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孙丰润;李默晗;贺渝淼;王涛;马超;黄宇光;
目的 对复合多聚体材料组成的局麻药缓释载体的药物释放特征和镇痛效果进行测评。方法 使用静电纺丝技术制备含盐酸布比卡因的PLGA(聚乳酸-羟基乙酸共聚物)缓释膜(静电纺丝膜,M组),并以PLGA-PEG(聚乙二醇)-PLGA温敏凝胶包裹纺丝膜制备成含盐酸布比卡因的缓释递送系统(凝胶包裹静电纺丝膜形成的复合缓释载体,G组),评定两组体外释放特征、体内镇痛效果及安全性。结果 体外条件下,M组对盐酸布比卡因的累积释放时间可达5 d以上,G组累积释放时间可延长至10 d。体内条件下,M组和G组对坐骨神经慢性压迫损伤大鼠模型的镇痛时间均可达14 d,两组镇痛效果无显著差异(P>0.05)。M组盐酸布比卡因血药浓度在术后第1天达峰值[(0.294±0.029)μg/L],G组于术后第3天达峰值[(0.192±0.064)μg/L],且峰值较M组降低,两组盐酸布比卡因血药浓度均在安全范围内。HE染色示,M组、G组大鼠的心脏、肝脏、脾脏、肺、肾脏组织均未见明显病理改变。结论 本研究制备的以盐酸布比卡因纳米纺丝缓释膜为基础,PLGA-PEG-PLGA温敏凝胶包裹为介质的复合缓释材料,可进一步延长盐酸布比卡因缓释时间,具有长效镇痛效果且无毒性作用。
2022年03期 v.13 433-43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28K] [下载次数:106 ]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23 ] |[引用频次:0 ] - 严佳;申乐;姜虹;黄宇光;
目的 对我国医疗整形美容手术麻醉行业现状进行调查,以期为规范行业行为、保障患者围术期麻醉安全提供参考依据。方法 2021年11月1日至2022年1月31日,采用线上问卷调查的方式对我国开展整形美容麻醉业务的医疗机构进行调查,问卷内容包括医疗机构麻醉科设置,麻醉科主任/负责人基本信息,实施整形美容手术麻醉的人员配置,麻醉相关设备/设施及急救药品配置,整形美容亚专业麻醉医生工作、培训和科研情况,整形美容手术麻醉相关不良事件6个方面,并对公立医疗机构与非公立医疗机构调查结果进行比较。结果 共调查了244家医疗机构,覆盖全国31个省/直辖市。其中公立医疗机构118家,非公立医疗机构126家。(1)麻醉科设置:100%的公立医疗机构和98.41%的非公立医疗机构设置了麻醉科,其中非公立医疗机构麻醉科以学组形式隶属于整形美容外科的比例显著高于公立医疗机构(32.54%比17.80%,P=0.008)。(2)麻醉科主任/负责人基本信息:与非公立医疗机构比较,公立医疗机构麻醉科主任/负责人为高级职称(94.07%比64.29%,P<0.001)、研究生学历(61.02%比26.19%,P<0.001)、麻醉学执业年限大于15年(86.44%比38.10%,P<0.001)的比例均更高。(3)实施整形美容手术麻醉的人员配置:15.87%的非公立医疗机构无专职整形美容亚专业麻醉医生,34.92%聘请了外院兼职整形美容亚专业麻醉医生;虽然公立医疗机构每个手术间配置的专职麻醉医生数量显著高于非公立医疗机构(1.35±0.15比0.85±0.10,P=0.004),但手术间与麻醉医生数量的比值均未达1∶1.5。关于职称和学历分布,公立医疗机构职称为主任医师(11.14%比6.50%,P=0.009)和住院医师(28.77%比20.42%,P=0.020),学历为博士研究生(13.81%比2.36%,P<0.001)和硕士研究生(45.03%比21.51%,P<0.001)的专职整形美容亚专业麻醉医生占比更高。(4)麻醉相关设备/设施及急救药品配置:公立医疗机构麻醉苏醒室设置率(92.37%比73.02%,P<0.001)、其他多项麻醉相关设备配置率均高于非公立医疗机构。(5)整形美容亚专业麻醉医生工作、培训和科研情况:公立医疗机构近3年需提供麻醉服务的整形美容手术占比均高于50%,而非公立医疗机构均低于50%;关于近3年需提供麻醉业务的整形美容手术采用的麻醉方式,公立医疗机构和非公立医疗机构均以全身麻醉(51.57%、59.93%)和静脉镇静镇痛(35.71%、36.14%)为主;公立医疗机构中整形美容亚专业麻醉医生兼台现象的比例(12.71%比31.75%,P<0.001)和每周工作时间>50 h的比例(10.17%比26.19%,P=0.017)均低于非公立医疗机构,而每年参加国家级继续教育的整形美容亚专业麻醉医生占比(51.80%比38.10%,P=0.033)、整形美容亚专业麻醉医生近3年人均发表的中文核心期刊论文[(0.66±0.14)篇比(0.36±0.12)篇,P=0.001]与SCI论文数量[(0.21±0.06)篇比(0.07±0.03)篇,P<0.001]均高于非公立医疗机构。(6)整形美容手术麻醉相关不良事件:公立医疗机构近3年整形美容手术麻醉相关并发症发生率均低于非公立医疗机构(P均<0.001),且二者均呈逐年下降趋势。结论 开展整形美容手术麻醉服务的医疗机构存在麻醉人员配置不足的问题,以非公立医疗机构更为严重。相较于非公立医疗机构,公立医疗机构整形美容手术麻醉相关并发症发生率更低,与其在麻醉学科建设、麻醉相关设施设备配置、专业技术水平、人员学历层次、专业培训和科研能力等方面更具优势相关。
2022年03期 v.13 440-44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32K] [下载次数:301 ]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22 ] |[引用频次:2 ] - 陈晨;龙琴;
目的 探究飞秒激光小切口角膜基质透镜取出术(small incision lenticule extraction, SMILE)后配戴绷带型角膜接触镜(bandage contact lens, BCL)对患者临床症状和生活质量的影响。方法 回顾性收集2019年1—5月北京协和医院眼科行SMILE术的近视或近视散光患者。根据术后处理方式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研究组于SMILE术后立即配戴BLC,对照组常规配戴透明眼罩,并均于术后第1天摘除。比较两组术后疼痛、畏光、流泪、视物模糊等临床症状严重程度及其持续时间,疼痛对生活质量的影响程度,术后裸眼视力、非接触眼压、等效球镜度数,总体手术满意度,并记录BCL相关不良反应。结果 研究组术后24 h疼痛[0.2(0,1.1)分比1.1(0.5,2.1)分,P=0.007]、畏光[1.0(0,2.0)分比2.0(0.8,2.3)分,P=0.032]严重程度评分以及疼痛[0(0,1.0)h比2.0(0,6.3)h,P=0.014]、畏光[0(0,1.0)h比2.0(0,4.3)h,P=0.006]持续时间均明显低于对照组,两组术后24 h流泪、视物模糊严重程度评分及其持续时间均无显著性差异(P均>0.05)。术后24 h,疼痛对“活动能力”“和他人的关系”“睡眠”的影响程度在研究组小于对照组(P均<0.05)。术后7 d,研究组对手术的总体满意度评分与对照组无显著性差异[10.0(9.0,10.0)分比10.0(9.0,10.0)分,P=0.617]。两组术后第1、2、7天裸眼视力,非接触眼压,等效球镜度数均无统计学差异(P均>0.05)。研究组2例患者出现BCL相关不良反应(球结膜充血),摘除BCL后症状逐渐改善,术后第7天裸眼视力恢复至术前最佳矫正视力。结论 BCL可减轻SMILE术后疼痛和畏光程度及其持续时间,一定程度上改善患者术后生活质量。
2022年03期 v.13 449-45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83K] [下载次数:79 ]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20 ] |[引用频次:0 ] - 李阿茜;孔令君;刘洋;伊洁;李川;梁米芳;窦亚玲;
目的 对一种无需核酸提取纯化的寨卡病毒实时荧光定量反转录PCR检测方法的性能进行评价。方法 该检测方法基于实时荧光定量反转录PCR技术,样本处理采用病毒富集法:取100~200μL待测样本,加入112~224μL样本处理液Ⅰ,5~10μL样本处理液Ⅱ,混匀后进行离心富集(12 000 r/min,离心半径8.6 cm,离心5 min)。离心后弃上清液,加入20μL复溶缓冲液重悬沉淀;取10μL重悬液,加入50μL PCR反应液上机检测。从定量检测下限、交叉反应、抗干扰性、精密度方面评价该检测方法的性能。收集北京协和医院检验科临床样本(血清、尿液、唾液样本),随机选取约1/5构建寨卡病毒感染模拟临床样本,进一步评定该检测方法的性能。结果 该检测方法对MR766、ZKC2/2016毒株的检测下限均为10~1半数组织培养感染剂量(50%tissue culture infective dose, TCID50)/mL;对17种常见虫媒病原体检测结果均为阴性,无交叉反应发生;潜在干扰物质胆红素(15 mg/L)、血红蛋白(100 mg/L)、甘油三酯(2000 mg/L)、IgG(37.5 g/L)和EDTA-Na_2(2.5 g/L)对其检测结果无干扰;检测低、中、高浓度寨卡病毒的批次内和批次间Ct值变异系数均<10%,精密度良好。共收集344份北京协和医院检验科临床样本,其中构建寨卡病毒感染模拟临床样本73份。采用该检测方法对344份样本进行检测,结果均与实际相符,无假阳性和假阴性。结论 寨卡病毒简单富集后再检测的方法特异性高、重复性好,检测结果不受干扰物质的影响,检测下限满足临床需求,且操作简便,但应用效果仍需在真实临床样本中进一步验证。
2022年03期 v.13 455-46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36K] [下载次数:102 ]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20 ] |[引用频次:0 ] - 孙雯娟;邹羽真;张凡;张路;赵林;白春梅;张锋;徐燕;茅枫;李菁;顾宇;范欣荣;王孟昭;周道斌;张占杰;赵彬;杜小莉;张波;孙学勤;龙笑;常青;胡冰水;潘慧;吴文铭;
目的 设计抗肿瘤药物安全管理系统,从处方源头拦截超剂量医嘱,保障抗肿瘤药物临床应用的安全性。方法 制订88种抗肿瘤药物阈值拦截/警示策略,建立抗肿瘤药物安全管理系统,对超剂量抗肿瘤药物医嘱进行拦截/警示。调取2021年1—6月抗肿瘤药物安全管理系统中的拦截/警示数据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抗肿瘤药物安全管理系统共拦截/警示医嘱665条,其中触发拦截功能的医嘱共642条(96.54%),触发警示功能的医嘱共23条(3.46%);拦截/警示的药品以口服片剂为主(74.29%);被拦截医嘱中,频次错误占比最高(64.22%),其次为途径错误(11.73%)和剂量错误(9.92%)。拦截超剂量医嘱564条,涉及抗肿瘤药物28种;拦截次数最多的抗肿瘤药物为甲氨蝶呤片,平均超剂量7倍;注射用培美曲塞二钠平均超剂量倍数排名第1,平均超剂量1000倍。拦截超途径医嘱78条,涉及5种抗肿瘤药物。结论 抗肿瘤药物安全管理系统从处方环节杜绝了医嘱超剂量用药错误,切实保障了抗肿瘤药物的用药安全。
2022年03期 v.13 461-46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6K] [下载次数:500 ]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21 ] |[引用频次:3 ] - 安然;夏松;孙宇光;常鲲;信建峰;王婷婷;沈文彬;
目的 对胸导管结扎术(thoracic duct ligation, TDL)治疗原发性乳糜胸失败病例的临床特征进行总结。方法 本研究为回顾性分析。研究对象为2007年5月至2021年10月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世纪坛医院淋巴外科收治的经外院TDL治疗失败的原发性乳糜胸患者。对其入院后临床表现及直接淋巴管造影(结合淋巴管造影后CT影像学资料)结果进行总结。结果 共入选38例符合纳入和排除标准的原发性乳糜胸患者。TDL治疗后,50.0%(19/38)的患者胸腔积液引流量增加,36.8%(14/38)的患者出现了新症状。直接淋巴管造影结果显示,所有患者的胸导管结扎均较彻底,但患者普遍存在不同程度的淋巴回流障碍,表现为淋巴管扩张(94.7%,36/38)和不同形式的淋巴管反流(92.1%,35/38)。结论 TDL治疗失败的原发性乳糜胸患者的渗漏点应位于乳糜池及其属支淋巴管与结扎点之间,治疗失败的原因可能与胸导管结扎加重了原本存在的淋巴回流障碍有关。建议原发性乳糜胸患者于TDL术前均行淋巴管造影检查,以指导治疗方案的制订。
2022年03期 v.13 468-47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6K] [下载次数:156 ]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21 ] |[引用频次: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