协和医学杂志

Medical Journal of Peking Union Medical College Hospital

专科论坛

  • 鲲鹏展翅 砥柱中流:记北京协和医院消化内科

    钱家鸣;吴东;

    <正>消化内科是北京协和医院建科最早、影响最深远的三级学科之一,是医院的品牌科室,也是国内消化学界的一面旗帜。早在1924年,北京协和医学院生理系林可胜(Kho-seng Lim)教授就应用巴甫洛夫技术制备体外胃囊,研究胃液分泌的影响因素。1933年,张孝骞教授创建了国内最早的消化疾病专科,时称胃肠组(GI Unit)。20世纪60年代协和消化内科在国内率先成立硕士研究生培养基地,1982年建立博士研究

    2015年02期 v.6 81-82+77+161-16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16K]
    [下载次数:72 ] |[网刊下载次数:73 ] |[阅读次数:250 ] |[引用频次:0 ]

论著

  • 小探头内镜超声对早期胃癌浸润深度的诊断价值

    姚方;杨爱明;伍东升;吴晰;郭涛;周炜洵;陆星华;

    目的评价应用小探头内镜超声(endoscopic ultrasonography,EUS)对早期胃癌浸润深度的诊断价值及影响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3月至2012年12月于北京协和医院诊治且资料完整的59例早期胃癌患者资料,患者在内镜治疗或手术治疗前均接受小探头EUS检查并判断病变浸润深度,最终以内镜/手术病理结果为金标准,评价EUS对早期胃癌浸润深度诊断的敏感性、特异性和准确性,并分析影响EUS判断准确性的病变自身内镜特点及病理学因素。结果 EUS判断早期胃癌病变浸润深度总体病变诊断敏感性为79.7%,特异性为81.4%,准确性为79.7%。其中,EUS诊断黏膜层病变的敏感性为66.1%,特异性为80.0%,准确性为79.7%;诊断黏膜下层病变的敏感性为80.0%,特异性为81.6%,准确性为81.4%,两者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EUS判断胃癌病变过高分级比例为16.9%,以胃上1/3(20.0%)和中1/3(27.3%)、大体形态为隆起型(0-Ⅰ:25.0%,0-Ⅱa:38.5%)以及合并溃疡(33.3%)的病变更为多见,这类病变诊断的准确性也相应较低。EUS判断胃癌病变过低分级比例为3.4%。结论小探头EUS对于判断早期胃癌浸润深度有较高的准确性,有助于作出适当的治疗决策,病变部位、大体类型及溃疡的存在会影响判断的准确性。

    2015年02期 v.6 83-8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893K]
    [下载次数:150 ] |[网刊下载次数:187 ] |[阅读次数:334 ] |[引用频次:13 ]
  • 北京协和医院346例慢性胰腺炎人口学特征、病因变迁及临床特点

    赖雅敏;郭涛;丁辉;吕红;杨红;杨爱明;李景南;韦婷;王辉;张岳;钱家鸣;

    目的探讨慢性胰腺炎(chronic pancreatitis,CP)的人口学特征、发病病因变迁和临床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1983年1月至2008年12月北京协和医院346例CP住院患者的资料,总结其人口学特征、临床表现、病因和并发症情况。结果 346例CP患者中,男267例,女79例,男∶女比例为3.38∶1,发病年龄(44.34±15.88)岁。民族分布以汉族为最多(94.80%,328/346),职业分布以干部为最多(32.08%,111/346)。CP患者无论是患者总数还是入院人数占同期住院患者人数的比例均呈现快速增长的趋势。酒精(40.17%)和胆石症(41.04%)是最常见的CP病因因素。不同病因类型的CP均有明显的增长,以酒精性CP增长尤为显著,平均年增长率为108.7%。84.39%(292/346)的患者有腹痛症状,56.07%(194/346)的患者有体重下降,24.86%(86/346)的患者有黄疸,均为梗阻性黄疸。CP并发症以糖尿病最为多见,占25.14%(87/346)。糖尿病和脂肪泻出现的病程中位时间分别在发病后1.00年和280.03个月,自身免疫性胰腺炎出现糖尿病早于特发性胰腺炎(P=0.020)。结论我国CP发病人数在快速增长,酒精性CP的增长速度超过胆源性CP。腹痛与消瘦是CP最常见症状,糖尿病是CP最常见并发症。建立CP病例资料库并进行有序随诊将有助于总结CP流行病学规律和提高诊治经验。

    2015年02期 v.6 89-9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882K]
    [下载次数:295 ] |[网刊下载次数:195 ] |[阅读次数:260 ] |[引用频次:30 ]
  • 中低位直肠癌患者的肛门直肠功能及其影响因素

    皮艳娜;肖毅;王智凤;林国乐;邱辉忠;方秀才;

    目的研究中低位直肠癌患者的肛门直肠功能及其影响因素。方法 2012年9月至2013年11月连续纳入在北京协和医院就诊的中低位直肠癌患者,填写中低位直肠癌患者排便功能的研究报告表,并进行三维高分辨肛门直肠压力测定检查。根据肿瘤远侧缘距肛缘的距离将患者分为中位组和低位组。结果共纳入66例中低位直肠癌患者,其中男45例,女21例;平均年龄(58.86±10.99)岁;低位组22例,中位组44例。95.5%患者有便血,50.0%排便次数增多,30.3%~40.9%有粪便性状异常、排便急迫感、排便不尽感、里急后重等症状;便血、排便次数、排便不尽感与肿瘤浸润深度呈正相关(r=0.308,P=0.012;r=0.290,P=0.018;r=0.305,P=0.013)。所有患者的直肠肛门抑制反射均无受损,持续便意感阈值和最大耐受量均较正常值明显降低;持续便意感阈值、最大耐受量与肿瘤浸润深度呈负相关(r=-0.333,P=0.007;r=-0.323,P=0.009)。与中位组相比,低位组患者排便费力发生率高(27.2%比6.8%,P=0.031),肛门平均静息压低[87.20(49.80)mm Hg比108.25(41.80)mm Hg,P=0.017]。结论在中低位直肠癌患者,除便血外,排便症状多样化,且不具有特异性;中低位直肠癌患者的直肠感觉功能受损明显,肿瘤浸润深度和肿瘤远侧缘距肛缘的距离不同程度地影响患者肛门直肠感觉和动力功能。

    2015年02期 v.6 96-10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35K]
    [下载次数:143 ] |[网刊下载次数:4943 ] |[阅读次数:270 ] |[引用频次:6 ]
  • 36例IgG4相关硬化性胆管炎临床特点

    冯云路;杨爱明;姚方;吴晰;伍东升;舒慧君;钱家鸣;

    目的探讨Ig G4相关硬化性胆管炎(Ig G4-related sclerosing cholangitis,Ig G4-SC)的临床特点。方法 2004年1月至2012年12月在北京协和医院住院治疗的Ig G4-SC患者共36例,均符合2012年日本学者提出的Ig G4-SC临床诊断标准的确诊要求。回顾性分析其临床资料,包括症状、实验室检查、影像学检查、病理结果和随访情况。结果 36例患者性别比(女/男)为0.24∶1,平均发病年龄为(62.8±9.2)岁。最常见的临床症状为黄疸(77.8%,28/36)和腹痛(50.0%,18/36)。8例(22.2%)患者的胆红素水平在正常范围,其中3例谷氨酰转肽酶水平在正常范围。超声内镜发现34例(94.4%)患者胆管增厚,其检出率明显高于腹部超声(8.3%,3/36)和腹部CT(33.3%,12/36)(P<0.05)。7例患者行胆管刷检或胆管活检,病理结果均为阳性。随访超过2年的23例患者,复发率为39.1%(9/23),胆管外受累器官越多或受累胆管节段越多者,越容易复发。结论 Ig G4-SC多见于中老年男性,符合慢性胆管炎的临床特点。少数患者临床没有任何胆管梗阻的征象。诊断Ig G4-SC时,胆管病理的阳性率并不理想,影像学上非狭窄段的胆管壁均匀增厚对诊断十分有意义,超声内镜应作为疑诊Ig G4-SC患者的常规检查项目。对Ig G4-SC患者应密切随访,警惕复发及并存的恶性肿瘤。

    2015年02期 v.6 102-10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03K]
    [下载次数:402 ] |[网刊下载次数:171 ] |[阅读次数:362 ] |[引用频次:11 ]
  • 饮热水联合硝酸异山梨醇酯对贲门失弛缓的治疗作用

    臧凤莉;王智凤;柯美云;方秀才;孙晓红;

    目的探讨饮热水、含服硝酸异山梨醇酯及两者联合对贲门失弛缓是否具有治疗作用。方法顺序纳入2012年10月至2013年5月在北京协和医院消化内科门诊就诊的初治贲门失弛缓患者,随机分为两组,A组为饮水-联合药物治疗组,20例;B组为药物-联合饮水治疗组,22例,疗程4周。A组患者第1周仅予饮水治疗,第2~4周饮水联合药物治疗;B组第1周仅予药物治疗,第2~4周药物联合饮水治疗。所有纳入患者于基线期(治疗前2周)、治疗1周及治疗4周均进行临床症状评估,于基线期和治疗4周行食管动力监测及食管造影检查。结果最终41例患者纳入分析,其中A组19例,B组22例。两组患者性别、年龄及病程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基线期比较,A组治疗1周和治疗4周症状明显改善(P<0.05),且治疗4周症状改善明显优于治疗1周(P<0.05);与基线期比较,B组治疗4周症状明显改善(P<0.05);A组和B组之间症状积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基线期比较,两组患者治疗4周下食管括约肌压力(lower esophageal sphincter pressure,LESP)和吞咽时下食管括约肌综合松弛压(integrated relaxation pressure,IRP)无明显降低(P>0.05);然而基线期和治疗4周,饮热水或药物干预后LESP及IRP较干预前明显降低(P<0.05)。与基线期比较,两组患者治疗4周食管宽度无明显变化(P>0.05)。结论饮水或药物干预通过短暂降低下食管括约肌压力和提高下食管括约肌松弛功能改善临床症状,两者联合干预效果更佳,但饮水、药物或联合干预不能持续改善下食管括约肌压力或松弛功能。饮水联合药物为不能耐受或不接受有创治疗及有创治疗后复发的患者提供一个可供选择的保守治疗方法。

    2015年02期 v.6 106-10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78K]
    [下载次数:105 ] |[网刊下载次数:1873 ] |[阅读次数:323 ] |[引用频次:1 ]
  • 36例急性间歇性卟啉病患者临床及遗传特点

    李晓青;刘罡;舒慧君;吴东;聂广军;钱家鸣;

    目的探讨急性间歇性卟啉病(acute intermittent porphyria,AIP)的临床和遗传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北京协和医院2006年12月至2014年10月诊断为AIP的36例住院患者的临床资料,总结AIP的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治疗及转归,并分析其基因突变和遗传特点。结果 36例AIP患者中女性32例(88.9%);平均年龄为(27.2±6.3)岁;患者主要就诊于消化内科和急诊科。临床表现方面,35例(97.2%)患者出现不同程度的腹痛,30例(83.3%)患者伴有明显的神经精神症状,13例(36.1%)患者主诉发病时尿色加深。发病时尿卟胆原检测呈阳性。此外,36例AIP患者中出现不同程度的贫血或肝功能异常或低钠血症者各为28例(77.8%)。进行基因检测的8例患者均发现卟胆原脱氨酶(porphobilinogen deaminase,PBGD)不同位点的基因突变。结论本组AIP患者多为育龄期女性,腹痛、神经精神症状、尿色加深为主要临床表现,尿卟胆原检查有助于诊断,患者及家系的基因检测对确诊和家系筛查至关重要。早期识别、早期干预、早期家系筛查可改善AIP患者预后。

    2015年02期 v.6 110-11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62K]
    [下载次数:507 ] |[网刊下载次数:1410 ] |[阅读次数:274 ] |[引用频次:18 ]
  • 坦度螺酮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合并焦虑的临床观察

    庞敏;朱丽明;方秀才;王智凤;柯美云;

    目的观察坦度螺酮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functional dyspepsia,FD)合并焦虑状态患者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2012年3月至2013年12月北京协和医院消化内科门诊就诊的31例FD合并焦虑状态患者,既往常规治疗无效,口服坦度螺酮10 mg/次,3次/d,治疗4周,比较治疗前、治疗2周及治疗4周时FD症状积分;比较治疗前和治疗4周时Zung焦虑、抑郁自评量表(Zung anxiety and depression self-rating scales,SAS、SDS)评分,汉密尔顿焦虑、抑郁量表(Hamilton anxiety and depression scales,HAMA、HAMD)评分,生活质量(SF-36)评分,液体营养餐负荷试验的变化,分析评价疗效,同时观察记录不良反应。结果治疗前、治疗2周、4周时总体症状积分分别为10.45±5.66、8.48±5.96、7.39±5.46,治疗2周、4周时均较治疗前明显下降(P=0.002,0.020);餐后饱胀不适和早饱两个单项症状积分在治疗2周、4周时较治疗前明显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SAS、HAMA及HAMD评分治疗4周较治疗前下降(P=0.028,0.002,0.000)。生活质量(SF-36)评分中生理功能、躯体疼痛、总体健康状况分数在治疗4周时有改善(P=0.033,0.022,0.041)。液体营养餐负荷试验阈值饮入量和饱足饮入量治疗前后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285,0.532)。治疗期间有5例(16.1%)患者出现皮疹、瘙痒等不良反应,其中1例因不良反应停药。结论坦度螺酮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合并焦虑患者安全有效,可以作为常规治疗无效时的一个选择。

    2015年02期 v.6 115-11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42K]
    [下载次数:178 ] |[网刊下载次数:142 ] |[阅读次数:258 ] |[引用频次:14 ]
  • 胰腺结核的临床特点及诊断要点

    严雪敏;孙昊;杨爱明;

    目的总结胰腺结核患者的一般临床特点及诊断要点,以提高对胰腺结核的认识。方法纳入1984年1月至2014年3月在北京协和医院确诊为胰腺结核的住院患者,回顾性分析其病例资料,对其临床表现、辅助检查、诊断等情况进行总结。结果研究期间确诊为胰腺结核的患者共10例,占同期确诊结核患者的0.12%(10/8689)。其中男5例,女5例,平均年龄53.1岁(31~70岁),65岁以下患者占80%。腹痛(60%)、纳差(60%)及体重下降(60%)是最常见的临床症状,发热(40%)、黄疸(10%)等症状较少见,未见盗汗。CT及PET/CT均未确诊胰腺结核。1例患者因结核菌素蛋白衍生物试验强阳性、发现肠结核,1例有颈部冷脓肿,临床综合考虑后诊断结核,抗痨治疗有效后验证临床诊断;1例行胫前结节活检证实为结核;1例经B超引导下胰腺结节穿刺证实为结核;6例行剖腹探查术,术后病理支持结核诊断。结论胰腺结核为罕见疾病,常因胰腺的局限性囊/实性占位而被误认为胰腺肿瘤,进而行手术治疗。病史及临床症状对诊断很重要,影像学有一定帮助,病理结果有确诊价值。对于年龄较轻、有感染征象、肿瘤标志物为阴性的胰腺占位、伴或不伴腹膜后淋巴结肿大的患者,要考虑胰腺结核可能,对不易鉴别的患者应积极行内镜引导下或B超引导下活检术,必要时行手术探查。

    2015年02期 v.6 119-12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91K]
    [下载次数:271 ] |[网刊下载次数:13098 ] |[阅读次数:301 ] |[引用频次:12 ]
  • 超声在甲状腺结节手术决策中的作用:北京协和医院11年回顾

    张波;姜玉新;李建初;杨筱;朱沈玲;赵瑞娜;赖兴建;李文波;吴琼;杨晴;

    目的探讨超声在甲状腺结节手术决策中的作用。方法检索北京协和医院2004年1月至2014年12月因甲状腺结节而行手术切除的病例,按10%~15%的比例分别对2004、2006、2008、2010、2012、2014年手术病例进行随机抽样,查阅抽样的门诊及住院病历,记录是否行术前超声检查,超声报告是否给予诊断提示,如提示则与病理结果对照判断提示是否正确。计算术前超声检查比例、超声提示诊断比例、提示诊断正确率和超声诊断正确率。结果 2004年至2014年甲状腺结节手术例数逐年上升,其中恶性结节的比例逐年增高,由2004年的15.65%上升至2014年的69.91%。抽样结果显示,术前超声检查比例范围为80.65%~96.65%;超声提示诊断比例呈逐年上升趋势,范围为46.94%~92.36%;超声提示诊断正确率在78.26%~93.62%范围内;超声诊断正确率呈逐年上升趋势,范围为36.73%~81.40%。结论近年来甲状腺结节和甲状腺癌患者急剧增加,超声诊断水平逐年提高,在甲状腺结节的外科决策中发挥了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2015年02期 v.6 124-12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32K]
    [下载次数:187 ]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293 ] |[引用频次:9 ]
  • 直肠腔内超声在直肠癌术前环周切缘评估中的作用

    仲光熙;张璟;戴晴;李建初;姜玉新;

    目的评估直肠腔内超声(endorectal ultrasound,ERUS)诊断直肠癌环周切缘(circumferential resection margin,CRM)的可行性和准确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5月至2013年12月在北京协和医院行术前ERUS评估的直肠癌患者120例。纳入患者仅采用直肠全系膜切除术切除肿瘤,未采用术前新辅助放化疗治疗。患者行术前ERUS检查时测量CRM,即肿瘤的最外缘与直肠系膜筋膜的最短距离。以病理结果为金标准,比较不同CRM诊断标准下ERUS的诊断价值。分析ERUS对不同位置、距肛缘距离、分期的CRM诊断准确性差异。结果 ERUS可以显示直肠系膜筋膜114例,显示率为95%。采用不同探头频率,直肠系膜筋膜显示的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0.034)。以CRM≤2 mm为标准时,ERUS诊断CRM的敏感性、准确性、阴性预测值最高,分别为100%、98.2%、100%。ERUS对不同位置、距肛缘距离、病理分期病灶的诊断准确性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ERUS可以准确诊断直肠癌环周切缘,同时具有较高的阴性预测值,可为判断预后及制定临床治疗方案提供可靠依据。

    2015年02期 v.6 128-13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06K]
    [下载次数:100 ] |[网刊下载次数:176 ] |[阅读次数:338 ] |[引用频次:10 ]
  • 局部注射胆固醇包裹let-7a miRNA模拟物下调人3种Ras表达抑制裸鼠皮下肝癌移植瘤的生长和转移

    刘明洋;陈杰;关健;

    目的研究胆固醇包裹let-7a模拟物(mimics)是否能通过下调人3种Ras抑制肝癌发展,寻找肝癌的潜在治疗策略。方法采用MTT增殖分析、PI单染和Annexin V/FITC双染方法检测let-7a mimics在体外对肝癌细胞的作用。使用裸鼠皮下移植瘤模型和通过肿瘤局部注射方法观察let-7a mimics对体内肝癌的作用。采用实时定量PCR和Western blot方法检测let-7a及其靶点Ras的表达。结果与阴性对照组相比,let-7a mimics转染的肝癌细胞let-7a水平升高,细胞增殖缓慢(P均<0.05);let-7a mimics阻滞更多肝癌细胞停留在G0-G1期且促进肝癌细胞凋亡(P均<0.05)。经let-7a mimics治疗的裸鼠体内肿瘤体积较阴性对照组减小,是阴性对照组的54.97%(P=0.039);局部浸润和肝脏转移较阴性对照组明显减轻。肝癌细胞和移植瘤组织内let-7a上调的同时,人K-Ras、H-Rras和N-Ras mRNA和蛋白的表达降低(P均<0.05)。结论 let-7a mimics下调人3种Ras mRNA和蛋白的表达,影响细胞周期,进而抑制细胞增殖和促进细胞凋亡。瘤周多点注射胆固醇包裹的let-7a mimics能抑制移植瘤的生长、浸润和转移。提示let-7阻断Ras可成为肝癌治疗的研究策略。

    2015年02期 v.6 133-13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992K]
    [下载次数:120 ]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243 ] |[引用频次:4 ]

综述

  • 英夫利西单抗治疗炎症性肠病失应答

    刘爱玲;吕红;钱家鸣;

    <正>炎症性肠病(inflammatory bowel disease,IBD)是一种慢性非特异性肠道炎症疾病,包括溃疡性结肠炎(ulcerative colitis,UC)、克罗恩病(Crohn's disease,CD)和未分类炎症性肠病(inflammatory bowel disease unclassified,IBDU),其病因和发病机制尚不完全清楚,目前研究认为主要由免疫反应介导,并与遗传因素、环境因素密切相关。英夫利西单抗(infliximab,IFX)是一种杂交嵌合IgG 1单克隆抗体,分子系列中75%是人源性,25%是鼠源性,其可特异地结合可溶

    2015年02期 v.6 140-14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96K]
    [下载次数:296 ] |[网刊下载次数:1424 ] |[阅读次数:241 ] |[引用频次:15 ]
  • 长链非编码RNA及其在胃癌中的作用

    于航;杨爱明;陆星华;

    <正>人类基因组DNA约93%被转录为RNA,其中仅2%的核酸序列用于编码蛋白质,其余98%的核酸序列均为编码能力极低甚至无编码功能的非编码RNA(noncoding RNA,ncRNA),且其中绝大多数被转录成长度>200个核苷酸的所谓"长链非编码RNA(long noncoding RNA,lncRNA)"[1]。长期以来,这些不具有蛋白编码潜能的基因组序列曾被认为是基因组在进

    2015年02期 v.6 146-14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90K]
    [下载次数:329 ] |[网刊下载次数:1300 ] |[阅读次数:257 ] |[引用频次:3 ]

临床病例评析

  • 梗阻性黄疸伴肾功能不全

    严雪敏;敦志娜;李景南;陆星华;

    <正>患者,男,74岁,因"上腹不适1月余,皮肤黄染22 d"入院。入院前1月余,患者无明显诱因出现进食后上腹不适伴纳差、厌油、恶心及乏力,否认明显发热、反酸、呕吐、腹痛、腹泻及尿量减少,未诊治。10 d后服用小诊所配制的含大黄成分的中药制剂后出现水样便1次,约500 ml,之后突发全身皮肤黄染伴瘙痒,可见陶土便及深色尿,否认发热、腰痛、腹痛、尿量减少、心悸等不适。本院门诊查肝肾功能

    2015年02期 v.6 150-15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319K]
    [下载次数:98 ] |[网刊下载次数:153 ] |[阅读次数:295 ] |[引用频次:1 ]

病例报告

  • 酪氨酸激酶抑制剂凡德他尼所致药物相关性肠病一例

    金梦;郭涛;李景南;

    <正>药物相关性肠病在临床上相对少见,临床医生对其认识不足,往往易被漏诊。本文报道1例因腹痛、腹泻、便血待查就诊而最终确诊为酪氨酸激酶抑制剂凡德他尼所致药物相关性肠病患者。临床资料患者男,40岁,因"反复腹痛、腹泻2年余,间断便血1年余"于2014年9月12日入住本院。患者2012年3月因甲状腺髓样癌服用酪氨酸激酶抑制剂凡德他尼(vandertanib,又名凡他尼布),300 mg每天1次,此后反复发作下腹阵发性绞痛,伴腹泻

    2015年02期 v.6 156-15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13K]
    [下载次数:62 ] |[网刊下载次数:117 ] |[阅读次数:203 ] |[引用频次:1 ]

教学与科研

  • 借鉴逻辑学方法提高临床思维能力

    吴东;潘慧;高东平;费贵军;李景南;

    <正>临床思维指对疾病现象进行调查、分析、综合、判断、推理等一系列思维活动,以认识疾病的本质。临床思维的具体内容包括:(1)通过临床调查掌握病情资料;(2)分析病情资料的诊断意义,弄清主次,理出脉络;(3)综合考虑病情资料,提出诊断假设;(4)继续观察病情变化,以验证或推翻诊断假设[1-2]。临床思维与其他科学活动一样,为了保证思维的正确性和有效性,医生的诊疗决策和临床思维不能违反逻辑规律[3]。

    2015年02期 v.6 158-16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09K]
    [下载次数:215 ] |[网刊下载次数:173 ] |[阅读次数:210 ] |[引用频次:6 ]
  • 下载本期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