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朱庆莉;姜玉新;李文波;王铭;夏宇;
目的探讨原发性甲状腺淋巴瘤(primary thyroid lymphoma,PTL)的超声特征及超声引导甲状腺活检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03年至2013年北京协和医院22例经病理证实的PTL患者的临床资料(年龄32~81岁,中位年龄61岁)、超声声像图表现及活检方式,将PTL超声表现分为3型,即弥漫型、结节型和混合型。结果 22例PTL患者的主要病理类型为黏膜相关淋巴组织B细胞淋巴瘤(45.5%,10/22)和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36.4%,8/22)。16例PTL患者(72.7%)首发症状为颈部肿物近期明显增大。22例PTL患者中16例(72.7%)超声诊断为恶性或可疑恶性,6例(27.3%)超声诊断为良性。10例行超声引导细针抽吸活检,其中仅2例诊断可疑PTL;9例行超声引导组织活检,其中8例获得明确病理诊断。15例PTL患者接受外科手术活检,获得病理诊断。PTL超声声像图特征分为弥漫型(45.5%,10/22)、结节型(40.9%,9/22)和混合型(13.6%,3/22)。结论超声声像图特征有助于PTL诊断,尤其是对有近期颈部肿物迅速增大病史的患者。超声引导组织活检安全、准确,是诊断PTL的首选方法。
2014年01期 v.5 3-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60K] [下载次数:239 ] |[网刊下载次数:5703 ] |[阅读次数:298 ] |[引用频次:10 ] - 李文波;朱庆莉;姜玉新;戴晴;孙健;张波;杨萌;
目的探讨薄层液基细胞学涂片技术在超声引导下甲状腺穿刺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2008年1月至7月57例患者的57个甲状腺病变进行超声引导下细针抽吸细胞学检查并同时进行薄层液基细胞学涂片。其中14例获得手术病理,其余病例全部进行临床随访,随访时间5年至5年6个月。细胞学及组织学诊断结果分为四类:良性、恶性、可疑恶性及涂片不满意,将其与手术病理及临床随访结果进行对照分析,分析薄层液基细胞学涂片的细胞学特征及对甲状腺结节的诊断价值。结果薄层液基细胞学涂片与常规细胞学涂片特征有一定差异,主要表现在背景血细胞明显减少、细胞量较多、集中,胶质量少或浓集、核较深染、细胞皱缩更常见、常见细胞质碎片及裸核。57个甲状腺病变中,经手术病理及临床随访证实恶性6个,良性51个。薄层液基细胞学涂片诊断良性48个(84.2%),恶性4个(7.0%),涂片不满意5个(8.8%)。该技术诊断甲状腺恶性结节的敏感性66.7%,特异性100%,准确率94.5%,阳性预测值100%,阴性预测值96.2%。与常规细胞学涂片诊断结果相似。结论薄层液基细胞学涂片细胞学特征与常规涂片有一定差异,诊断准确性与常规涂片相似,在甲状腺结节细针抽吸细胞学检查中有较好的应用价值。
2014年01期 v.5 8-1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61K] [下载次数:248 ] |[网刊下载次数:10324 ] |[阅读次数:324 ] |[引用频次:16 ] - 王蕾;朱庆莉;姜玉新;李文波;杨萌;张晓燕;
目的评价超声引导组织活检(core-needle biopsy,CNB)对甲状腺病变的诊断价值。方法选取2004年11月至2011年6月在北京协和医院就诊的117例进行CNB、有完整手术病理或随访资料的甲状腺病变患者,回顾性分析其甲状腺病灶的CNB及病理结果。结果 CNB结果显示,117例甲状腺病变中良性85例,恶性28例,可疑恶性2例,取材不满意2例,取材成功率98.3%;弥漫性病变37例,甲状腺结节80例。29例手术患者术后病理显示恶性24例(22例乳头状癌,2例淋巴瘤),其中5例CNB为良性(假阴性);良性5例。80例甲状腺结节中小于1 cm者2例,1~2 cm者21例,大于2 cm者57例。结论超声引导CNB取材成功率高,安全可靠,可作为超声引导细针抽吸活检(fine needle aspiration,FNA)的有效补充手段,并可用于特殊甲状腺病理类型,如淋巴瘤的首选诊断方式。
2014年01期 v.5 13-1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81K] [下载次数:101 ] |[网刊下载次数:6343 ] |[阅读次数:266 ] |[引用频次:4 ] - 赵瑞娜;张波;姜玉新;杨筱;赖兴建;张晓燕;
目的探讨甲状腺转移癌的超声特征。方法回顾性分析本院1988年4月至2013年7月收治的10例甲状腺转移癌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其超声图像及超声报告,记录并总结甲状腺转移癌的超声特征。结果 1例肺癌及1例食管癌患者的转移灶表现为甲状腺增大,弥漫性回声不均,余8例表现为甲状腺结节。8例表现为甲状腺结节的超声特征:5例多发,3例单发;2例病灶累及右侧叶,1例病灶累及左侧叶,5例病灶累及双侧叶;结节平均最大径为3.8 cm(0.6~6.6 cm);5例边界不清,3例边界尚清;7例病灶形态不规则,1例报告中未描述;7例表现为低回声,1例表现为高回声;2例病灶为囊实性,6例表现为实性;6例伴点状、条状强回声,1例无强回声,1例报告中未描述;彩色多普勒血流成像显示:4例病灶内血流丰富,1例周边内部条状血流,1例周边见少许血流信号,1例无血流,1例报告中未描述。甲状腺转移灶与原发病灶具有相似的超声特征。结论甲状腺转移癌超声表现多种多样,多表现为甲状腺结节,也可表现为弥漫性回声不均。结节的超声表现多为多发、体积较大、边界不清、形态不规则、实性、低回声、钙化、血流丰富。了解甲状腺转移癌的超声特征有利于可疑病例的发现。
2014年01期 v.5 17-2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92K] [下载次数:359 ] |[网刊下载次数:3624 ] |[阅读次数:307 ] |[引用频次:11 ] - 赖兴建;张波;姜玉新;戴晴;朱庆莉;
目的分析甲状腺及乳腺多原发癌的临床和超声特征。方法回顾性分析1990年1月至2013年3月在北京协和医院接受诊治且手术病理证实的甲状腺及乳腺多原发癌24例,比较这些患者的甲状腺癌及乳腺癌临床和超声特征。结果 24例患者中9例(37.5%)以甲状腺癌首发,其中2例(22.2%)在1年内出现乳腺癌;15例(62.5%)以乳腺癌首发,其中6例(40.0%)在1年内出现甲状腺癌。甲状腺癌和乳腺癌超声表现均多为实性(86.4%和84.2%)、形态不规则(63.6%和94.7%)、纵横比大于1(50.0%和57.9%)、边界不清(63.6%和78.9%)、低回声或极低回声(90.9%和100%)、点状钙化(50.0%和47.4%)、局部丰富血流(50.0%和68.4%)。结论甲状腺及乳腺多原发癌的临床和超声特征与单发甲状腺癌及乳腺癌人群相近,超声可有效地筛查甲状腺及乳腺多原发癌,尤其在首发乳腺癌后1年内。
2014年01期 v.5 22-2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52K] [下载次数:276 ] |[网刊下载次数:174 ] |[阅读次数:282 ] |[引用频次:8 ] - 游珊珊;姜玉新;朱庆莉;张璟;刘赫;孝梦甦;戴晴;孙强;
目的通过分析乳腺病灶超声征象及部分临床特征建立乳腺癌的风险预测模型。方法回顾性研究2007年7月至2009年1月于本院进行乳腺病灶切除活检术的连续性病例116例,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得到超声及部分临床征象(包括患者年龄、乳腺癌家族史、病灶硬度、活动度、形状、边界、方向、后方回声及钙化)中的独立危险因素,提出乳腺癌风险预测模型,并用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评价模型效果。结果 116例乳腺病灶中,52例最终诊断为乳腺癌,其中年龄大于50岁(OR=6.61,95%可信区间1.07~40.72)、临床触诊质硬肿物(OR=6.56,95%可信区间1.32~32.58)、超声声像图形态不规则(OR=19.93,95%可信区间2.49~159.45)、边界模糊(OR=21.32,95%可信区间1.98~230.14)、边缘成角或毛刺状(OR=31.33,95%可信区间2.61~376.02)为乳腺癌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据此建立乳腺癌风险预测模型,该模型整体预测的准确性达96.7%。结论本研究建立的乳腺癌风险预测模型并提出的患乳腺癌风险独立危险因素,在临床实践中具有较高的客观性和可操作性。
2014年01期 v.5 26-3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10K] [下载次数:283 ] |[网刊下载次数:2264 ] |[阅读次数:321 ] |[引用频次:5 ] - 刘赫;姜玉新;戴晴;朱庆莉;张璟;
目的探讨超声造影对乳腺导管内乳头状瘤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1年8月至2012年3月在北京协和医院进行乳腺手术的96例患者共96个病灶的超声造影,其中经病理证实为导管内乳头状瘤11例。超声造影增强形式分为无增强、周边增强、均匀增强、区域增强和不均匀增强,分析导管内乳头状瘤的造影特征,并与病理所见进行对照。结果 11例导管内乳头状瘤经常规超声仅检出6例,病灶1.6~3.9 cm;经超声造影发现另外4例,均为均匀增强,病灶0.5~1.2 cm。11例导管内乳头状瘤中,均匀增强6例(54.5%),区域增强4例(36.4%),无增强1例(9.1%)。超声造影增强区组织病理学特点是扩张导管内乳头状突出物,以纤维血管为轴心,树枝样生长,提示导管内乳头状瘤;非增强区组织病理学特点主要是扩张导管和纤维组织。结论乳腺导管内乳头状瘤超声造影主要为均匀增强和区域增强,超声造影表现与组织病理学特征有关。超声造影有助于提高常规超声对导管内乳头状瘤的检出率。
2014年01期 v.5 31-3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67K] [下载次数:393 ] |[网刊下载次数:13023 ] |[阅读次数:256 ] |[引用频次:14 ] - 孝梦甦;朱庆莉;姜玉新;戴晴;李建初;王红燕;游珊珊;张璟;刘赫;
目的总结年轻乳腺恶性肿瘤患者的临床病理特征及超声声像图特征。方法回顾性分析2007年1月至2008年12月在本院进行手术并被病理证实为乳腺恶性肿瘤的40例年轻患者(≤35岁)的临床病理资料与超声影像资料。结果 40例患者平均年龄(29.88±5.12)岁。14例患者(35%)有肿物短期内快速生长病史。3例患者为妊娠哺乳期乳腺癌。35例患者(共40个恶性病灶)接受超声检查,超声漏诊5个病灶,误诊4个病灶,31个病灶在术前超声诊断为恶性肿瘤,诊断准确率为77.5%。超声声像图主要表现为形态不规则(97.1%)、边界不清(82.9%)、内部回声不均匀(97.1%)、微小钙化常见(74.3%)、血流丰富(Ⅱ~Ⅲ级80.0%)。15例(37.5%)患者采用保乳术,4例(10.0%)采用乳房单纯切除术,21例(52.5%)采用乳腺癌改良根治术。病理类型以浸润性导管癌最常见,占67.5%(27/40)。22例(55%)患者有腋窝淋巴结转移。对40例患者平均随访(64.08±5.87)个月,8例(20%)患者出现复发或转移。平均复发时间为术后(17.17±12.02)个月。结论年轻乳腺恶性肿瘤患者的肿瘤复发率高,淋巴结转移率高,超声声像图表现多样。
2014年01期 v.5 35-4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89K] [下载次数:207 ] |[网刊下载次数:208 ] |[阅读次数:288 ] |[引用频次:6 ] - 徐钟慧;冷晓梅;郑福玲;王蕾;戴晴;
目的探讨类风湿关节炎腕手部关节病变的超声和磁共振病变分布特征并比较二者的诊断价值。方法对11例类风湿关节炎患者进行腕手部超声和磁共振检查,计算两种影像方法对腕手部关节滑膜炎、骨质侵蚀和肌腱病变的检出率,以磁共振为金标准评价超声对腕手部关节各种病变的诊断效力。结果共评价腕手部103个关节和112个肌腱区域。超声和磁共振对腕手部关节滑膜炎、骨质侵蚀、肌腱病变的检出率分别为59.2%、11.7%、18.8%和62.1%、14.6%、32.1%。腕关节三种病变检出率均高于掌指关节和指间关节。腕部伸肌腱病变检出率高于屈肌腱,掌指关节屈肌腱病变检出率高于伸肌腱。与磁共振相比,超声对腕手部关节滑膜炎、骨质侵蚀、肌腱病变的诊断敏感性为92.2%、73.3%、59.5%,特异性为94.9%、97.7%、98.6%,阳性预测值为96.7%、84.6%、96.2%,阴性预测值为88.1%、95.6%、80.2%。结论类风湿关节炎腕部受累较掌指关节和近端指间关节常见,腕部伸肌腱病变较屈肌腱病变常见,掌指关节处屈肌腱病变较伸肌腱病变常见。以磁共振为对照,超声检查对腕关节各种病变诊断准确率较高,对掌指关节处伸肌腱病变诊断敏感性较低。
2014年01期 v.5 41-4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49K] [下载次数:277 ] |[网刊下载次数:9216 ] |[阅读次数:294 ] |[引用频次:16 ] - 夏宇;姜玉新;戴晴;吕珂;高嫔;
目的探讨肝细胞肝癌的超声造影增强模式对于分化程度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81例手术病理证实的肝细胞肝癌患者的超声造影特点。将动脉期病灶内部开始增强、门脉期回声低于周边肝实质的增强模式定义为"快进快出"型;将动脉期病灶内部开始增强、延迟期回声低于周边肝实质的增强模式定义为"快进慢出"型。根据病理结果将肝细胞肝癌分为高分化及中低分化两组。总结分析增强模式对于分化程度的诊断价值。结果 81例肝细胞肝癌患者中,高分化肝细胞肝癌38例,中低分化者43例。17例(21.0%)高分化肝细胞肝癌超声造影表现为"快进慢出",21例(25.9%)高分化肝细胞肝癌表现为"快进快出",43例(53.1%)中低分化肝细胞肝癌表现为"快进快出"。"快进慢出"的增强模式在高分化肝细胞肝癌组较中低分化肝细胞肝癌组患者中更为常见(χ2=24.35,P<0.01)。"快进慢出"的增强模式诊断高分化肝细胞肝癌的敏感性44.7%,特异性100%,阳性预测值100%,阴性预测值67.2%,准确率74.1%。结论超声造影"快进慢出"模式对提示及诊断高分化肝细胞肝癌可能有帮助。
2014年01期 v.5 46-4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48K] [下载次数:320 ] |[网刊下载次数:181 ] |[阅读次数:310 ] |[引用频次:19 ] - 王亮;吕珂;陈丽萌;夏鹏;姜玉新;戴晴;
目的评价声触诊组织定量(virtual touch tissue quantification,VTQ)技术在IgA肾病(IgA nephropathy,IgAN)的应用价值。方法选择2012年1月1日至4月30日北京协和医院经肾活检证实的28例IgAN患者,对所有患者左肾进行常规超声(肾脏长径、皮质厚度、叶间动脉阻力指数)及VTQ超声[剪切波速度(shear wave velocity,SWV)]检查。分析常规超声与VTQ指标间,以及各超声指标与患者临床/病理指标-慢性肾脏病(chronic kidney disease,CKD)分期、Lee分级、肾小球硬化指数(glomerular sclerosis index,GSI)、肾小管萎缩(tubular atrophy,TA)以及肾间质纤维化(interstitial fibrosis,IF)的相关性。结果 IgAN患者肾脏常规超声指标与其VTQ结果、临床/病理指标无显著相关性(P>0.05);VTQ测定的SWV与CKD分期(r=-0.382,P=0.045)、Lee分级(r=-0.407,P=0.031)及IF(r=-0.397,P=0.036)呈负相关,与GSI和TA无显著相关性(P>0.05)。结论通过VTQ技术测定的肾皮质SWV与多项临床/病理指标存在相关性,这一新型超声弹性成像技术的临床意义值得进一步研究。
2014年01期 v.5 50-5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49K] [下载次数:154 ] |[网刊下载次数:159 ] |[阅读次数:308 ] |[引用频次:13 ] - 仲光熙;齐振红;戴晴;姜玉新;
目的评估直肠腔内超声(endorectal ultrasound,ERUS)对直肠癌术前新辅助放化疗后分期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1年9月至2012年9月北京协和医院收治的直肠癌患者62例,所有患者在放化疗前后完成ERUS检查并分期,最终经直肠全系膜切除术(total mesorectal excision,TME)切除肿瘤,并进行病理分期,比较ERUS分期与手术病理分期结果。结果 62例患者中8例放化疗后肿瘤消失,达到病理完全缓解(pT0N0),但ERUS均未准确诊断;30例对放化疗反应较好的患者中仅7例肿瘤浸润深度超声分期(uT分期)准确。ERUS的uT总准确性仅40.3%(25例),过高分期58.1%(36例),过低分期1.6%(1例)。ERUS诊断转移淋巴结的敏感性、特异性、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分别为60.0%、84.6%、42.9%、91.7%。结论 ERUS对直肠癌放化疗后肿瘤浸润深度超声分期(uT分期),尤其是对放化疗反应较好的肿瘤分期准确性偏低,且无法诊断肿瘤完全病理缓解。ERUS对淋巴结转移诊断的特异性和阴性预测值较高,可对直肠癌预后作出很好的预判。
2014年01期 v.5 54-5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22K] [下载次数:137 ] |[网刊下载次数:241 ] |[阅读次数:288 ] |[引用频次:15 ] - 韩洁;吕珂;李玉秀;王亮;戴晴;姜玉新;李曾一;周美岑;
目的探讨应用计算机辅助测定肝脏超声图像肝肾回声比值及肝脏回声衰减系数对2型糖尿病(type 2 diabetes mellitus,T2DM)患者脂肪肝定量评估的临床价值及血生化指标与非酒精性脂肪肝(non-alcoholic fatty liver,NAFL)的相关性。方法选择2011年11月至2013年5月在北京协和医院内分泌门诊就诊的T2DM患者64例,所有患者均接受同日血生化检测及肝脏灰阶超声检查,根据超声检查结果将患者分为正常组、轻度脂肪肝组、中-重度脂肪肝组,应用计算机辅助超声图像分析软件测定肝肾回声比值和肝脏回声衰减系数。结果肝脏回声衰减系数及甘油三酯(triglyceride,TG)在正常组[0.954±0.103及(1.10±0.71)mmol/L]、轻度脂肪肝组[1.206±0.198及(1.82±0.84)mmol/L]、中-重度脂肪肝组[1.546±0.400及(2.86±1.75)mmol/L]间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肝肾回声比值在轻度脂肪肝组(1.350±0.302)、中-重度脂肪肝组(1.628±0.829)与正常组(0.926±0.175)间差异也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肝肾回声比值、肝脏回声衰减系数及TG与糖尿病患者NAFL分度呈正相关(r=0.678,P<0.001;r=0.788,P<0.001及r=0.609,P<0.001)。结论超声肝肾回声比值及肝脏回声衰减系数可作为脂肪肝诊断的客观定量指标,可为临床T2DM患者NAFL随诊和评估治疗效果提供简易有效的辅助诊断工具。
2014年01期 v.5 59-6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83K] [下载次数:226 ] |[网刊下载次数:237 ] |[阅读次数:334 ] |[引用频次:4 ] - 张一休;孟华;鲁嘉;赵大春;欧阳云淑;姜玉新;戴晴;
目的探讨超声对胎儿完全性大动脉转位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3月至2013年7月北京协和医院4例胎儿完全性大动脉转位的产前超声表现,并与病理结果进行比较。结果 4例完全性大动脉转位胎儿中,3例四腔心切面正常,1例可见室间隔缺损。左室及右室流出道切面4例胎儿可见心室与大动脉连接关系异常,2例可见室间隔膜部缺损。三血管气管切面4例均仅可见2条血管。结论完全性大动脉转位具有特征性超声表现,重点观察心室流出道切面及三血管气管切面有助于产前正确诊断。
2014年01期 v.5 64-6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61K] [下载次数:201 ] |[网刊下载次数:2593 ] |[阅读次数:317 ] |[引用频次:4 ] - 鲁嘉;孟华;姜玉新;戴晴;徐钟慧;张一休;欧阳云淑;
目的研究中孕筛查期正常胎儿大脑中动脉(middle cerebral artery,MCA)、脐动脉(umbilical artery,UmA)及孕妇子宫动脉(uterine artery,UtA)血流动力学参数的关系,并探讨各项参数与胎儿生长发育的相关性。方法 2011年6月至2012年7月于本院超声医学科就诊的常规中孕筛查期(20~24+6周)孕妇206名,测量胎儿常规物理测量指标如双顶径、头围、腹围及股骨长;测量MCA、UmA及UtA的血流动力学参数,包括峰值流速(peak flow velocity,PSV)、阻力指数(resistance index,RI)、搏动指数(pulsatility index,PI),计算大脑胎盘搏动指数比值(CPR=MCA-PI/UmA-PI)和阻力指数比值(CRR=MCA-RI/UmA-RI)。结果孕20~24+6周胎儿MCA-PSV范围为13.63~37.96 cm/s,随孕周增加而呈递增趋势;而MCA-RI、MCA-PI、UmA-RI、UmA-PI、UtA-RI、UtA-PI及CPR、CRR随孕周变化不明显。MCA-RI与UmA-RI(r=0.51,P<0.01)、MCA-PI与UmA-PI呈显著相关性(r=0.65,P<0.01),而UtA-RI、UtA-PI与MCA和UmA的相应指数均无明显相关性。MCA-PSV(cm/s)和孕周(GA,周)呈线性相关关系:MCA-PSV=-0.17+1.02×GA(r=0.67,P<0.01)。MCA-PSV与双顶径、头围具有相关性(r=0.29,P<0.01;r=0.32,P<0.01)。结论中孕筛查期胎儿MCA的RI和PI与UmA相应指数密切相关,而与UtA血流动力学参数的相关性不大;MCA-PSV与孕周关系密切,并受脑部发育的影响。
2014年01期 v.5 68-7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68K] [下载次数:196 ] |[网刊下载次数:5761 ] |[阅读次数:422 ] |[引用频次:18 ] - 刘真真;戴晴;王铭;苏娜;李康宁;刘欣燕;
目的探讨剖宫产切口瘢痕妊娠二维、三维超声参数与手术中出血量的相关性,分析影响手术出血量的独立危险因素。方法收集2011年11月至2013年1月北京协和医院临床确诊为剖宫产切口瘢痕妊娠、并接受手术治疗的35例患者,术前进行二维及三维超声检查,获得病灶最大径、病灶平均径、病灶植入瘢痕面积、植入体积及植入深度;按有无胎心搏动、病灶类型、彩色多普勒血流分级及术前有/无甲氨蝶呤联合治疗进行分组。记录患者手术中出血量,分析超声参数与出血量的相关性,比较组间出血量差异;将病灶按出血量进行分组,≥200 ml组和<200 ml组,应用Logistic回归分析影响出血量的独立危险因素。结果病灶最大径和病灶植入瘢痕面积与出血量存在线性关系(P=0.009和0.008)。病灶平均径、病灶植入体积、病灶植入深度与出血量无线性关系(P=0.017,0.044和0.423)。有/无胎心搏动组间出血量(分别为23.38和13.47 m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4);病灶类型、彩色多普勒血流分级及术前有/无甲氨蝶呤联合治疗组间出血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131,0.044和0.047)。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病灶植入瘢痕面积为影响手术中出血量的独立危险因素(P=0.007),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下面积为0.839(0.606~1.071)。结论剖宫产切口瘢痕妊娠病灶最大径、病灶植入瘢痕面积及有/无胎心搏动与手术中出血量密切相关,其中病灶植入瘢痕面积是影响剖宫产切口瘢痕妊娠手术中出血量的独立危险因素,本研究结果可为临床决策(包括是否手术及术式选择)提供重要参考依据。
2014年01期 v.5 74-8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10K] [下载次数:219 ] |[网刊下载次数:182 ] |[阅读次数:308 ] |[引用频次:27 ] - 王亚红;李建初;刘赫;王蕾;齐振红;孔晶;蔡胜;戴晴;
目的总结多发性大动脉炎(Takayasu's arteritis,TA)颈动脉受累的声像图特点并评价超声在TA诊断及活动性评估中的作用。方法对58例TA患者的颈动脉进行常规超声检查,测量受累颈总动脉管壁厚度。将TA患者分为活动期和非活动期两组,以58名正常人作为对照,比较各组间颈动脉管壁厚度的差异,并使用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分析管壁厚度对TA活动性的评估效果。结果 58例TA患者共106条颈动脉受累,其中76条(71.7%)管壁超声表现为弥漫性、均匀性增厚,增厚管壁呈中等或中低回声。35条(33.0%)管壁呈通心粉征,67条(63.2%)呈靶环征。TA活动期组管壁厚度大于非活动期组,且均大于对照组(P均<0.05)。以管壁厚度来判断TA活动状态,最佳诊断阈值为2.25 mm,敏感性为71.4%,特异性66.0%。按照有无管腔狭窄进一步分组,分别确立诊断阈值后,非狭窄组中特异性提高为81.5%,狭窄组中敏感性提高为90.0%。结论靶环征是TA受累颈动脉除通心粉征外的另一超声新征象,有助于TA的超声诊断。管壁厚度对于评估TA活动性有一定帮助。
2014年01期 v.5 81-8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30K] [下载次数:325 ] |[网刊下载次数:189 ] |[阅读次数:337 ] |[引用频次:15 ] - 张潇;戴荣平;董方田;
目的分析玻璃体注气术治疗单纯性孔源性视网膜脱离的效果及预后。方法收集2008年8月至2012年7月因单纯性孔源性视网膜脱离于本院眼科接受玻璃体注气术的患者资料,共16例16眼,均行表面麻醉下手术,术后根据视网膜裂孔的位置指导患者选择合适的体位,术后1~3 d进行视网膜激光光凝封闭视网膜裂孔。总结术后视网膜复位率、视力恢复情况及手术并发症。结果 16例患者中,男8例,女8例,年龄(46.4±14.4)岁(19~68岁),病程(16.8±14.7)d(3~60 d),术后随诊时间(7.3±7.0)个月(1~28个月)。15例视网膜裂孔位于上方8个钟点内,1例裂孔位于颞下方。14例为圆形或马蹄形裂孔,其中10例1个裂孔,3例2个裂孔,1例3个裂孔,另2例有多发筛状裂孔,但裂孔范围小于3个钟点。所有患者手术过程顺利,2例术后出现眼压升高,使用局部降眼压药物治疗后恢复正常。13例患者术后视网膜复位,5例在术后4 d至4个月复发视网膜脱离,其中3例为原视网膜裂孔未能闭合,2例为新发裂孔。一次手术未成功的患者,再次或者多次手术后视网膜总复位率为100%。一次手术成功的8例患者中,5例末次随访视力在0.5或以上,5例术后视力提高,3例无变化;两次或者多次手术的8例患者中,3例末次随访视力在0.5或以上,5例术后视力提高,1例无变化,2例下降。9例黄斑脱离的患者中,7例术后视力提高,而7例无黄斑脱离的患者中,3例术后视力提高。结论对于孔源性视网膜脱离,玻璃体注气术是一种操作简单的手术方法,选择合适的病例可以达到较好的治疗效果,但术后新发视网膜裂孔和复发视网膜脱离的发生率相对较高,因此术前应掌握手术适应证,术后应严密随访。
2014年01期 v.5 88-9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86K] [下载次数:134 ] |[网刊下载次数:14181 ] |[阅读次数:321 ] |[引用频次:5 ] - 张顺华;赵家良;刘小力;毛进;卞爱玲;
目的通过形态学观察的方式探讨单独及联合使用前列腺素衍生物曲伏前列腺素与胆碱能药物毛果芸香碱对葡萄膜巩膜房水外流途径的影响。方法 28只正常无色素兔随机选取4只为对照组,24只随机分为毛果芸香碱组、曲伏前列腺素组和联合用药组,每组8只。对照组在双眼滴用生理盐水1 d时以及3个药物处理组分别在使用2%毛果芸香碱、0.004%曲伏前列腺素、2%毛果芸香碱+0.004%曲伏前列腺素后7、14和24 d时各处死无色素兔2只,摘取双眼眼球,通过HE染色和抗平滑肌抗体染色在光镜下观察兔眼睫状肌纵形肌形态、肌间隙;对照组在双眼滴用生理盐水1 d时以及3个药物处理组在用药24 d时各处死无色素兔2只,在电镜下观察兔眼睫状肌细胞及细胞外胶原束的形态结构。结果单独使用毛果芸香碱组兔睫状肌细胞间隙减小,单独使用曲伏前列腺素组兔睫状肌细胞间隙增大。联合用药组睫状肌纵行肌细胞前1/3排列紧密,肌间隙减小,与单独使用毛果芸香碱组相似,后2/3肌细胞疏松,肌细胞间隙与单独使用曲伏前列腺素组相似;联合用药组睫状肌细胞间胶原的分解情况比单独用曲伏前列腺素组明显。结论联合用药与单独使用曲伏前列腺素比较后部睫状肌间隙无变化,还可能因为增加细胞外胶原分解程度而增加这一途径的房水外流。
2014年01期 v.5 95-9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87K] [下载次数:84 ] |[网刊下载次数:2205 ] |[阅读次数:200 ] |[引用频次:4 ] - 张枝桥;董方田;叶俊杰;陈有信;
目的分析玻璃体切除术治疗玻璃体黄斑牵引综合征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08年1月至2012年12月经频域相干光断层扫描检查确诊并接受玻璃体切除术治疗的22例(22只眼)玻璃体黄斑牵引综合征患者的临床资料。患者术后平均随访8个月(1~51个月),观察手术前后最佳矫正视力和黄斑中心凹视网膜厚度的变化情况。结果 22只眼中有12只眼(54.5%)为视力明显改善,6只眼(27.3%)为视力轻微改善;3只眼(13.6%)为视力不变;1只眼(4.5%)为视力下降。其中视力达到0.3及以上者所占比例由术前的13.6%增加至术后的59.1%。术前黄斑中心凹视网膜平均厚度为(545±175)μm,术后平均厚度为(220±105)μm,术后黄斑中心凹视网膜平均厚度较术前明显减少(P<0.01)。结论玻璃体切除手术是治疗玻璃体黄斑牵引综合征的有效方法。
2014年01期 v.5 100-10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817K] [下载次数:172 ] |[网刊下载次数:2554 ] |[阅读次数:290 ] |[引用频次: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