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杨念生;
随着对系统性红斑狼疮(systemic lupus erythematosus,SLE)发病机制研究的深入,SLE治疗进步显著。糖皮质激素等传统药物长期应用可能引起诸多不良反用,而新药的治疗靶点越来越特异,同时毒副作应也相应减少。新批准或正在进行临床试验的药物,如利妥昔单克隆抗体、贝利木单克隆抗体、anifrolumab和巴瑞替尼等,主要靶点为淋巴细胞、细胞因子及其细胞内信号通路。联合用药可同时阻断多个靶点,提高疗效。简言之,SLE药物发展是从化学药物到生物制剂再到小分子化学抑制剂的过程,治疗方式是从非特异性抗炎到特异性免疫抑制以及多靶点治疗的螺旋式上升过程。
2020年03期 v.11 247-25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76K] [下载次数:1021 ] |[网刊下载次数:278 ] |[阅读次数:362 ] |[引用频次:9 ] - 徐东;张奉春;
人乳头瘤病毒(human papilloma virus,HPV)能引起宫颈良性病变(如尖锐湿疣)、癌前病变以及宫颈癌,尤其是血清型16和18,与宫颈癌的发生密切相关。系统性红斑狼疮(systemic lupus erythematosus,SLE)患者HPV感染较普通人群概率更高且多种HPV亚型感染常见,同时异常巴氏涂片、高度宫颈上皮内病变的风险亦显著增加,因此在SLE患者中预防HPV感染非常必要。疫苗是预防感染性疾病最有效的工具之一。已有3种HPV疫苗获批上市,分别为2价(针对HPV 16、18型)、4价(针对HPV 6、11、16、18型)和9价(针对HPV 6、11、16、18、31、33、45、52、58型),用以阻止宫颈癌前病变和宫颈癌,4价和9价疫苗同时也可阻止HPV引起的良性疾病,比如尖锐湿疣。目前多项前瞻性研究显示,HPV疫苗在SLE患者中安全有效,可产生保护性应答。2019年欧洲抗风湿病联盟发表了成人自身炎症性风湿性疾病(autoimmune inflammatory rheumatic diseases,AIIRD)患者疫苗应用的更新建议,推荐AIIRD患者,特别是SLE患者,应按照一般人群的建议接种HPV疫苗。此外,特别值得注意的是,HPV疫苗接种并不能替代常规宫颈不典型增生筛查,亦不能治疗HPV感染,SLE患者即使接种了HPV疫苗,也应定期进行筛查。
2020年03期 v.11 252-25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92K] [下载次数:211 ] |[网刊下载次数:8607 ] |[阅读次数:309 ] |[引用频次:2 ] - 陈蓓迪;赵丽丹;张烜;
系统性红斑狼疮(systemic lupus erythematosus,SLE)是一种以慢性炎症和多器官损害为特征的自身免疫性疾病,主要累及育龄期女性,目前尚无法根治。SLE病因不明,发病风险与遗传及环境因素相关。近年来研究表明,SLE患者存在肠道菌群组成和功能紊乱,继而可引起肠道屏障功能破坏、慢性炎症和自身免疫激活,这可能是SLE发生发展的重要机制。本文对这一领域的相关研究进展予以概述,探讨菌群干预作为SLE防治新策略的潜在应用价值,并对未来SLE相关肠道菌群研究的发展方向进行展望。
2020年03期 v.11 258-26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95K] [下载次数:694 ] |[网刊下载次数:6174 ] |[阅读次数:381 ] |[引用频次:3 ] - 尤含笑;李梦涛;张奉春;曾小峰;胡朝军;
神经精神性狼疮(neuropsychiatric systemic lupus erythematosus,NPSLE)是系统性红斑狼疮(systemic lupus erythematosus,SLE)病变累及神经系统而产生神经和/或精神症状的一组预后差、死亡率高的严重并发症,SLE患者血清或脑脊液中检测到的独特的自身抗体与神经精神疾病相关。在SLE患者中,NPSLE的患病率从17%至75%不等。本文论述国内外最新研究结果,着重探讨抗核糖体P抗体、抗磷脂抗体、抗神经元抗体等相关抗体在中枢神经受累的NPSLE中的研究现状及其临床价值。
2020年03期 v.11 264-26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04K] [下载次数:308 ] |[网刊下载次数:1809 ] |[阅读次数:302 ] |[引用频次:4 ] - 崔阳;张晓;
系统性红斑狼疮(systemic lupus erythematosus, SLE)是一种育龄期,尤其是20~40岁女性高发的疾病。此年龄段患者多有怀孕生子的需求,但SLE患者合并妊娠时不但疾病本身可能反复或加重,不良妊娠风险亦显著增加,因此做好SLE患者妊娠期综合管理极其重要。本文主要阐述SLE与妊娠的相互影响及妊娠期SLE患者的综合管理,以期指导临床更好地认识该问题,从而改善SLE患者的妊娠结局。
2020年03期 v.11 270-27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87K] [下载次数:519 ] |[网刊下载次数:1659 ] |[阅读次数:364 ] |[引用频次:1 ] - 邓江红;李彩凤;
儿童系统性红斑狼疮(childhood-onset systemic lupus erythematosus,cSLE)特指在18岁之前发病的SLE,在我国小儿全身性结缔组织病中居第二位。与成人SLE相比,cSLE在流行病学、临床表现及治疗方面都有其自身特点。近年来,随着人类基因组学和分子生物学的迅猛发展,对该病的认识也在不断加深,本文对cSLE的病因、表现及治疗最新进展进行梳理和总结,以期更好地认识该病,进而指导临床实践。
2020年03期 v.11 276-28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27K] [下载次数:438 ] |[网刊下载次数:5258 ] |[阅读次数:284 ] |[引用频次:9 ]
- 谭莉;周桂丽;戴梦华;孟芝兰;桂阳;孝梦甦;张璟;张青;刘赫;孟华;李建初;吕珂;
目的评估超声引导经皮穿刺活检对胰腺占位性病变的诊断价值及安全性,对比分析细针抽吸活检(fine needle aspiration,FNA)和粗针穿刺活检(core needle biopsy,CNB)的诊断效力。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1月至2017年4月北京协和医院经影像学检查发现胰腺肿物并接受超声引导下经皮胰腺肿物活检患者的临床资料。按照穿刺方法不同分为FNA和CNB两组,每组随访至少6个月,根据手术病理、重复活检或随访的临床进展确定最终诊断,对比两种活检方法的灵敏度、特异度、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和准确度。结果共160例符合纳入和排除标准的患者入选本研究,其中FNA组95例,CNB组65例,超声引导经皮穿刺活检的总体灵敏度、特异度、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准确度分别为93.8%、100%、100%、64.0%、94.4%。CNB的灵敏度、阴性预测值和准确度稍高于FNA(94.7%比93.1%,72.7%比57.1%,95.4%比93.7%),但两种方法的灵敏度、特异度、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准确度差异并无统计学意义。主要并发症2例(1.3%,2/160),包括1例急性胰腺炎和1例穿刺后针道种植。结论超声引导经皮穿刺活检对于胰腺占位性病变是一种有效、安全的诊断方法, FNA和CNB的诊断效力在本研究中差异并不显著。
2020年03期 v.11 289-29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402K] [下载次数:196 ] |[网刊下载次数:235 ] |[阅读次数:310 ] |[引用频次:4 ] - 谢怀娅;李超;文煜冰;叶葳;蔡建芳;李航;李雪梅;李学旺;
目的比较不同初始治疗方案对2型糖尿病患者中特发性膜性肾病(idiopathic membranous nephropathy,IMN)的疗效及预后。方法回顾性收集并分析2004年1月至2015年4月在北京协和医院确诊的2型糖尿病合并IMN患者临床资料。根据初始治疗方案将患者分为环磷酰胺(cyclophosphamide,CTX)组、钙调磷酸酶抑制剂(calcineurin inhibitors,CNIs)组和其他治疗组。采用Kaplan-Meier生存分析和Cox多因素回归分析,观察不同治疗方案对患者总体缓解(total remission,TR)率、完全缓解(complete remission,CR)率、估算肾小球滤过率(estimated glomerular filtration rate,eGFR)下降≥30%或进入终末期肾病(end-stage renal disease,ESRD)、空腹血糖>8 mmol/L的影响。结果共纳入89例符合入选和排除标准的2型糖尿病合并IMN患者。多因素回归分析显示,CNIs组和CTX组在CR(HR=0.793,95%CI:0.315~1.999,P=0.623)、TR (HR=0.647,95%CI:0.334~1.252,P=0.196)及空腹血糖>8 mmol/L(HR=1.709,95%CI:0.669~4.369,P=0.263)方面均无统计学差异。但CNIs组出现eGFR下降≥30%或进入ESRD的风险显著高于CTX组(HR=13.505,95%CI:1.512~120.665,P=0.020)。结论在2型糖尿病合并IMN患者中,CNIs与CTX作为初始治疗蛋白尿缓解率相当,但CNIs治疗后肾功能下降的风险显著增加。对此类患者需谨慎选择初始治疗方案。
2020年03期 v.11 296-30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40K] [下载次数:280 ] |[网刊下载次数:207 ] |[阅读次数:379 ] |[引用频次:2 ]
- 白皙;朱惠娟;潘慧;
北京协和医院垂体多学科协作组(multidisciplinary team, MDT)是国内最早的垂体MDT诊治中心,自1979年成立以来,已走过了40载春秋。经过代代协和人的传承和改善,其已形成具有完备流程和鲜明特色的成熟运行模式,可为难治性及复杂性垂体瘤患者提供系统诊治方案,在垂体疾病相关的临床、教学、科研方面承担重要任务。本文从北京协和医院垂体MDT的发展历史、诊疗模式和流程、典型案例、思考与启示等方面进行总结,以期为国内垂体MDT工作的开展和推广提供经验借鉴。
2020年03期 v.11 334-33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84K] [下载次数:201 ] |[网刊下载次数:1742 ] |[阅读次数:338 ] |[引用频次:3 ] - 王任直;冯铭;范阳华;
我国人口基数大、患者众多且复杂,但医疗资源分布不均衡,各级医疗机构对垂体疾病的诊治水平亦参差不齐,容易产生诊疗不规范现象甚至误诊、误治。随着医院信息化和互联网技术的发展,可对临床医疗过程中产生的海量数据进行清洗和整合,这为构建和完善垂体疾病数据库提供了可能。我们应充分利用人工智能技术、真实世界研究方法对数据进行深度挖掘、归纳和分析,并结合临床中遇到的问题开展相关临床研究,构建更高效、一致性更佳的临床诊疗辅助解决方案,指导临床医生制定更合理的诊疗决策,以期实现垂体疾病的个体化诊疗。
2020年03期 v.11 339-34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2K] [下载次数:174 ]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286 ] |[引用频次:0 ] - 陈适;白皙;潘慧;朱惠娟;
建立正确的临床思维是提升临床能力的核心和根本,是医学教育的重点及难点。与常见病不同,垂体疾病作为一种罕见病,其临床思维具有其独特性。本文以一例下丘脑垂体多发占位为例,从资料搜集、逻辑推理、循证教学、多科讨论、基础医学研究等方面总结罕见病诊断思维特点,以期提高临床医师的工作效率,并为垂体疾病的临床思维训练提供相关经验。
2020年03期 v.11 343-34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94K] [下载次数:152 ] |[网刊下载次数:3535 ] |[阅读次数:313 ] |[引用频次: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