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刘彤华;
<正>北平协和医学院(Peking Union Medcal College,PUMC,简称老协和)的临床前期各系位于协和礼堂对面,即南门的三座楼和九号楼,南门自西向东三座楼分别为解剖组胚、生化和生理学系。九号楼一层为寄生虫学系、二层为细菌学系、三层和地窨子(地下室)为病理学系。当时的北平协和医学院临床部,即协和医院没有独立
2010年01期 v.1 3-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4K] [下载次数:70 ]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255 ] |[引用频次:1 ] - 邱贵兴;
<正>北京协和医院马上就要迎来90华诞。90年的风风雨雨,见证了现代医学在中国大地的生根发芽、不断发展壮大的艰辛历程,见证了中国医学人才自强不息,不断攀登医学高峰的勇气和执着。作为北京协和医院大家庭中重要一员的骨科,继承了协和人特有的"严谨、求精、勤奋、奉献"的精神,在各个历史时期,通过自身的努力,走在了时代的前列。
2010年01期 v.1 7-1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4K] [下载次数:124 ]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225 ] |[引用频次:2 ] - 徐仲煌;罗爱伦;
<正>北京协和医院麻醉科走过的路程,犹如一部浓缩的中国麻醉发展画卷,历经艰辛的道路让人感概,蓬勃发展的事业更让人充满希望。群星璀璨的初创年代1948年,历经战争烽火的北京协和医院决定重新开院,一大批协和的骨干,包括林巧稚、聂毓婵、钟惠澜等纷纷回到北京。也就在这一年,在外科组织的一次座谈会上,一个富有协和特色且前瞻性非常强的观点提出来了:"麻醉学要着重于人才的培养,要吸收专门医师从事专门训练"。
2010年01期 v.1 11-1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6K] [下载次数:101 ]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213 ] |[引用频次:0 ] - 郎景和;
<正>北京协和医院妇产科又是北京协和医学院妇产科学系,早于1984年7月经中国医学科学院批准为林巧稚妇产科研究中心,2001年12月又为国家卫生部以此再次命名,系国家级首批重点学科和继续医学教育基地。协和妇产科兼具两个综合优势:北京协和医院学科齐全的综合优势和妇产科本身专业齐全的综合优势,籍此成为全国妇产科疑难重症的诊治中心。
2010年01期 v.1 14-1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0K] [下载次数:126 ]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226 ] |[引用频次:1 ] - 沈悌;
<正>《协和医学杂志》创刊了!这是在"协和"将近百年的历史中出现的新事物,值得祝贺与关注。既然冠以"协和"之名,不由地又引起我们对"协和"的种种思考。"协和"究竟意味着什么?似乎很难找到一个确切的答案,如果你在著名的搜索引擎中键入"协和"二字,跳出的第一个条目就是"北京协和医院"。其实北京协和医院是北京协和医学院的教学医院,两者唇齿相依,休戚与共。
2010年01期 v.1 16-1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1K] [下载次数:90 ]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222 ] |[引用频次:0 ] - 李大魁;
<正>北京协和医院药剂科是集临床服务、科研、教学和管理为一体的服务于全院的平台科室,由门诊药房、病房药房、制剂室、药检室、药库、药学研究室、资料室、临床药学等部门组成;负责全院医疗、教学、科研用药和实验试剂的供应,药品的调剂,制剂及临床用药服务工作,还承担着硕士研究生、本科生、大中专生的教学以及住院药师、临床药师培训基地等教学任务;同时密切结合临床开展药剂学、临床药学、临床药代动力学、药学信息及计算机
2010年01期 v.1 18-2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4K] [下载次数:75 ]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219 ] |[引用频次:1 ] - 马遂;
<正>临床医学的早期,医生们看的绝大多数是急诊。北京协和医院初创时虽也有病房和普通门诊,但急诊仍是最多最重要的业务。在那个年代,各科总住院医挑着急诊大梁,在号称一年只培养一个人的时代,他们在这里服务,也在这里实现他们自己称之为"脱胎换骨"的蜕变。那时的分科没现在这么细,内科就是一个内科,外科就是一个外科。医师们什么病都得看,不像今天叫专家(specialist),那时候培养的是physician或surgeon。大夫做到大了也有分
2010年01期 v.1 22-2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7K] [下载次数:111 ]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202 ] |[引用频次:0 ] - 金征宇;
<正>北京协和医院放射科是中国最早成立的放射学科之一,曾经拥有谢志光、汪绍训、胡懋华、解毓章、李果珍、刘玉清、张铁梁等中国著名的影像学家,在国内率先开展了多种放射影像诊断和治疗技术,举办过多种全国性专业学习班,为促进中国放射-影像学事业的发展和影像专业技术人才的培养作出了重要的贡献。随着相关学科的发展,近年来协和放射科的诊疗设备得到了飞速地提升,现已拥有大型影像诊疗
2010年01期 v.1 25-2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5K] [下载次数:71 ]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261 ] |[引用频次:0 ] - 吴欣娟;
<正>光阴荏苒,岁月弹指一挥间,北京协和医院护理部已经走过了近90年的历程。近90年来,在北京协和医院这所满载荣耀与圣洁的医学殿堂里,一代代优秀的协和护士茁壮成长,他们用言语、用行动诠释与传承着协和精神,让协和护理这朵奇葩盛开在全国乃至世界。北京协和医院的创办者建院之始,就认识到护理在整个医疗卫生工作中的重要性,要把北京协和医院建成一流的医院,除了一流的设备、一流的医
2010年01期 v.1 27-2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5K] [下载次数:82 ]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228 ] |[引用频次:0 ] - 马家润;刘爱民;
<正>辉煌的历史协和三宝协和三宝享誉全国,源于协和有着众多的知名教授、蕴藏着珍贵的病案资料、丰富的图书期刊。协和三宝培育滋养着协和人一代一代地茁壮成长,为近百年来的中国,甚至世界医疗卫生事业做出了卓越的贡献。病案被称协和三宝之一,具体时间无从考证,大约起始于20世纪30年代中期。北京协和医院建院后的十五六年间,医院已经累积保存病案40余万册(其中住院患者病案近7万册)。北京协和医院保
2010年01期 v.1 29-3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2K] [下载次数:281 ]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215 ] |[引用频次:8 ]
- 吴东;舒慧君;朱峰;
<正>2010年4月17日,北京协和医院消化科和美国克利夫兰医学中心消化研究院共同举办的"2010年协和-克利夫兰炎症性肠病(IBD)研讨会"在北京协和医院召开。来自克利夫兰医学中心的VictorFazio教授和沈博教授分别介绍了炎症性肠病的手术和内科治疗方法。沈博教授还就IBD与难辨梭状芽孢杆菌的关系做了生动的评述。国内专家也从IBD整体
2010年01期 v.1 1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8K] [下载次数:52 ]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211 ] |[引用频次:0 ] - 朱莹莹;
<正>北京协和医院耳鼻喉科通过建立痴呆大鼠模型,发现嗅觉障碍与老年痴呆具有相关性,且该科自主研发的嗅觉诱发电位仪已在临床应用于老年痴呆患者的检测。老年痴呆症又称阿尔茨海默病,是人类最常见的神经退行性疾病之一。据统计目前全世界65岁以上的老年人的发病率可达5%,在欧美等发达国家该病已上升为老年人致死疾病的第4位。
2010年01期 v.1 3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4K] [下载次数:302 ]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233 ] |[引用频次:0 ] - 陈明雁;
<正>2010年5月11日,赵玉沛院长、鲁重美书记为北京协和医院特需疑难病会诊中心揭牌。胰腺疾病专家组全体成员、部分职能处室负责人以及近20家媒体记者到场,共同见证了这一时刻。挂牌仪式结束后,全体专家前往"特需疑难病会诊中心"所在地,为首例患者会诊,媒体记者亦前往现场观摩了此次会诊。一次挂号,多个科室的顶级专家会诊,这是北京协和医院新成立的特需疑难病会诊中心所提供的医疗服务。作为该中心首个挂牌并正式开诊
2010年01期 v.1 4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K] [下载次数:54 ]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230 ] |[引用频次:0 ] - 叶炜;刘暴;陈明雁;
<正>北京协和医院血管外科刘昌伟教授对2002年4月至2008年4月收治的10例贝赫切特病(白塞病)合并主动脉假性动脉瘤患者的预后情况进行研究,认为腔内治疗是一种可行、有效的方法,而术后坚持长期有效的免疫抑制治疗是减少复发、降低死亡率的关键。该研究结果已发表在J Vasc Surg杂志上,SCI影响因子达3.77。
2010年01期 v.1 5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6K] [下载次数:65 ]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245 ] |[引用频次:1 ] - 陈恔;
<正>北京协和医院胸外科采用钛板修补重建胸骨肿瘤术后胸壁大面积缺损12例,取得良好效果。这一成果获得北京协和医院2009年医疗成果三等奖。胸骨肿瘤的常见治疗方法包括手术切除、放疗和化疗,手术切除及术后综合治疗是可能根治肿瘤的首选方法,放疗只能作为姑息治疗手段,而化疗的敏感性只针对骨髓原发肿瘤。目前,临
2010年01期 v.1 7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8K] [下载次数:20 ]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200 ] |[引用频次:0 ] - 林国乐;邱辉忠;
<正>北京协和医院基本外科在国内率先开展经前会阴超低位直肠切除术(APPEAR),共为8例按常规方法无法保肛的低位直肠癌患者成功地实施了手术,8例患者对手术最终保留肛门的结果均非常满意。APPEAR手术腹部操作部分同传统直肠前切除术(Dixon术),将直肠分离到盆底后主刀医师转至会阴部。在阴囊(或阴道)与肛门缘之间做一凸出的新月形切口(图1)。切开皮肤至皮下后
2010年01期 v.1 7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3K] [下载次数:102 ]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218 ] |[引用频次:0 ] - 何帆;
<正>北京协和医院胸部疑难病会诊中心于2010年7月5日下午正式开诊,这是继我院胰腺疾病会诊中心开诊以来又一专业组会诊中心正式开诊。胸部疑难疾病是指肺部和纵隔的疑难疾病。患者需要首先在呼吸内科或胸外科门诊就诊,首诊医师认为需提交胸部疑难病会诊中心者,在征得患者同意后开具会诊预约单,由患者前往门诊部登记盖章备案后即可办理会诊手续。
2010年01期 v.1 11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K] [下载次数:42 ]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272 ] |[引用频次:0 ] - 史真真;
<正>北京协和医院耳鼻喉科高志强教授等采用耳内镜辅助下显微手术,成功为11位患者施行了侧颅底颞骨岩尖胆脂瘤切除术,不仅保证肿瘤彻底切除,而且为患者保全了颅底的重要结构和功能,手术量及手术效果在国内均达到领先水平。此技术成果获得北京协和医院2009年医疗成果二等奖。岩尖胆脂瘤是一种罕见的岩尖病变,多数为
2010年01期 v.1 11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K] [下载次数:85 ]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195 ] |[引用频次:0 ] - 陈恔;
<正>北京协和医院肝脏外科采用"剥除法"替代传统的"切除术",成功治疗肝脏血管瘤85例。这一成果获得北京协和医院2009年医疗成果三等奖。肝血管瘤是一种常见的肝脏良性病变,主要因血管发育异常所致,正常人群发生率高达7%。当肝血管瘤直径大于8cm;或直径虽小于8cm,但患者出现肝区胀痛、因瘤体压迫胃导致而出现胃部不适等较明显症状时;或虽然无症状但位置
2010年01期 v.1 12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K] [下载次数:43 ]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199 ] |[引用频次:0 ]
- 姜玉新;张波;
<正>甲状腺结节是临床常见病,人群中发病率很高,女性可触诊甲状腺结节约为5%,男性约为1%。高分辨率超声发现,人群甲状腺结节罹患率为19%~67%,其中约5%~15%为恶性结节。在过去的30年中甲状腺癌的发病率增加了2.4倍,各种病理类型的甲状腺癌发病率均逐年增加,是增加速率最快的恶性肿瘤之一[1]。而临床医生面临的最大挑战是决定哪些
2010年01期 v.1 34-3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29K] [下载次数:1591 ]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819 ] |[引用频次:81 ] - 刘大为;
<正>重症患者是指那些有生命危险的患者。这些患者通常以生命体征已经不稳定,或潜在不稳定;一个或多个器官或系统功能受累;已经或潜在危及生命为主要特征。随着医学的发展,人类寿命的延长,尤其是住院患者生存期的延长,重症患者逐渐地成为住院患者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构成患者死亡率的重要部分。所以,对重症患者的管理已经成为现
2010年01期 v.1 40-4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0K] [下载次数:248 ]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255 ] |[引用频次:8 ] - 马小军;王爱霞;
<正>医院感染(nosocomial infection)是指病原微生物或其毒素导致的感染事件,且患者入院时不存在、也不处于潜伏期。由于医院感染可以是医院获得而在社区发病,且是因医疗导致,因此2008年以后医院感染的提法已经被医疗相关感染(health care-asso-ciated infection,HAIs)所取代。
2010年01期 v.1 44-4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37K] [下载次数:167 ]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252 ] |[引用频次:4 ] - 李文娟;李太生;
<正>细胞免疫功能在人体抗感染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各种感染性疾病的转归与细胞免疫功能密切相关,尤其是与T淋巴细胞功能的关系更加密切。然而临床上缺乏体内直接检测T细胞功能的手段,主要靠体外间接方法进行评估,如检测外周血T淋巴细胞及各亚群数量和比例、增殖功能及产生细胞因子的能力,主要方法有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nzyme-linked
2010年01期 v.1 49-5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8K] [下载次数:382 ]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320 ] |[引用频次:4 ]
- 张静;梁智勇;高洁;刘彤华;
目的探讨非小细胞肺癌(non-small cell lung cancers,NSCLC)肿瘤组织中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pidermal growth factor receptor,EGFR)基因及k-ras基因突变与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方法应用显微切割技术及蝎形探针扩增阻滞突变系统(scorpions amplification refractory mutation system,Scorpions ARMS)检测170例NSCLC石蜡包埋肿瘤组织中EGFR基因第18、19、20和21外显子突变及k-ras基因12、13密码子突变,统计分析EGFR及k-ras基因突变与不同组织类型NSCLC临床和病理特征的相关性。结果 Scorpions ARMS检测结果显示,170例NSCLC肿瘤组织中84例存在EGFR突变,突变检出率为49.4%,其中39例为EGFR第19外显子缺失改变,34例为EGFR第21外显子L858R点突变,3例为EGFR第21外显子L861Q点突变,4例为EGFR第20外显子插入突变,2例为EGFR第20外显子S768I点突变,另外2例为EGFR第20外显子T790M点突变和第21外显子L858R点突变同时存在。170例NSCLC肿瘤组织标本中检测到14例k-ras基因突变,检出率为8.2%,均位于12密码子,其中8例为12CYS点突变,3例为12ASP点突变,3例为12VAL点突变。未发现k-ras基因突变与EGFR基因突变发生在同一NSCLC肿瘤组织标本中。腺癌与非腺癌EG-FR基因突变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1),突变更常见于腺癌。此外,比较EGFR基因突变与NSCLC各临床病理因素的关系,发现EGFR基因突变更常见于女性、不吸烟、肿瘤较小(≤3cm)且分化程度较好的NSCLC患者;然而,k-ras基因突变与患者年龄、性别、吸烟史、肿瘤大小、组织学类型、肿瘤分化程度、淋巴结转移及pTNM分期等均无显著的相关性(P>0.05)。结论中国NSCLC患者的EGFR基因突变检出率明显高于其他国家,且女性、不吸烟、腺癌患者突变率较高;而k-ras基因突变的检出率很低,其突变与性别、年龄等临床病理特征无关;EGFR和k-ras基因突变不会同时存在同一患者中。吉非替尼疗效和耐药与EGFR和k-ras基因突变相关。Scorpions ARMS技术可快速、敏感、准确地检测EGFR与k-ras基因突变,能为临床治疗及预后提供重要信息。
2010年01期 v.1 53-5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22K] [下载次数:539 ]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651 ] |[引用频次:40 ] - 钟尉端;王立;崔洁;张奉春;
目的通过观察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primary biliary cirrhosis,PBC)患者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eripheral blood mononuclear cells,PBMCs)在体外自然状况及在脂多糖(lipopolysaccharide,LPS)刺激下分泌细胞因子的特点,探讨LPS和细胞因子在PBC发病机制中的作用。方法采集PBC、原发性干燥综合征(primary Sj gren sjsyndrome,pSS)患者及健康对照者的PBMCs,分别置于加或不加0.01mg/ml LPS的RPMI1640完全培养基中培养,ELISA法检测PB-MCs上清液中的细胞因子--白细胞介素(interleukin,IL)-1β、IL-2、IL-6、IL-10、肿瘤坏死因子α(tumor necrosisfactor-α,TNF-α)和干扰素γ(interferon-γ,IFN-γ)的水平。结果 (1)新鲜提取的PBMCs与液氮冻存复苏后的PBMCs,在体外对LPS刺激的反应具有明显差异。(2)在无LPS刺激培养的PBMCs上清液中,PBC患者的IL-2水平高于健康对照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在LPS刺激培养的PBMCs上清液中,PBC患者的IL-1β、IL-2和TNF-α水平高于健康对照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4)LPS刺激后,PBC患者PBMCs上清液的IL-1β升高幅度和IL-2降低幅度与健康对照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5)PBC与pSS比较,无LPS刺激时各细胞因子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LPS刺激后PBC患者IL-6高于pSS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6)IFN-γ在PBC患者PBMCs上清液中几乎检测不到,将LPS浓度提高至0.1和1.0mg/ml仍未检测到IFN-γ。结论 PBC发病与细菌感染有关,LPS在PBC的发病中起一定作用;多种细胞因子与PBC发病有关,其中以Th1型细胞因子为主。
2010年01期 v.1 60-6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89K] [下载次数:68 ]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250 ] |[引用频次:3 ] - 游珊珊;姜玉新;刘赫;朱庆莉;张璟;戴晴;孙强;孝梦甦;
目的探讨彩色多普勒超声在乳腺叶状肿瘤与纤维腺瘤鉴别诊断及不同病理类型乳腺叶状肿瘤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在本院就诊并被病理证实的87个乳腺叶状肿瘤的超声声像图特征,并以病理证实的120个乳腺纤维腺瘤为对照(病理结果为诊断金标准)。结果乳腺叶状肿瘤患者的年龄大于乳腺纤维腺瘤患者,(39.86±9.68)岁比(34.23±12.33)岁(P<0.05);叶状肿瘤直径大于纤维腺瘤,(3.70±2.26)cm比(1.92±1.13)cm(P<0.05)。彩色多普勒超声显示,肿瘤形状、后方回声及内部是否存在无回声区在乳腺叶状肿瘤与纤维腺瘤之间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肿瘤大小和彩色多普勒血流分级是乳腺叶状肿瘤的独立危险因素(OR值分别为1.36和1.82,P<0.05)。患者年龄、肿瘤大小、纵横比及各种超声征象在良性、交界性、恶性乳腺叶状肿瘤中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乳腺叶状肿瘤和纤维腺瘤在超声声像图特征上具有较多重叠,对年龄较大、肿瘤体积较大、内有无回声区、肿物后方回声衰减或肿物内血流丰富者应考虑乳腺叶状肿瘤的可能。不同病理类型的叶状肿瘤无特征性声像图表现。
2010年01期 v.1 66-7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83K] [下载次数:486 ]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402 ] |[引用频次:21 ] - 李汉忠;文进;纪志刚;肖河;严维刚;徐维锋;曾正陪;黄宇光;刘大为;
目的探讨腹腔镜肾上腺嗜铬细胞瘤及副神经节瘤切除术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分析本院2003年以来成功实施的腹腔镜肾上腺嗜铬细胞瘤及副神经节瘤切除术211例,肿瘤直径2~16cm,术前行内分泌、影像学及核医学等检查,并服用2~4周α受体拮抗剂。结果 211例患者手术时间为(97±29)min(60~170min),术中出血量(84.6±56.3)ml(15~250ml),住院时间(4.9±1.6)d(3~7d);术后病理结果证实,肾上腺嗜铬细胞瘤170例、副神经节瘤41例。随访3个月至7年,12例因复发、转移而被诊断为恶性肾上腺嗜铬细胞瘤(副神经节瘤)。结论肾上腺嗜铬细胞瘤及副神经节瘤一经确诊,应该在充分药物准备的基础上,实施手术切除。与传统开放手术相比,腹腔镜手术切除肿瘤对血流动力学干扰小,具有微创、切除彻底、手术时间短、出血少、术后恢复快等优点。
2010年01期 v.1 72-7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45K] [下载次数:238 ]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390 ] |[引用频次:13 ] - 李晓光;张晓波;石海峰;潘杰;周慷;王志伟;金征宇;
目的探讨胰腺炎并发假性动脉瘤大出血的影像诊断方法,评价经导管动脉栓塞治疗的安全性与有效性。方法回顾性分析6例胰腺炎并发假性动脉瘤破裂大出血患者的临床表现、影像诊断、经动脉栓塞治疗情况、并发症和临床疗效。结果 6例假性动脉瘤中3例位于脾动脉,另3例分别位于胃十二指肠动脉、胃网膜右动脉和胰十二指肠下动脉。增强CT发现4例,全部通过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igital subtraction angiography,DSA)明确诊断并采取经导管动脉栓塞治疗,技术成功率和临床成功率达100%,无严重并发症发生。结论增强CT和DSA是胰腺炎并发假性动脉瘤的主要诊断手段,经导管动脉栓塞安全有效,应作为首选治疗。
2010年01期 v.1 77-8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76K] [下载次数:166 ]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310 ] |[引用频次:9 ] - 沈晓燕;向阳;郭丽娜;冯凤芝;万希润;肖雨;赵峻;
目的探讨中间型滋养细胞肿瘤(intermediate trophoblastic tumors,ITTs)保留生育功能治疗的方法并分析其结局。方法对1999年1月至2010年3月在本院行保留生育功能治疗的6例ITTs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诊刮有效2例、化疗敏感2例、开腹子宫病灶切除术有效3例。3例病理大体类型为结节息肉型ITTs,行诊刮+联合化疗有效;3例肿块型ITTs,行开腹子宫病灶切除术+联合化疗±诊刮有效。平均随诊35个月,均获得完全缓解(completeremis-sion,CR),月经均恢复正常,随访至今无复发。3例有足月生产史者未再妊娠,3例未生产者至今尚未妊娠。结论 ITTs患者年龄<35岁(强烈要求保留生育功能),病变局限于子宫,且除外子宫多发病灶(病理弥漫浸润型)行保留生育功能的治疗是安全可行的。
2010年01期 v.1 82-8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9K] [下载次数:112 ]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246 ] |[引用频次:5 ] - 张小江;谢秀丽;孙宏莉;杨启文;王辉;徐英春;
目的了解住院患者尿道细菌感染常见病原菌及其对抗菌药物的耐药性。方法用纸片扩散法对1990-2009年北京协和医院住院患者尿道感染分离的4565株病原菌进行抗菌药物耐药监测。结果 20年来北京协和医院住院患者尿道感染以大肠埃希菌检出率最高(33%),其次为粪肠球菌(12%)、屎肠球菌(8%)、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7%)、铜绿假单胞菌(6%)和肺炎克雷伯菌(6%)。2006-2009年产超广谱β-内酰胺酶(extended-spectrum beta-lac-tamases,ESBLs)的大肠埃希菌检出率为60%;大肠埃希菌对亚胺培南、美罗培南和厄他培南均100%敏感,对环丙沙星和左氧氟沙星的耐药率为77.7%和76.4%。粪肠球菌对呋喃妥因和磷霉素的耐药率均低于10%。结论住院患者尿道感染最常见的病原菌是大肠埃希菌,且细菌耐药性呈增长趋势,临床上应加强细菌耐药监测。
2010年01期 v.1 87-9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6K] [下载次数:165 ]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523 ] |[引用频次:5 ] - 张玉石;李汉忠;
目的总结分析2621例腹膜后腹腔镜手术的临床资料。方法 2002—2009年在北京协和医院泌尿外科行腹膜后腹腔镜手术病例2621例,分别对患者的性别、年龄、术前诊断、手术方式、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住院日和并发症等资料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2621例患者中男性1271例,女性1350例,年龄8~86岁(平均48.9岁)。所有患者均接受了腹膜后腹腔镜手术治疗,其中肾上腺手术1410例,占53.79%;肾脏手术1041例,占39.72%;肾盂、输尿管手术170例,6.49%。手术时间20~120min(平均60.5min);出血量10~1500ml(平均85.2ml);住院日3~97d(平均20.6d),术后住院日2~35d(平均6.5d)。共发生各类并发症191例,均得到及时处理。结论腹膜后腹腔镜手术技术已逐渐成熟,在泌尿外科得到广泛应用,已逐渐替代传统手术方式。
2010年01期 v.1 91-9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6K] [下载次数:74 ]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315 ] |[引用频次:11 ]
- 禹虹;边旭明;
<正>染色体病是因染色体数目、结构畸变造成遗传物质得失所引起的遗传性疾病,目前的医疗水平难以治疗或无法治疗,因此产前诊断尤为重要。我国大规模开展的产前诊断手段主要是细胞遗传学染色体核型分析,所培养的羊水细胞和绒毛细胞核型分析的精确度分别为99.4%~99.8%和97.5%~99.6%[1],被认定是产前诊断的金标准。近年来随着高龄产妇的增加、唐氏血清筛查的普及、超声技术的发展,需要进行产前诊断的孕妇日益增多,核
2010年01期 v.1 98-10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1K] [下载次数:134 ]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255 ] |[引用频次:0 ] - 刘洋;孟彦苓;杜斌;
<正>呼吸机相关性肺炎(ventilator-associated pneumo-nia,VAP)是机械通气患者最主要的医院获得性感染[1],其发生与人工气道(气管插管和气管切开管)更为相关,归因病死率约为30%[2]。VAP会延长患者的机械通气时间、重症监护病房(intensivecare unit,ICU)住院日及总住院日,增加医疗费用[2-3]。近年来有关VAP的研
2010年01期 v.1 103-10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1K] [下载次数:230 ]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278 ] |[引用频次:7 ] - 许楠;黄宇光;
<正>血友病(hemophilia)是一组较为常见的遗传性凝血功能障碍性疾病,其临床表现为全身各部位缓慢而持续的渗血、轻微外伤后出血难止等。未经诊断治疗的血友病患者在严重外伤或者手术过程中常出现严重的出血,可能危及生命,而且治疗极困难。血友病严重危害患者的社会活动能力和身心健康,并极大地增加了患者围手术期的风险。因此,血友
2010年01期 v.1 108-11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7K] [下载次数:234 ]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223 ] |[引用频次:5 ] - 张晟瑜;张抒扬;
<正>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冠心病)是一种血栓性疾病,在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的基础上,斑块破裂促使血栓形成,即会发生急性心肌梗死,导致心室重塑、心力衰竭,剥夺了无数人的生命。冠心病使患者的生活质量和寿命受到了严重影响。据估计有超过400个基因可能调控冠心病的发生和发展过程,如脂质代谢、炎症、内皮功能及凝血纤溶系统等[1],但多数基因对表现型的影响可能很小。一些研究报道与凝血过程相关的蛋白(如纤维蛋白原、
2010年01期 v.1 113-11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8K] [下载次数:147 ]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281 ] |[引用频次: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