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总论1加速康复外科(enhanced recovery after surgery,ERAS)定义ERAS以循证医学证据为基础,通过外科、麻醉、护理、营养等多学科协作,对涉及围术期处理的临床路径予以优化,通过缓解患者围术期各种应激反应,达到减少术后并发症、缩短住院时间及促进康复的目的。这一优化的临床路径贯穿于住院前、手术前、手术中、手术后、出院后的完整诊疗过程,其核心是强调以患者为中心的诊疗理念。研究显示,ERAS相关路径的实施有助于提高外科患者围术期的安全性及满意度,缩短术后住院时间,有助于减少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3])。
2021年05期 v.12 624-63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3K] [下载次数:5612 ]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73 ] |[引用频次:33 ] -
<正>肝胆手术随着精准理念及微创技术的推广普及,加速康复外科(enhanced recovery after surgery,ERAS)理念及路径在肝胆外科得到了越来越广泛的应用。近年来的临床实践表明,肝胆外科围术期实施ERAS安全有效~([1])。ERAS促进了多学科团队的协作,提高了肝胆手术的安全性,也极大改善了患者对手术过程的体验,康复质量和速度均具有显著提高。然而,肝胆外科手术操作复杂,具有技术要求高、标准术式少、术式变化大等临床特点,
2021年05期 v.12 632-64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85K] [下载次数:2481 ]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70 ] |[引用频次:8 ] <正>胰腺手术胰腺切除手术主要包括胰十二指肠切除术(pancreatocoduodenectomy,PD)及胰体尾切除术(distal pancreatectomy,DP)两大类,其中PD作为腹部外科最为复杂的术式之一,存在手术时间长、并发症发生率高、术后恢复慢等客观因素; DP因不涉及消化道重建,在术式复杂性及患者术后康复等方面与前者差异较大。尽管20余年来加速康复外科(enhanced recovery after surgery,ERAS)理念及路径在以结直肠手术为代表的临床实践中取得了较为广泛的应用,但在胰腺外科领域特别是PD中的应用不多,
2021年05期 v.12 641-64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89K] [下载次数:2080 ]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40 ] |[引用频次:2 ] -
<正>胃和减重手术加速康复外科(enhanced recovery after surgery,ERAS)在胃外科领域的循证医学证据相对较少,不同文献报道ERAS的具体措施有所差异,给临床应用带来了一定困难。近年来ERAS在胃外科领域的推广应用、临床研究水平及证据等级均有所提高,为体现ERAS在胃手术患者中的研究进展,外科及麻醉领域的专家通过文献检索并结合临床经验修订本指南,以促进胃手术患者的快速康复。
2021年05期 v.12 650-65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6K] [下载次数:2069 ]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34 ] |[引用频次:8 ] <正>结直肠手术加速康复外科(enhanced recovery after surgery,ERAS)在结直肠外科领域的应用最早可追溯到上世纪90年代,来自丹麦哥本哈根的外科团队于1995年报道了ERAS在乙状结肠手术中的应用经验。随后,结直肠外科领域出现了越来越多应用ERAS的经验报道,但具体措施仍存在一定的差异。近年来,随着对ERAS理念认识的逐步深入以及相关临床研究的规范化开展,使得ERAS在结直肠外科的应用有了较多的高级别循证医学证据。因此,中华医学会外科学分会与中华医学会麻醉学分会在2018版指南的基础上,
2021年05期 v.12 658-66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81K] [下载次数:2751 ]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97 ] |[引用频次:17 ] -
皮肤镜作为一项无创且快速的辅助诊断技术,目前已广泛应用于红斑鳞屑性皮肤病的诊疗中,显著提高了临床工作效率及诊疗准确率。大多数皮肤病的皮肤镜特征与组织病理学特征存在关联,研究其关联性有助于加深对皮肤镜征象的理解。本共识基于国内外最新研究成果,对常见红斑鳞屑性皮肤病的皮肤镜与组织病理学特征相关性进行描述,以期提高皮肤科医师对此类疾病皮肤镜特征的认识。
2021年05期 v.12 666-67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638K] [下载次数:891 ]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57 ] |[引用频次:5 ] 肾上腺皮质癌(adrenocortical carcinoma, ACC)是发生于肾上腺皮质的罕见恶性肿瘤,手术为其首选治疗方式。对于无法手术切除、肿瘤已发生转移或术后有病灶残留的患者,药物治疗和放疗可作为辅助治疗方式。米托坦是美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和欧洲药品管理局批准的适应证为ACC的唯一药物,其通过抑制线粒体呼吸、引起线粒体相关膜功能障碍及内质网应激等途径减少ACC细胞增殖,同时通过调控多种类固醇激素合成酶的功能和表达水平进而降低ACC细胞分泌功能,是多个国际指南和共识推荐的ACC首选辅助治疗药物。米托坦治疗期间需维持血药浓度在14~20 mg/L之间,监测药物相关不良反应,并警惕与其他药物的相互作用。为促进我国米托坦治疗ACC临床应用进一步规范化,保障用药的有效性和安全性,北京协和医院依托罕见病多学科诊疗团队,组织相关领域专家,经多次讨论、修改,最终制订了本共识,以供临床参考。
2021年05期 v.12 674-68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03K] [下载次数:350 ]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31 ] |[引用频次:1 ]
- 刘兆睿;张漪澜;谢凤英;刘洁;
目的比较基于皮肤镜图像的卷积神经网络(convolutional neural network, CNN)二分类模型在蕈样肉芽肿(mycosis fungoides, MF)与炎症性疾病鉴别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纳入2016年1月至2020年12月北京协和医院皮肤科门诊确诊的早期MF患者和临床表现与之相似的炎症性皮肤病患者,并按4∶1的比例随机分为训练集和测试集。使用训练集患者的皮肤镜图像对6种经典网络结构利用迁移学习进行训练,以构建CNN二分类模型。同时,在测试集中随机挑选每例患者1幅图像,并结合皮损的临床图像,由13名皮肤科医师对疾病归类进行判读。比较CNN二分类模型与皮肤科医师对测试集病例早期MF与炎症性疾病鉴别诊断的性能,结果以曲线下面积(area under the curve, AUC)、灵敏度、特异度、Kappa值等表示,并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eceiver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 ROC)曲线进行可视化分析。结果共纳入48例早期MF患者(皮肤镜图像402幅)和96例炎症性皮肤病患者(皮肤镜图像557幅),其中训练集117例(皮肤镜图像772幅),测试集27例(皮肤镜图像187幅)。测试集中,皮肤科医师鉴别诊断早期MF与炎症性皮肤病的灵敏度和特异度分别为70.19%(95%CI:59.68%~80.70%)和94.74%(95%CI:91.77%~97.71%),Kappa值为0.677(95%CI:0.566~0.789)。按图像分类时,CNN二分类模型对早期MF与炎症性皮肤病鉴别诊断的AUC为0.87(95%CI:0.84~0.89),灵敏度和特异度分别为75.02%(95%CI:70.19%~79.85%)和82.02%(95%CI:79.30%~84.87%),Kappa值为0.563(95%CI:0.507~0.620);按病例分类时,CNN二分类模型对早期MF与炎症性皮肤病鉴别诊断的AUC为0.97(95%CI:0.95~0.99),灵敏度和特异度分别为87.50%(95%CI:78.55%~96.45%)和93.85%(95%CI:88.93%~98.77%),Kappa值为0.920(95%CI:0.884~0.954)。ROC曲线显示,按病例分类时网络结构为EfficientNet-B0的CNN二分类模型诊断早期MF的AUC为0.99,灵敏度和特异度分别为88.9%和100%,且13名皮肤科医师诊断的灵敏度和特异度均值对应点位于曲线右下方。结论基于皮肤镜图像智能分析的CNN二分类模型可实现对早期MF与炎症性皮肤病的精确分类,对二者的鉴别诊断能力优于皮肤科医师的平均水平。
2021年05期 v.12 689-69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205K] [下载次数:238 ]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29 ] |[引用频次:3 ] - 张古沐阳;许梨梨;毛丽;李秀丽;金征宇;孙昊;
目的探究基于CT图像的影像组学模型预测膀胱癌术后1年复发的可行性。方法回顾性纳入2014年5月至2018年7月于北京协和医院行手术治疗的膀胱癌患者,并对其进行随访,记录疾病复发状况。收集膀胱癌患者术前CT泌尿系成像实质期图像,经滤波处理后进行影像组学特征提取;采用JMIM特征选择算法识别与膀胱癌术后1年复发相关的最佳影像组学特征,采用随机森林模型、自适应增强模型、梯度提升树模型以及3个模型构成的组合模型构建膀胱癌术后1年复发的预测模型,并基于10次10折交叉验证法对各模型进行验证。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对各模型的预测性能进行评定。结果共228例符合纳入和排除标准的膀胱癌患者入选本研究。随访1年时51例患者复发,177例患者未复发。经交叉验证,随机森林模型、自适应增强模型、梯度提升树模型和组合模型预测膀胱癌术后1年复发的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729(95%CI:0.649~0.809)、0.710(95%CI:0.627~0.793)、0.709(95%CI:0.624~0.793)、0.732(95%CI:0.651~0.812),准确度分别为76.8%(95%CI:70.6%~82.0%)、73.7%(95%CI:67.4%~79.2%)、61.8%(95%CI:54.7%~67.7%)、75.0%(95%CI:68.8%~80.4%),灵敏度分别为52.9%(95%CI:38.6%~66.8%)、62.7%(95%CI:48.1%~75.5%)、80.4%(95%CI:64.3%~88.2%)、58.8%(95%CI:44.2%~72.1%),特异度分别为83.6%(95%CI:77.1%~88.6%)、76.8%(95%CI:69.8%~82.7%)、56.5%(95%CI:48.9%~63.9%)、79.7%(95%CI:72.8%~85.2%)。结论有机结合基于CT图像构建的多个影像组学模型可预测膀胱癌术后1年的复发风险。
2021年05期 v.12 698-70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007K] [下载次数:326 ]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46 ] |[引用频次:1 ] - 任静;何泳蓝;李源;曹颖;夏晨;金征宇;
目的初步探讨基于T2加权成像(T2-weighted imaging, T2WI)的影像组学特征联合患者临床特征构建的模型对早期宫颈鳞状细胞癌深间质浸润(deep stromal invasion, DSI)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纳入2017年1月至2021年2月在北京协和医院行根治性子宫切除术的早期宫颈鳞状细胞癌患者,并按8∶2的比例随机分为训练集和验证集。收集训练集患者的术前临床特征和矢状位T2WI图像影像组学特征资料,经筛选、特征降维后,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法建立早期宫颈癌DSI诊断模型,包括临床特征模型、影像组学模型和临床-影像组学模型。基于验证集数据,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eceiver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 ROC)曲线对上述模型的性能进行验证。结果共168例符合纳入和排除标准的早期宫颈鳞状细胞癌患者入选本研究。其中训练集135例,验证集33例;经组织病理学证实为浅间质浸润的患者72例,DSI患者96例。共筛选出患者年龄、术前鳞状细胞癌抗原水平、国际妇产科联盟分期3个临床特征和4个影像组学特征用于模型构建。ROC曲线分析显示,临床特征模型、影像组学模型和临床-影像组学模型诊断早期宫颈鳞状细胞癌DSI的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797(95%CI:0.623~0.971)、0.793(95%CI:0.633~0.954)和0.820(95%CI:0.665~0.974),且以临床-影像组学模型的诊断效能最高,其灵敏度、特异度和准确度分别为85.7%(95%CI:49.8%~100%)、73.7%(95%CI:57.9%~100%)和78.8%(95%CI:69.7%~93.9%)。结论基于T2WI图像的影像组学特征联合临床特征构建的临床-影像组学模型可作为一种无创的术前检查手段高效判断早期宫颈鳞状细胞癌间质浸润深度。
2021年05期 v.12 705-71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899K] [下载次数:191 ]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42 ] |[引用频次:1 ] - 苏佰燕;戚亚菲;管慧;何泳蓝;薛华丹;金征宇;
目的探讨MRI检查T2加权成像(T2-weighted imaging, T2WI)及弥散加权成像(diffusion-weighted imaging, DWI)图像纹理参数与宫颈鳞状细胞癌放化疗疗效的相关性。方法回顾性纳入2015年2月至2016年1月北京协和医院接受放化疗的宫颈鳞状细胞癌患者,并根据其预后分为疾病进展组和疾病稳定组。采用TexRAD软件对两组患者放化疗前T2WI、DWI序列图像进行纹理分析,得到空间尺度滤波器(spatial scale filter, SSF)半径值为2、4、6的图像纹理参数。比较两组患者图像纹理参数差异,采用多因素Cox回归分析图像纹理参数与宫颈鳞状细胞癌患者放化疗疗效的相关性。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eceiver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 ROC)曲线分析各图像纹理参数预测宫颈鳞状细胞癌放化疗后疾病进展的性能。结果共121例符合纳入和排除标准的宫颈鳞状细胞癌患者入选本研究。其中疾病进展组46例,疾病稳定组75例。T2WI序列图像中,疾病进展组与疾病稳定组患者的图像纹理参数均值(SSF2、SSF4、SSF6)、偏度(SSF2、SSF4)、熵(SSF4、SSF6)均有显著性差异(P均<0.05);DWI序列图像中,疾病进展组与疾病稳定组患者的图像纹理参数均值(SSF2、SSF4、SSF6)、偏度(SSF4、SSF6)、峰度(SSF2、SSF4)均有显著性差异(P均<0.05)。多因素Cox回归分析结果显示,T2WI序列图像纹理参数均值(SSF2、SSF4、SSF6)及DWI序列图像纹理参数均值(SSF2、SSF6)、熵(SSF2、SSF4、SSF6)、偏度(SSF4、SSF6)与宫颈鳞状细胞癌放化疗疗效具有相关性(P<0.05)。ROC曲线分析结果显示,图像纹理参数均值(T2WI-SSF2、T2WI-SSF4、T2WI-SSF6、DWI-SSF2、DWI-SSF6)、偏度(DWI-SSF6)可预测宫颈鳞状细胞癌放化疗后的疾病进展,曲线下面积(area under the curve, AUC)为0.625~0.746。其中,均值(T2WI-SSF4)的预测效能最高(AUC:0.746),其次为均值(T2WI-SSF2,AUC:0.725)、均值(T2WI-SSF6,AUC:0.703)。结论基线MRI检查T2WI、DWI图像纹理参数与宫颈鳞状细胞癌放化疗疗效具有相关性,其均值、偏度可预测宫颈鳞状细胞癌放化疗后疾病进展,且以均值的预测效能最高。
2021年05期 v.12 713-72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593K] [下载次数:115 ]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26 ] |[引用频次:1 ] - 王佩;马良坤;刘俊涛;
目的探讨早/中孕期妇女的肠道菌群物种及功能特点,并分析其与妊娠期糖尿病(gestational diabetes mellitus, GDM)的关系。方法前瞻性收集并分析2017年5月至12月北京协和医院产科招募的早孕期孕妇的临床资料。依据孕24~28周75 g口服葡萄糖耐量试验(oral glucose tolerance test, OGTT)结果分为GDM组(研究组)和非GDM组(对照组)。分别于早孕期和中孕期收集两组孕妇粪便标本,对肠道菌群的16S rRNA V4可变区进行DNA测序及生物信息学分析。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探讨肠道菌群Alpha多样性及菌群相对丰度与GDM的关系。结果共145例符合纳入和排除标准的孕妇入选本研究。其中研究组34例、对照组111例。Alpha多样性分析显示,研究组早孕期Shannon指数和Simpson指数低于对照组(P均<0.05)。LEfSe分析显示,早孕期和中孕期,多个物种的相对丰度在两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早孕期Shannon指数≤6.51(OR=3.15,95%CI:1.32~7.52)、Simpson指数≤0.96(OR=2.54,95%CI:1.09~5.89)、拟普雷沃菌属(Alloprevotella)相对丰度≤0.004(OR=2.65, 95%CI:1.09~6.44)、毛螺菌属(Lachnospira)相对丰度≤0.0107(OR=3.17, 95%CI:1.33~7.55)是发生GDM的危险因素。肠道菌群功能预测比较显示,早孕期时两组差异较少;中孕期时与能量代谢、糖代谢、氨基酸代谢和脂多糖(lipopolysaccharide, LPS)合成相关的通路在研究组显著富集。结论与健康孕妇相比,中孕期GDM患者肠道菌群的功能特点为LPS合成、能量代谢、糖代谢和氨基酸代谢相关通路显著富集;早孕期肠道菌群物种多样性降低及某些菌属的丰度降低是发生GDM的危险因素。
2021年05期 v.12 721-72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20K] [下载次数:666 ]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55 ] |[引用频次:4 ] - 陈少博;刘玮楠;张圣洁;孙健;杨瑞;王淑君;陈革;
目的探究示踪用盐酸米托蒽醌注射液在甲状腺癌根治术中对淋巴结染色、示踪的效果及其安全性和耐受性。方法本研究釆用单中心、开放、空白对照试验设计,按剂量递增原则,逐剂量组进行人体耐受性试验和药代动力学试验。前瞻性纳入2016年12月至2017年3月北京协和医院拟行甲状腺癌根治术的患者为受试者,并分为空白对照组和试验组。空白对照组进行常规手术,不注射示踪剂;试验组暴露术野后拟分别在甲状腺腺体注射0.2 mL、0.4 mL、0.6 mL、0.8 mL、1.2 mL示踪用盐酸米托蒽醌注射液,由低至高依次进行5个剂量组的爬坡试验。主要疗效指标为淋巴结示踪率和淋巴结染色率,次要疗效指标为淋巴结染色程度评分和示踪持续成功率。记录给药后受试者体征变化,进行安全性评定。给药前及给药后10 min、20 min、30 min、60 min、90 min、120 min,分别采集受试者静脉血计算药代动力学参数。结果共纳入27例受试者,其中空白对照组3例;试验组0.2 mL、0.4 mL、0.6 mL、0.8 mL、1.2 mL 5个剂量组分别为3例、3例、6例、6例、6例。当试验进行至第3个剂量组(0.6 mL)时,受试者注射部位对药物注射剂量承载已达饱和,终止试验,故实际共15例受试者完成试验。空白对照组均未出现淋巴结染色。试验组中,12例受试者中央区淋巴结全部染色,部分侧颈部淋巴结也出现染色,甲状旁腺不被染色、呈负显影。0.2 mL、0.4 mL、0.6 mL剂量组给药前后淋巴结染色程度评分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平均淋巴结染色率分别为90.47%、91.67%、91.36%,平均淋巴结示踪率分别为79.17%、100%、98.67%。试验组淋巴结清扫持续时间为5~20 min,均未出现染色的淋巴结褪色,示踪持续成功率为100%。安全性评价中,空白对照组和试验组均未发生严重不良事件,且不良事件发生原因与该示踪剂肯定无关。药代动力学试验显示,该示踪经剂经腺体注射给药后快速被吸收,注射后10 min血液浓度达峰值(最高血药浓度为13.1μg/L),并迅速被消除。结论甲状腺癌根治术中使用0.2~0.6 mL示踪用盐酸米托蒽醌注射液,可起到较好的淋巴结示踪作用,且安全性高、耐受性好。
2021年05期 v.12 729-73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58K] [下载次数:496 ]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46 ] |[引用频次:7 ]
- 吴俊;费思佳;沈博;张瀚文;黄剑锋;潘琦;赵建春;丁大勇;
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diabetic peripheral neuropathy, DPN)是糖尿病最常见的慢性并发症之一。基于临床症状体征以及电生理检查的传统DPN诊断方法主要用于检测大神经纤维病变,而DPN最早出现损伤的部位是小神经纤维。角膜共聚焦显微镜(corneal confocal microscopy, CCM)能够在高倍镜下分析角膜神经纤维的变化,是一种快速、可重复、定量测量小神经纤维病变的无创技术,可早期诊断DPN并前瞻性评估神经形态学改变,具有良好的应用前景。本文就CCM评估糖尿病神经病变的临床应用研究以及CCM相关人工智能分析方法进行综述,以期为临床诊疗提供借鉴。
2021年05期 v.12 736-74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7K] [下载次数:336 ]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27 ] |[引用频次:2 ] - 颜锐;陈丽萌;李锦涛;任菲;
癌症的精确分类直接关系到患者治疗方案的选择和预后。病理诊断是癌症诊断的金标准,病理图像的数字化和深度学习的突破性进展使得计算机辅助癌症诊断和预后预测成为可能。本文通过简述病理图像分类常用的4种深度学习方法,总结基于深度学习和组织病理图像的癌症分类最新研究进展,指出该领域研究中普遍存在的问题与挑战,并对未来可能的发展方向进行展望。
2021年05期 v.12 742-74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405K] [下载次数:1013 ]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31 ] |[引用频次:7 ] - 韩小伟;李茗;张冰;
近年来,人工智能在计算机科学领域快速崛起。医学成像过程中产生了海量图像信息,因此非常适合采用人工智能技术进行相关数据处理。脑卒中患者神经影像在临床诊断、治疗及随访评估中非常关键,人工智能技术在基于脑卒中影像数据的处理和分析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本文主要回顾人工智能技术在缺血性与出血性脑卒中神经影像应用中的研究进展,重点关注缺血性脑卒中的自动检测、责任脑区缺血状态判断及治疗评估,以及出血性脑卒中的智能诊断、量化分析及治疗评估;同时对基于脑卒中影像智能诊断系统的临床转化应用现状进行分析,探讨当前人工智能在脑卒中神经影像应用过程中存在的主要挑战,并对未来发展前景进行展望。
2021年05期 v.12 749-75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0K] [下载次数:775 ]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41 ] |[引用频次:6 ] - 张潇;陈有信;
随着技术的进步,医生可通过远程医疗进行疾病的诊断和治疗。目前眼科远程医疗主要用于某些眼科疾病的筛查和诊断、慢性眼病的监测,以及眼科疾病的远程会诊等。随着眼科远程医疗的需求及应用不断增加,逐渐暴露出存在的一些问题,如基础设施和人员配备、医疗风险、患者接受度和满意度、网络安全和隐私保护、医疗保险覆盖等。COVID-19疫情全球大流行将远程医疗推向了眼科医疗服务的前沿,并可能持续改变眼科疾病的诊疗模式。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5G通信网络覆盖范围的扩大、基层医疗服务人员培训的规范化及相关法律法规的出台,眼科远程医疗将更加规范和完善,应用范围更加广泛,为患者提供高质量、可持续性的医疗服务。
2021年05期 v.12 755-76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3K] [下载次数:676 ]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47 ] |[引用频次:2 ] - 狄宇;李莹;
人工智能(artificial intelligence, AI)是计算机领域的前沿科学,近年来在众多领域发展迅猛,其在眼科的研究和应用也日益增多。AI在角膜相关疾病领域的研究主要包括圆锥角膜的早期诊断及分级、角膜屈光手术相关评估、感染性角膜炎的分类及程度判断、角膜移植术后再干预的评估等,主要采用的算法包括神经网络、支持向量机及决策树,模型的灵敏度和特异度均达90%以上。AI可为医生提供客观的临床决策、为患者提供精准的治疗奠定基础。本文将对近年来AI在角膜相关疾病领域的应用研究进行综述。
2021年05期 v.12 761-76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8K] [下载次数:351 ]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54 ] |[引用频次:1 ] - 杨笑盈;秦骋;赵邦博;李天浩;曹洪滔;王维斌;
胰腺癌是消化系统高度恶性的肿瘤之一,其早期即可发生远处转移,患者生存期较短、预后较差。循环肿瘤细胞(circulating tumor cells, CTCs)是一类可进入血液循环的肿瘤细胞,不仅具有与原发肿瘤细胞相似的特征,且与肿瘤远处转移的关系更为密切。体外定量检测CTCs对胰腺癌的早期诊断、辅助分期、疗效及预后评估均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对胰腺癌CTCs富集方法及CTCs检测在胰腺癌筛查、远处转移与预后评估中的应用进行综述。
2021年05期 v.12 768-77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6K] [下载次数:477 ]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35 ] |[引用频次:0 ] - 李艺;刘子嘉;拉巴次仁;申乐;
加速术后康复(enhanced recovery after surgery, ERAS)是指围术期通过一系列基于循证医学证据的措施,减小手术创伤、降低并发症发生、促进患者术后康复的管理理念,良好的麻醉管理是其重要内容。开颅手术具有手术时间长、并发症发生率高的特点。近年来,随着医学技术不断进步,ERAS理念逐渐应用于开颅手术,并取得快速发展。本文对开颅手术实施ERAS麻醉管理的最新进展进行梳理和总结。
2021年05期 v.12 774-77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4K] [下载次数:180 ]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47 ] |[引用频次: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