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范俊平;肖盟;王京岚;陈雨;张栋;夏鹏;柯帆航;赵静;杨燕丽;孙雪峰;赵颖;徐英春;
目的探讨Biofire Filmarry下呼吸道试剂盒(pneumonia panel, PN)在危重症COVID-19继发感染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20年2月至4月武汉同济医院中法新区ICU危重症COVID-19患者的临床资料。经支气管镜获取患者肺泡灌洗液后分别送检Biofire Filmarray PN/普通培养,比较两种方法的检测结果,并计算其一致率。结果共21例符合纳入标准的危重症COVID-19患者入选本研究,送检下呼吸道标本54份,包括Biofire Filmarray PN组21例患者33份(61.1%)标本、普通培养组14例患者21份(38.9%)标本,其中19对(共38份)为两种方法"背靠背"送检。Biofire Filmarray PN组结果回报时间约为1 h,20例患者32份(97.0%)阳性标本,检出病原体74例次,其中鲍曼不动杆菌复合体29例次(39.2%),铜绿假单胞菌21例次(28.4%),肺炎克雷伯菌16例次(21.6%),大肠杆菌5例次(6.8%),阴沟肠杆菌、流感嗜血杆菌及呼吸道合胞病毒各1例次(1.4%)。普通培养组结果回报时间约为3 d,11例患者16份(76.2%)阳性标本,检出病原体19例次,其中为铜绿假单胞菌8例次(42.1%),鲍曼不动杆菌6例次(31.6%),嗜麦芽窄食单胞菌4例次(21.1%),粘金黄杆菌1例次(5.3%)。19对"背靠背"送检标本中,Biofire Filmarray PN组和普通培养组结果吻合者为15对,一致率为78.9%。结论危重症COVID-19患者易继发感染,病原体以鲍曼不动杆菌复合体、铜绿假单胞菌多见。Biofire Filmarray PN可用于此类患者的下呼吸道病原学诊断,具有回报速度快的优势,但其灵敏度需大样本研究进一步验证。
2021年01期 v.12 38-4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21K] [下载次数:185 ]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35 ] |[引用频次:1 ] - 赵明曦;李若祎;孙建华;苏龙翔;李奇;李尊柱;马鸿鸣;崔文博;罗红波;周翔;
目的探讨超声引导技术在重症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ronavirus disease 2019, COVID-19)患者外周动脉导管留置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回顾性收集并分析2020年2月至4月北京协和医院援鄂医疗队诊治的留置外周动脉导管的重症COVID-19患者临床资料。采用超声引导外周动脉置管的患者为研究组,采用传统触诊法置管的患者为对照组。比较两组患者动脉导管留置情况和并发症发生率。结果共60例符合纳入和排除标准的重症COVID-19患者入选本研究。其中研究组30例、对照组30例。研究组外周动脉首次置管成功率(63.3%比26.7%)、总穿刺成功率[(79.43±25.79)%比(53.07±30.21)%]均高于对照组(P均<0.05),穿刺次数[(1.43±0.56)次比(2.50±1.28)次]少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外周动脉导管留置的24 h失用率(6.7%比30.0%)、局部血肿发生率(10.0%比36.7%)、阻塞曲折发生率(3.3%比40.0%)均低于对照组(P均<0.05)。结论三级防护下,应用超声引导技术对重症COVID-19患者进行外周动脉置管,可提高首次置管成功率,减少穿刺次数,降低并发症发生率。
2021年01期 v.12 44-4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08K] [下载次数:145 ]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29 ] |[引用频次:1 ] - 焦洋;秦明伟;胡冰水;潘慧;孙国强;陈思;朱卫国;
目的初步评估北京协和医院在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防控期间提供互联网线上诊疗服务的成本效果。方法回顾性收集并分析2020年2月10日至4月15日北京协和医院互联网线上诊疗服务试运行期间,所有接受线上门诊问诊的患者临床资料。选取社会立场角度,采用决策树法比较互联网线上诊疗的成本效果,结果以增量成本效果比表示。采用单因素分析法分析模型的敏感性。结果互联网线上诊疗系统试运行47 d内,线上接诊发热问诊3055人次、2070例患者,平均可减少线下发热门诊就诊约44例/d,约为疫情高峰期发热门诊日均实际接诊量的1/4;接诊非发热相关问诊36 549人次、20 467例患者,平均可减少线下非发热门诊就诊约435例/d,约为疫情高峰期门诊日均总量的1/5。以实际线上诊疗免问诊费计算,增量成本效果比为-64.7元/人次问诊。如按门诊医事服务费水平估算每例问诊的实际成本,则最终增量成本效果比为-5.5元/人次问诊。敏感性分析结果表明,患者往来交通费用、误工费以及互联网线上诊疗解决问题有效率是影响增量成本效果的主要因素。结论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期间,北京协和医院提供的互联网线上诊疗服务不仅有效配合了政府防疫政策执行,同时可节约患者的经济成本,为优化医疗卫生服务提供了解决思路。
2021年01期 v.12 49-5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35K] [下载次数:501 ]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42 ] |[引用频次:10 ] - 段艳平;曹锦亚;魏镜;蒋静;赵晓晖;耿文奇;朱华栋;
目的探讨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期间发热门诊医务人员的基本需求,为全球抗疫医疗队提供借鉴。方法设计半结构式定性访谈提纲,包括:(1)工作层面:发热门诊工作时间、工作强度和安全保障;(2)生活层面:饮食、睡眠和身体舒适度;(3)心理层面:情绪、压力、应对方式和人际资源等开放式问题。采取整群抽样方法对北京协和医院首批发热门诊医务人员的基本需求进行开放式电话访谈。结果共37名医务人员接受访谈,其中男性8人(21.6%),女性29人(78.4%);医生16人(43.2%),护士19人(51.4%),医技2人(5.4%)。工作层面,建议抗疫一线医务人员的连续工作时间为4~6 h,可设定备班岗应对不同工作强度,应准备充足的防护物资以保障其生命安全;生活层面,根据班次时间提供工作餐是保证饮食的关键,提供临时助眠药可保证其充分的休息;心理层面,医务人员的紧张、担忧等负面情绪反应较常见,家人和同伴支持是重要资源,运动有助于缓解身体不适和不良情绪,心理支持有助于减轻医务人员的情绪反应。结论满足发热门诊医务人员的基本需求对疫情防控意义重大,保证医务人员得到充分休息,提供足够的防护物资,合理安排饮食和运动,同时关注其心理状态并主动提供心理支持是取得抗击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胜利的保障。
2021年01期 v.12 54-5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47K] [下载次数:762 ]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38 ] |[引用频次:3 ] - 张宁;朱文玲;刘晓红;陈伟;康军仁;朱鸣雷;田然;
目的探讨衰弱对住院老年冠心病患者短期预后的影响。方法前瞻性收集并分析2017年12月至2018年11月在北京协和医院住院治疗的老年冠心病患者临床资料。根据是否合并衰弱,将患者分为衰弱组和非衰弱组。对两组患者随访,终点事件包括非常规就诊、主要不良心脑血管事件(major adverse cardiac and cerebral events,MACCE)、全因死亡。采用多因素Cox回归分析衰弱与冠心病患者预后的关系。绘制两组无MACCE的Kaplan-Meier生存曲线,并采用Log-Rank检验进行比较。结果共345例符合纳入和排除标准的老年冠心病患者入选本研究,包括稳定性冠心病250例,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95例。衰弱组74例(21.4%),其中轻度衰弱38例、中度衰弱36例,非衰弱组271例(78.6%)。中位随访时间351(300, 394)d,失访3例。与非衰弱组比较,衰弱组非常规就诊发生率(36.1%比21.5%)、全因死亡率(11.1%比4.1%)均升高(P均<0.05),MACCE发生率(9.7%比4.8%)无显著差异(P>0.05)。多因素Cox回归分析结果显示,轻度和中度衰弱是稳定性冠心病患者全因死亡的危险因素(HR=4.169,95%CI:1.055~16.474,P=0.042),对其非常规就诊(HR=1.704,95%CI:0.947~3.066,P=0.075)、MACCE(HR=1.268,95%CI:0.331~4.863,P=0.729)无显著影响。在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患者中,轻度和中度衰弱对其非常规就诊(HR=1.159,95%CI:0.342~3.924,P=0.812)、MACCE(HR=0.822,95%CI:0.092~7.369,P=0.861)及全因死亡(HR=1.445,95%CI:0.210~9.964,P=0.708)均无显著影响。Kaplan-Meier生存曲线显示,衰弱组和非衰弱组患者的无MACCE生存曲线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住院老年冠心病患者合并轻中度衰弱的比率较高,其可能增加稳定性冠心病患者近期死亡风险。
2021年01期 v.12 59-6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822K] [下载次数:607 ]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46 ] |[引用频次:15 ] - 张璐;周伟;彭艳;詹维伟;
目的观察超声引导下经皮激光消融(percutaneous laser ablation, PLA)治疗甲状腺乳头状癌(papillary thyroid carcinoma,PTC)术后颈部转移性淋巴结(metastatic lymph nodes,MLNs)的疗效。方法前瞻性收集并分析2014年1月至2016年9月因PTC术后复发于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接受PLA治疗患者的临床资料。PLA术中均应用二维超声监测手术过程,评估消融后病灶变化及并发症发生情况。PLA术前及术后1 h、2~7 d内分别行超声造影检查,评估MLNs病灶灌注缺损情况。对所有患者随访(截至2019年5月),记录随访中消融后病灶最大径和体积。结果共35例(46个MLNs病灶)符合纳入和排除标准的患者入选本研究。术前超声造影显示,20个MLNs为不均匀灌注(包括1个液化淋巴结),26个为均匀灌注。术后2~7 d复查超声造影显示,灌注缺损区边界较术后1 h更清晰,灌注缺损区体积比术后1 h明显增大[230.40(78.03,361.17)mm~3比130.62(43.06,253.66)mm~3,P<0.05]。所有患者对PLA均耐受良好,无颈部血肿及活动性出血、感染、气管食管损伤等并发症发生。平均随访(56.7±8.9)个月,无原位淋巴结复发病例。与术前比较,末次随访时消融后病灶最大径[0.00(0.00,0.00)mm比7.35(5.70,9.63)mm,P<0.05]、病灶体积[0.00(0.00,0.00)mm~3比95.59(32.82, 169.01)mm~3,P<0.05]均显著缩小。术后1、3个月及末次随访时消融后病灶体积缩小率分别为100(40.381,100)%、100(96.110,100)%和100(100,100)%。结论超声引导下PLA对PTC术后颈部MLNs具有一定的治疗作用。
2021年01期 v.12 67-7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947K] [下载次数:203 ]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58 ] |[引用频次:2 ]
- 陈博;阳惠湘;
克罗恩病(Crohn's disease,CD)是一种慢性炎性肉芽肿性疾病,多发于末端回肠和临近结肠,呈节段性分布。CD肠道病变的机制尚不完全明确,与遗传、免疫和环境等多种因素有关。脂肪组织在CD的发病中发挥重要作用,最新研究发现内脏脂肪组织(visceral adipose tissue,VAT),特别是其肠系膜成分,亦称为爬行脂肪,可通过免疫调节特性影响CD进程。本文主要综述VAT在CD发病、诊断及治疗中的研究进展,以期为临床诊疗提供理论依据。
2021年01期 v.12 73-7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063K] [下载次数:328 ]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37 ] |[引用频次:1 ] - 孙晓晗;崔丽英;
肌肉病按病因可分为先天遗传性和后天获得性,临床表现并不特异,包括肌无力、肌肉萎缩、肌肉肥大、关节挛缩等,部分患者也可能会有心肌、呼吸肌、皮肤、中枢及周围神经系统等骨骼肌外受累表现。一些患者肌无力症状较轻,而关节挛缩或脊柱强直症状较明显,这一特殊表现为疾病诊断提供了线索。临床接诊时,医生需详细询问患者家族史,认真进行神经系统查体以及心肌和呼吸系统的综合评估,从而作出初步诊断;肌电图、肌肉MRI、骨骼肌/皮肤活检和基因检测等辅助检查有助于明确诊断。本文重点介绍伴关节挛缩的遗传性肌肉病,包括胶原纤维病Ⅵ型、Emery-Dreifuss肌营养不良、SEPN1相关肌病以及FHL1相关肌病等,以提高临床对该病的认知。
2021年01期 v.12 80-8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967K] [下载次数:153 ]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48 ] |[引用频次:1 ] - 谭雨亭;侍效春;刘晓清;
肿瘤坏死因子-α(tumor necrosis factor-α,TNF-α)拮抗剂的使用是发生活动性结核的高危因素,尤其对于潜伏结核感染(latent tuberculosis infection,LTBI)患者,结核再活动的风险更高。2015年世界卫生组织发布的LTBI管理指南强烈推荐在应用TNF-α拮抗剂前应进行LTBI筛查,并推荐了5种治疗方案,然而,该指南中关于5种方案在此类人群中的有效性和安全性尚无数据。接受TNF-α拮抗剂治疗人群LTBI的筛查和治疗方案选择应受到重视。本文主要综述应用TNF-α拮抗剂LTBI的筛查和治疗,以期为该类人群LTBI的管理提供依据。
2021年01期 v.12 86-9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862K] [下载次数:300 ]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30 ] |[引用频次:0 ] - 唐天虹;刘思锐;王铭;张睿;杨萌;姜玉新;
光声成像作为一种新兴的生物医学成像技术,以光声效应为成像基础,兼备光学高对比度、超声高穿透度的优点,同时具有光谱信息获取能力,可进行功能成像,具有良好的临床应用前景。乳腺肿瘤是目前光声成像技术临床应用最广泛的领域,本文综述光声成像技术特点及其在乳腺肿瘤的临床应用现状,并对未来应用前景进行展望。
2021年01期 v.12 92-9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031K] [下载次数:821 ]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54 ] |[引用频次:3 ] - 王雅宁;阳天睿;马文斌;
随着对脑肿瘤治疗方案研究的日益深入以及患者对生存质量要求的不断提高,作为术后常见并发症之一,术后认知功能障碍逐渐受到临床关注。目前认为,包括炎症因子、活性氧、高迁移率族蛋白B1等在内的细胞因子表达异常是其发生的分子机制。由于认知功能的抽象性,为了更好地对术后认知功能障碍进行评定,临床设计了一系列量表,但不同患者如何选用适宜的量表尚无定论。关于术后认知功能障碍的治疗,主要包括药物治疗和非药物治疗,但目前尚处于研究的初级阶段,缺乏临床指南。本文对脑肿瘤患者术后认知功能障碍的原因、分子机制、评估方式以及治疗方案进行了总结,以期为临床提供借鉴。
2021年01期 v.12 99-10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946K] [下载次数:317 ]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47 ] |[引用频次:4 ] - 孙琛;裴丽坚;车璐;张越伦;黄宇光;
外科手术患者围手术期死亡一直备受关注,尽管在过去30年间术中死亡率明显下降,但术后30 d内死亡率仍居高不下。其重要原因是医护人员对患者术后生命体征的监测频率和护理强度不足,未能及时发现术后病情恶化。围手术期连续生命体征动态监测有助于医护人员早期发现病情变化并及时干预,对降低围手术期死亡率及各种术后重大并发症的发生率至关重要,而可穿戴式生命体征监测设备有望实现这一愿景。目前连续监测生命体征的无线可穿戴式设备已应用于临床,但仍有很大的研发空间。本文将对围手术期生命体征监测现状及可穿戴式生命体征监测设备在围手术期的应用进行综述。
2021年01期 v.12 105-10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144K] [下载次数:411 ]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42 ] |[引用频次: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