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建风;刘磊;吕晋浩;马宁;李志成;马林;娄昕;目的探讨颅内前后循环动脉粥样硬化的危险因素及其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常规高分辨磁共振成像(high resolution 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HRMRI)特征和影像组学特征是否存在差异。方法 2014年9月至2017年1月在北京天坛医院和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就诊并接受HRMRI检查的疑似症状性颅内动脉狭窄患者连续入组本研究,比较前、后循环两组患者动脉粥样硬化的危险因素(年龄、高血压、糖尿病、高脂血症、吸烟、肥胖、性别)、斑块常规HRMRI特征(斑块分布、出血、钙化及重构模式)及影像组学特征。所有斑块采用手工勾勒。结果共计141例符合纳入和排除标准的患者入选本研究。前循环颅内动脉粥样硬化患者60例,其中脑梗死及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ransient ischemic stroke,TIA)患者分别为52例和8例;后循环颅内动脉粥样硬化患者81例,其中脑梗死及TIA患者分别为62例和19例;前后循环的脑缺血类型无统计学差异(X~2=2. 282,P=0. 131)。危险因素中,高血压、糖尿病及高脂血症在两组间有统计学差异(X~2=7. 047、5. 979、11. 176,P=0. 008、0. 014、0. 001)。前后循环责任斑块分别判定为63个及105个,斑块分布具有统计学差异(X~2=34. 363,P<0. 001); 174个影像组学特征中,21. 3%(37/174)在前后循环组之间存在统计学差异(t值范围2. 0052~7. 7029,P<0. 05),其中单因子判别精度最高的5个影像组学特征为基于灰度共生矩阵的集群阴影、最大二维直径柱(形状特征)、最大二维直径行(形状特征)、偏度(一阶特征)、最小轴长(形状特征),这些特征的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 807、0. 760、0. 786、0. 791、0. 746。结论颅内前后循环动脉粥样硬化的危险因素、常规HRMRI特征及影像组学特征存在显著差异,影像组学的特征差异较常规HRMRI更多见。
2019年01期 v.10 53-5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60K] [下载次数:542 ] |[网刊下载次数:1348 ] |[阅读次数:356 ] |[引用频次:18 ] 袁灵;李子建;康维明;薛华丹;于健春;金征宇;目的探讨中重度肥胖症患者腹部体脂分布与袖状胃切除术后近期减重效果的相关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11月至2017年8月,在北京协和医院基本外科接受腹腔镜袖状胃切除术的单纯性中重度肥胖症患者的临床资料,包括年龄、性别、身高、体质量及术前1周内腹部CT图像。通过西门子后处理工作站测定内脏脂肪面积、总脂肪面积及内脏脂肪比例。术后1、3、6个月分别随访患者体质量并计算体质量下降百分比(percentage of total weight loss,%TWL)和多余体质量下降百分比(percentage of excess weight loss,%EWL)。结果 20例符合入选和排除标准的患者纳入本研究,其中男性2例,女性18例,年龄(28. 2±6. 6)岁,术前体质量为(118. 5±20. 9) kg,体质量指数(body mass index,BMI)为(41. 3±7. 8) kg/m~2,脐平面平均内脏脂肪面积为(196. 1±49. 3) cm~2,皮下脂肪面积为(738. 2±152. 7) cm~2,总脂肪面积为(934. 3±169. 7) cm~2,内脏脂肪比例为(21. 1±4. 6)%。腹腔镜袖状胃切除术后1、3、6个月的体质量分别为(105. 4±19. 7) kg、(96. 0±19. 8) kg、(88. 3±17. 5) kg,BMI分别为(37. 1±7. 4) kg/m~2、(33. 8±7. 6) kg/m~2、(31. 1±6. 6) kg/m~2,均呈持续下降趋势,平均%EWL分别达(29. 3±9. 7)%、(50. 0±14. 8)%、(65. 3±18. 1)%。术后1、3、6个月时达到成功减重(%EWL>50%)的比例分别为0、55%、70%。%EWL与术前体质量(R=-0. 604,P=0. 005)、BMI(R=-0. 621,P=0. 005)、总脂肪面积(R=-0. 686,P=0. 001)负相关,与内脏脂肪比例正相关(R=0. 504,P=0. 024)。结论腹腔镜袖状胃切除术后近期减重效果明显,术前低体质量、低BMI、高内脏脂肪比或许可以预测手术减重效果。
2019年01期 v.10 59-6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20K] [下载次数:210 ] |[网刊下载次数:147 ] |[阅读次数:408 ] |[引用频次: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