后批准了9项靶向药物用于治疗晚期肾癌,2015年底免疫检查点抑制剂用于晚期肾癌的二线治疗在临床研究中取得突破性进展,并且获得批准用于临床治疗。免疫或免疫与靶向联合治疗逐渐成为临床研究热点,本文对晚期肾癌的靶向与免疫治疗进展进行综述,并对其治疗前景进行展望。
2019年02期 v.10 148-15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17K] [下载次数:1328 ] |[网刊下载次数:204 ] |[阅读次数:436 ] |[引用频次:7 ] - 狄宇;叶俊杰;
诊断性玻璃体切除术是通过获取玻璃体、视网膜或脉络膜标本,结合相关实验室检查技术,对原因不明或传统治疗无效的眼内炎性疾病及恶性肿瘤等为明确病因及指导后续治疗而采用的一种有效诊断方法。伴随着玻璃体视网膜手术的微创化及实验室诊断技术的发展,诊断性玻璃体切除术的敏感度和特异度进一步提高。本文对诊断性玻璃体切除术的适应证、标本采集与处理、实验室检测方法及微创玻璃体切除术的进展进行综述。
2019年02期 v.10 152-15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66K] [下载次数:132 ] |[网刊下载次数:166 ] |[阅读次数:313 ] |[引用频次:2 ] - 王诗琪;池诚;刘洁;
皮肤T细胞淋巴瘤(cutaneous T cell lymphoma,CTCL)大多属于惰性淋巴瘤,病情进展缓慢,患者确诊时多处于疾病早期。局部用药和物理治疗在CTCL治疗中占重要地位,包括局部外用皮质类固醇激素、免疫抑制剂、维A酸,放疗及光疗等。近年来,有研究对CTCL传统局部用药和物理治疗方法的有效性和安全性进行了重新评估。同时,新型CTCL局部用药和物理治疗策略也不断涌现,如局部外用他扎罗汀、瑞喹莫特,紫外线A联合新型光敏剂的光化学疗法和光动力治疗等。本文对CTCL局部用药和物理治疗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2019年02期 v.10 157-16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90K] [下载次数:305 ] |[网刊下载次数:12713 ] |[阅读次数:376 ] |[引用频次: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