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瑞雪;李娜;韩冬冬;杨惊;于学忠;朱华栋;目的探讨血栓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thrombotic thrombocytopenic purpura,TTP)的临床特点及预后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北京协和医院2012至2017年60例TTP患者的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诊断、治疗及转归,采用Logistic单因素及多因素回归分析危险因素对预后的影响,采用K多个独立样本检验及Mann-Whitney U检验分析不同治疗方案对预后的影响。结果 60例患者中,男性17例(28.3%,17/60),女性43例(71.7%,43/60),平均年龄(41±15)岁。28例患者(46.7%,28/60)表现为发热、微血管病性溶血性贫血、血小板降低三联征,23例(38.3%,23/60)表现为发热、微血管病性溶血性贫血、血小板降低、肾功能不全、神经系统异常五联征,其余9例(15.0%,9/60)无典型三联征/五联征表现。28例患者接受血管性血友病因子裂解蛋白酶13(a disintegrin and metalloproteinase with a thrombospondin type 1motif,member 13,ADAMTS13)活性检测,其中23例ADAMTS13活性<10%,阳性率为82.1%(23/28);20例患者检测了ADAMTS13抑制物,阳性率为90.0%(18/20);20例同时行ADAMTS13活性及其抑制物检测,二者均为阳性者占90.0%(18/20)。根据是否有血源、患者经济条件等不同情况,采用血浆置换、糖皮质激素、利妥昔单抗、免疫抑制剂、注射用免疫球蛋白等不同治疗方案,42例患者(70.0%,42/60)病情缓解,18例(30.0%,18/60)死亡。在血浆置换及激素治疗的基础上加用免疫抑制治疗,可将缓解率由57.1%提高至85.2%(P=0.032)。未发现导致患者死亡率增高的危险因素。结论 TTP多表现为三联征或五联征,ADAMTS13活性降低及抑制物检测阳性率高,免疫抑制治疗可改善预后。
2018年02期 v.9 154-15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75K] [下载次数:465 ] |[网刊下载次数:3387 ] |[阅读次数:368 ] |[引用频次:12 ] 任姜栋;曹力;目的探讨直接外侧结构[外侧副韧带(lateral collateral ligament,LCL)+腘肌腱(popliteus,Pop)+髂胫束(iliotibial band,ITB)]松解方法应用于重度膝关节外翻畸形患者人工全膝关节置换术(total knee arthroplasty,TKA)的临床效果。方法 2007年1月至2014年12月,新疆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收治的因重度膝关节外翻畸形采用直接外侧结构松解方法行TKA手术的患者28例(30膝),其中男性8例,女性20例;年龄41~80岁,平均(66.7±11.1)岁;骨性关节炎23例,类风湿关节炎5例,合并髌骨完全脱位2例,内侧不稳定1例。28例(30膝)患者术中均采用直接外侧结构松解方法以获得膝关节平衡。仅2膝彻底松解了Pop,所有患者均松解了LCL和ITB。随访采用X线检查测量膝关节股胫角度数评价外翻改善程度,采用美国特种外科医院(the Hospital for Special Surgery,HSS)关节评分评估膝关节功能,采用双下肢站立位全长X线及膝关节正侧位X线检查测量下肢力线并评价假体位置。结果术后平均随访2~8年,HSS评分从术前(20.4±14.3)分(6~38分)提高至末次随访时(89.5±9.4)分(83~96分),P<0.001;股胫角由术前(32.6±4.3)°(22°~42°)降至末次随访时(7.6±3.7)°(0°~10°),P=0.001。术后1例患者膝关节外侧不稳,给予膝关节支具保护3个月后症状消失,4例术后出现腓总神经麻痹,术后3个月复查症状消失,未发生感染、松动、血栓等并发症。结论对于重度膝关节外翻畸形患者,按顺序直接外侧结构松解方法安装后稳定型假体,可取得满意的临床效果。
2018年02期 v.9 160-16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77K] [下载次数:78 ] |[网刊下载次数:7247 ] |[阅读次数:311 ] |[引用频次: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