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协和模式”医疗建筑群的总体规划
马中文;柴建军;焦军胜;格伦;
摘要(Abstract):
<正>西方近现代医疗建筑在18世纪末开始发展,约一个世纪后随医学传教士在华开展医务传道活动进入我国[1]。我国经历了依附于教堂的简单空间形式到南丁格尔式的广厅医院形式,传统医疗空间模式逐渐被现代医疗空间形式所替代,西方医院建筑逐步完成本土化进程,医疗建筑发展进入"移植"时期。这一时期最具代表性的是北京协和医学院及其附属协和医院建筑群的发展,其现象被称为"协和模式"[2-3]。本文在收集和整理相关历史资料的基础上,介绍
关键词(KeyWords):
协和模式;医疗建筑;平面布局;交通流线组织
基金项目(Foundation):
作者(Authors):
马中文;柴建军;焦军胜;格伦;
参考文献(References):
- [1]郝晓赛,秦佑国.中国早期医院的建筑风格形式:1835-1928[J].建筑学报,2014,(11):36-42.
- [2]刘玉龙.中国近现代医疗建筑的演进[D/OL].北京:清华大学,2006.http://cdmd.cnki.com.cn/Article/CDMD-10003-2008087909.htm.
- [3]王勇.略论“协和模式”的形成及其社会影响[J].医学与哲学:人文社会医学版,2008,29:75-76.
- [4]夏媛媛.民国初期西医教育的构建研究(1912-1937)[M].北京:科学出版社,2014.
- [5]杨念群.再造“病人”中西医冲突下的空间政治(1932-1985)[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
- [6]柴建军,马中文,格伦.协和老式建筑群的发展历程[J].协和医学杂志,2013,4:350-3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