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张宏民;陈秀凯;王小亭;刘大为;柴文昭;
目的 探究体外循环心脏手术(cardiopulmonary bypass surgery, CBS)后中心静脉压峰值(peak value of central venous pressure, CVPp)与急性肾损伤(acute kidney injury, AKI)的关系。方法 回顾性收集2016年5月1日至2018年5月1日北京协和医院重症医学科所有CBS患者的临床资料。记录转入ICU后即刻中心静脉压(central venous pressure, CVP)(CVP 0h)、6 h时CVP(CVP 6h),转入ICU 48 h内CVPp(CVPp 48h),以及转入ICU 48 h后AKI发生率及院内死亡率。采用受试者操作特征(receiver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 ROC)曲线评估CVP相关指标预测CBS术后发生AKI的临床价值并确定最佳临界值;采用单因素与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CBS术后发生AKI、院内死亡的危险因素。结果 共入选符合纳入和排除标准的CBS患者485例,AKI发生率为25.2%(122/485),院内死亡率为2.5%(12/485)。ROC曲线分析显示,CVPp 48h预测CBS术后发生AKI的曲线下面积(area under the curve, AUC)为0.634(95%CI:0.577~0.692,P<0.001),最佳临界值为14 mm Hg,灵敏度为49.6%,特异度为63.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高血压(OR=2.505, 95%CI:1.581~3.969,P<0.001)、肺动脉高压(OR=2.552, 95%CI:1.573~4.412,P<0.001)、主动脉阻断时间延长(OR=1.009, 95%CI:1.004~1.014,P=0.001)、CVPp 48h≥14 mm Hg(OR=1.613, 95%CI:1.030~2.526,P=0.037)是CBS术后发生AKI的独立危险因素;CVPp 48h≥14 mm Hg是院内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OR=8.044, 95%CI:1.579~40.979,P=0.012)。结论 CVPp 48h升高可能增加CBS术后AKI发生风险,对其动态监测有助于AKI的预防和早期识别。
2022年06期 v.13 1005-101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21K] [下载次数:98 ]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1 ] |[引用频次:0 ] - 袁望舒;陈丽霞;沈建雄;石伟宏;张宇航;张厚强;
目的 建立青少儿特发性脊柱侧凸(idiopathic scoliosis, IS)特定性训练分型新方法,并评估其临床实用性。方法 本研究共包含两部分。第一部分为回顾性分析,旨在建立青少儿IS保守治疗协和分型系统并对其可信度和可重复性进行评定,研究对象为2013年1月至2020年6月北京协和医院确诊的青少儿IS患者。收集其站立位全脊柱正侧位X线片、背面及前屈位大体相等临床资料,以PUMC手术分型系统为蓝本,建立青少儿IS保守治疗协和分型系统,并对观察者组间可信度和组内可重复性进行一致性检验。第二部分为双向性队列研究,旨在验证该协和分型系统在指导青少儿IS临床治疗中的作用,评估其临床实用性,研究对象为2020年7月至2020年8月北京协和医院确诊IS且选择保守治疗的青少儿患者。根据患儿及家属意愿将其分为训练组和对照组。其中对照组仅定期复查,不予临床干预,训练组基于协和保守分型系统制订个体化特定性训练治疗方案(连续治疗1年)。比较两组1年后Cobb角变化和患者满意度。结果 (1)回顾性研究共入选符合纳入和排除标准的IS青少儿899例。青少儿IS保守治疗协和分型系统将PUMC手术分型中的单弯(Ⅰ型)、双弯(Ⅱ型)、三弯(Ⅲ型)进行了精减,并新增了一种微小弯型(0型),共包括4种型别9个亚型。青少儿IS保守治疗协和分型的观察者组间可信度均值为88.23%,Kappa系数为0.862;组内可重复性均值为92.78%,Kappa系数为0.908。(2)双向性队列研究共入选符合纳入和排除标准的IS青少儿90例。其中训练组51例,对照组39例。训练组治疗1年后Cobb角下降[(12.16±9.97)°比(16.61±2.88)°,P=0.002],对照组1年后Cobb角增加[(17.64±5.60)°比(15.74±2.75)°,P=0.014],且Cobb角变化组间比较存在临床意义(≥5°)。训练组治疗1年后满意度评分增高[5(3,5)分比3(3,3)分,P≤0.001],对照组1年后满意度评分降低[3(1,3)分比3(3,3)分,P=0.004]。结论 本研究针对青少儿IS建立了一种新型评估与训练体系,即青少儿IS保守治疗协和分型系统。该保守分型系统具有良好的可信度和可重复性,可指导青少儿IS特定性训练治疗,临床实用性强。
2022年06期 v.13 1012-101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59K] [下载次数:157 ]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1 ] |[引用频次:0 ] - 高儒真;樊悦;杨腾裕;历东东;郭颖;姜鸿;徐英春;陈晓巍;
目的 北京市启动新生儿耳聋基因筛查公益项目已10年,本研究对北京协和医院实施该项目的筛查结果进行分析,旨在为推动新生儿耳聋基因筛查项目高质量发展提供参考。方法 回顾性收集新生儿耳聋基因筛查数据库中2012年4月至2022年3月于北京协和医院采用微阵列芯片法行耳聋基因筛查的新生儿筛查数据,并结合北京协和医院耳聋遗传咨询门诊相关资料,重点分析耳聋基因筛查未通过新生儿的基因突变位点、突变类型、遗传门诊就诊以及随访干预情况。结果 共纳入行耳聋基因筛查新生儿165 813例,其中筛查未通过8019例,筛查阳性率为4.84%。新生儿群体中,4种耳聋易感基因突变携带率由高至低排序依次为GJB2(2.52%,4173/165 813)、SLC26A4(1.82%,3016/165 813)、GJB3(0.34%,570/165 813)、线粒体12S rRNA(0.24%,405/165 813)。筛查发现多重突变携带者126例,随访时听力均正常,未予以特殊干预;发现存在遗传性耳聋基因型(药物敏感性耳聋除外)44例,均根据听力损失程度,给予不同的干预手段;发现存在药物敏感性耳聋基因型405例,均通过药物警示卡片对新生儿及其母系家族成员进行用药警示。耳聋基因筛查新生儿的总体失访率为0.12%(204/165 813),筛查未通过新生儿的总体遗传门诊就诊率为46.10%(3697/8019);其中第一阶段(2012年4月至2013年3月)、第二阶段(2013年4月至2017年12月)、第三阶段(2018年1月至2022年3月)的总体失访率分别为0.63%(72/11 489)、0.10%(80/81 663)、0.07%(52/72 661),遗传门诊就诊率分别为38.05%(207/544)、39.44%(1496/3793)、54.16%(1994/3682)。Cochran-Armitage趋势性检验显示,3个阶段的总体失访率逐渐越低,就诊率逐渐升高(P均<0.001)。结论 新生儿耳聋基因筛查项目启动10年来,北京协和医院逐步建立了成熟的筛查、追访和咨询干预平台,该平台可对存在听力损失和听力障碍风险的新生儿及家族成员进行全方位早期预警、诊断以及干预。
2022年06期 v.13 1020-102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0K] [下载次数:179 ]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1 ] |[引用频次:0 ] - 陈晨;韩晓红;
目的 基于我国《第一批罕见病目录》,分析近10年我国罕见病药物临床试验现状及特点,探讨我国罕见病药物研发面临的问题与挑战。方法 登录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药物临床试验登记与信息公示平台(http://www.chinadrugtrials.org.cn),收集自2012年11月1日(开放注册)至2021年11月28日我国《第一批罕见病目录》涵盖的121种罕见病药物临床试验信息,从研究数量、主要研究者地域分布、研究领域、研究设计和受试者规模等多个角度分析罕见病药物临床试验现状和特点。结果 共235项罕见病药物临床试验纳入分析,其中Ⅰ期41项,Ⅱ期22项,Ⅲ期74项,Ⅳ期15项,生物等效性试验77项,其他6项。10年间,我国罕见病药物临床试验数目整体呈逐年增长趋势,年均增长率约为54%。早期(Ⅰ/Ⅱ期)临床试验共涉及16种罕见病,主要集中于血友病、特发性肺纤维化、多发性硬化症和视神经脊髓炎谱系疾病;研究者主要集中于北京、天津、上海等城市;Ⅰ期临床试验以单中心(61%,25/41)平行对照(46%,19/41)研究为主,Ⅱ期临床试验以多中心(96%,21/22)平行对照(65%,13/22)研究为主,Ⅲ期临床试验以多中心(99%,73/74)单臂试验(64%,47/74)研究为主;临床试验受试者规模随研究分期增加而增大,Ⅰ期试验主要集中于11~50例(83%,34/41), 59%(13/22)的Ⅱ期临床试验大于50例,53%(39/74)的Ⅲ期临床试验为51~500例。结论 我国罕见病药物研发尚处于起步阶段,涉及《第一批罕见病目录》中罕见病病种较少,但呈迅速增长趋势。目前我国罕见病药物研发仍以传统临床试验设计为主,未来需根据疾病及药物作用机制,探索更多新的临床研究策略,助力罕见病药物研发蓬勃发展。
2022年06期 v.13 1028-103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21K] [下载次数:512 ]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1 ] |[引用频次:0 ] - 孙雯娟;张波;
目的 以美国为参照,对中国上市的新型抗肿瘤药物现状进行分析,探索抗肿瘤药物发展趋势,以期为抗肿瘤药品遴选提供依据。方法 检索美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和我国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数据库,提取中国进口(美国上市)与国产自主研发的新型抗肿瘤药物的药品名称、上市时间、适应证等信息(时间截至2021年4月30日),并计算中国上市比例。结果 截至2021年4月30日,美国上市122种新型抗肿瘤药物,共覆盖14个疾病类型。其中中国进口51种,中国上市比例为41.80%。大分子单抗类药物中国上市比例最高(46.15%),其次为小分子靶向药物(44.58%),抗体药物偶联物中国上市比例最低(15.38%)。我国自2015年以来,进口新型抗肿瘤药物数量显著增多(70.59%,36/51),2015—2021年中国上市比例为50.70%(36/71),而2010—2014年中国上市比例仅为19.35%(6/31)。中国进口新型抗肿瘤药物共覆盖13个疾病类型,适应证为中国发病率前5位瘤种的新型抗肿瘤药物的中国上市比例均值为62.15%。国内自主研发的新型抗肿瘤药物共14种,包括大分子单抗类药物7种、小分子靶向药物7种,占我国现有新型抗肿瘤药物的21.54%(14/65)。其中,2015年以来上市11种(78.57%,11/14)。国内自主研发的新型抗肿瘤药物共覆盖8个疾病类型(57.14%,8/14)。结论 虽然中国新型抗肿瘤药物上市数量与美国仍有一定差距,但基本可满足临床用药需求。2015年以来,我国在加速审批、自主创新等方面持续改进。未来应从安全、疗效、经济、临床必要性等多角度对我国已上市药品与未上市药品进行考量,从而为药品遴选提供依据。
2022年06期 v.13 1036-104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86K] [下载次数:937 ]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1 ] |[引用频次:0 ] - 宋健;彭理;邓明;刘淑芬;刘颖;
目的 探究肌筋膜松解手法在乳腺癌患者术后Ⅲ期淋巴水肿治疗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回顾性收集2016年1月至2021年12月于北京协和医院康复医学科就诊的乳腺癌相关Ⅲ期淋巴水肿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治疗方式不同,将患者分为手法治疗组和常规治疗组。常规治疗组予以常规绷带加压联合运动训练治疗,手法治疗组在绷带加压、运动训练前予以肌筋膜松解手法,两组均每周治疗2~3次,共治疗25~30次。分别于治疗前、治疗结束、治疗结束后3个月评估两组患者的患肢体积、疼痛程度、关节活动度(range of motion, ROM)以及肢体功能,其中患肢体积为主要结局指标。结果 共入选79例符合纳入和排除标准的乳腺癌相关Ⅲ期淋巴水肿患者,其中常规治疗组39例、手法治疗组40例。两组治疗前患肢体积、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 VAS)、前屈与外展ROM、上肢功能障碍评定量表(disability arm shoulder hand, DASH)评分均无显著性差异(P均>0.05)。与常规治疗组比较,手法治疗组治疗结束[(2511.70±437.08)cm~3比(2823.58±537.60)cm~3,P=0.006]、治疗结束后3个月[(2492.91±446.52)cm~3比(2813.90±533.87)cm~3,P=0.005]患肢体积均减小,VAS、DASH评分均降低(P均<0.05),治疗结束后3个月患肢前屈与外展ROM均增大(P均<0.05)。线性回归分析显示,手法治疗组治疗后患肢体积相较于治疗前的平均减小量比常规治疗组多156.260 cm~3(95%CI:124.264~188.255,P<0.001),VAS评分平均减小值比常规治疗组多0.557(95%CI:0.163~0.951,P=0.006),DASH评分平均减小值比常规治疗组多16.590(95%CI:12.270~20.911,P<0.001);手法治疗组治疗后患肢前屈ROM相对于治疗前的平均增加度数比常规治疗组多7.390(95%CI:2.016~12.763,P=0.007),外展ROM平均增加度数比常规治疗组多12.737(95%CI:6.320~19.153,P<0.001)。结论 肌筋膜松解手法可能与乳腺癌患者Ⅲ期淋巴水肿体积减小有关,并可能在一定程度上缓解疼痛,恢复关节功能。
2022年06期 v.13 1045-105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3K] [下载次数:113 ]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1 ] |[引用频次: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