协和医学杂志

Medical Journal of Peking Union Medical College Hospital

卵巢衰老专栏

  • 月经状况对社区妇女肌肉骨骼疼痛的影响

    高洪莲;林守清;陈瑛;魏扬;乌正赉;王亚平;陈蓉

    目的 探讨月经状况对社区女性肌肉骨骼疼痛的影响。方法 采用统一的调查问卷,对北京市某社区697名35~64岁常住妇女进行面对面调查。问卷内容包括主要的社会人口学特征、月经状况、近2周内的肌肉骨骼疼痛发生情况,包括颈部、腰背部、膝部和其他部位,各部位疼痛发生频率用无、偶尔和经常表示。本研究将经常性的肌肉骨骼疼痛视为严重症状,分析其影响因素。结果 腰背部疼痛是社区35~64岁妇女最常见的肌肉骨骼症状(33.4%),其次为膝部疼痛(31.0%)、颈部疼痛(29.7%)、其他部位肌肉骨骼疼痛(25.6%)。绝经后妇女肌肉骨骼疼痛发生率显著高于绝经前妇女 (P<0.01),绝经后期早期为肌肉骨骼疼痛发生的高峰阶段,到绝经后期晚期明显下降。颈部疼痛、腰背部疼痛发生率在绝经过渡期开始增加,与增龄不相关;膝部疼痛发生率随体重指数(body mass index,BMI)增加、年龄增长而增加(OR=1.085,1.050)。超重和肥胖是妇女膝部疼痛发生的危险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肥胖妇女(BMI≥28 kg/m2)与正常体重妇女(BMI<24 kg/m2)相比,膝部疼痛发生的危险度显著增加(OR=2.256)。结论 绝经是女性肌肉骨骼疼痛发生的重要影响因素,增龄和超重与肌肉骨骼疼痛的相关性也不能被忽视。

    2016年04期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10K]
    [下载次数:0 ] |[网刊下载次数:6943 ] |[阅读次数:449 ] |[引用频次:0 ]

论著

  • 子宫下段受累可能为Ⅰ期内膜癌辅助放疗的不良预后因素

    侯晓荣;胡克;沈捷;连欣;孙帅;晏俊芳;刘志凯;张福泉

    目的 探讨子宫下段受累对Ⅰ期子宫内膜癌术后放疗患者的预后作用。方法 回顾性分析1999年1月至2012年12月在北京协和医院进行术后放疗的Ⅰ期子宫内膜癌患者265例,中位年龄53岁,病理类型主要为子宫内膜样腺癌(226例,85.3%)。根据病理结果是否有子宫下段受累分为两组:子宫下段受累组和子宫下段未受累组,比较两组患者的预后因素和临床治疗结果,并对其中的高危和高中危患者进行亚组分析。主要研究终点包括总生存率、无进展生存率、局部区域复发率、远处转移率和治疗失败率。使用Kaplan-Meier法统计生存率,不同组间生存率的比较使用Log-rank检验,使用Cox比例风险回归模型进行预后因素分析。结果 所有Ⅰ期内膜癌患者的5年总生存率和无进展生存率分别为92.8%和89.7%,5年局部区域复发率、远处转移率和治疗失败率分别为4.5%、6.4%和7.8%。单因素分析显示,子宫下段受累是影响总生存率和无进展生存率的相关因素(P= 0.015,0.035)。Cox比例风险回归模型显示,子宫下段受累组患者的总生存率和无进展生存率更低(P=0.041, RR=0.346, 95% CI: 0.125~0.959; P=0.041, RR=0.411, 95% CI: 0.175~ 0.963)。亚组单因素分析显示,在高危和高中危患者中,子宫下段受累是影响治疗失败率的相关因素(P=0.034)。结论 子宫下段受累可能是影响Ⅰ期内膜癌辅助放疗患者总生存率和无进展生存率的不良预后因素;在高危和高中危患者中,子宫下段受累主要与治疗失败的发生相关。

    2016年04期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76K]
    [下载次数:0 ] |[网刊下载次数:359 ] |[阅读次数:514 ] |[引用频次:0 ]
  • 腹腔镜和/或宫腔镜在疑诊妊娠滋养细胞肿瘤患者鉴别诊断和治疗中的应用

    顾宇;冯凤芝;向阳;万希润;任彤;杨隽钧;

    目的探讨腹腔镜和/或宫腔镜手术对于疑诊妊娠滋养细胞肿瘤(gestational trophoblastic neoplasia,GTN)的鉴别诊断和治疗价值及对其结局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北京协和医院妇产科2005年1月至2013年12月收治的160例疑诊GTN而行腹腔镜和/或宫腔镜手术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患者的诊断和结局。结果 160例患者中有26例诊断为GTN,包括15例绒毛膜癌、6例侵蚀性葡萄胎和5例胎盘部位滋养细胞肿瘤;134例诊断为非GTN疾病,包括妊娠物残留106例(51例不全流产、52例宫角妊娠残留、2例胎盘残留、1例葡萄胎残留),剖宫产瘢痕部位妊娠23例,宫角妊娠3例,子宫肌壁间妊娠2例。除末次妊娠性质(P<0.001)外,GTN患者与非GTN患者之间的大部分临床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除1例患者治疗中失访外,其他所有GTN和非GTN患者最终均通过手术或联合化疗获完全缓解或治愈。结论根据患者临床资料难以鉴别GTN时,通过腹腔镜和/或宫腔镜手术有助于明确诊断,手术对GTN患者结局无明显影响,同时可以对非GTN疾病进行有效治疗。

    2016年04期 v.7 253-25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4K]
    [下载次数:259 ]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218 ] |[引用频次:11 ]
  • 2012—2016年医院感染现患率调查

    孙芳艳;张国杰;郭勤;张占杰;王爱;徐英春;秦明伟

    目的 了解医院感染的实际情况及变化趋势,以有效预防与控制医院感染。方法 采用横断面调查方法,调查北京协和医院2012 年12 月12 日、2013 年12月4日、2014年5月21日、2015年5月20日、2016年5月11日所有住院患者,对5年医院感染相关资料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5年医院感染现患率分别为6.67%、6.33%、5.66%、5.16%、4.65%,呈逐年下降趋势。重症监护病房医院感染现患率最高。感染部位以下呼吸道感染居首位,占40.88%;其次分别为泌尿系统感染(10.81%)和手术部位感染(9.97%)。医院感染病原体以革兰阴性菌为主,占63.16%;多重耐药菌株占检出病原菌的32.85%。结论 医院感染现患率逐年下降,体现医院感染管理与控制效果显著,各科室和感染部位情况提示重症监护病房、下呼吸道感染仍是医院感染控制的重点。医院感染近年来面临多重耐药菌的威胁,在有力规范抗菌药物合理应用的同时,应加强多重耐药菌定植和感染患者的接触隔离。

    2016年04期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91K]
    [下载次数:0 ] |[网刊下载次数:6657 ] |[阅读次数:376 ] |[引用频次:0 ]
  • 一例含葡萄糖-6-磷酸酶新突变的复合杂合突变致华人糖原累积症Ia型的遗传特点

    黎婧怡;许莉军;姜艳;邱正庆;姚凤霞;李文慧;肖新华;邢小平

    目的 探讨1例糖原累积症Ia型(glycogen storage disease type Ia,GSD Ia)患者的临床特点及遗传机制。方法 详细收集患者临床资料,包括病史、体格检查、实验室检查结果。提取患者及其父母的外周血DNA,进行葡萄糖-6-磷酸酶催化亚基(glucose-6-phosphatase catalytic subunit,G6PC)基因5个外显子测序,对新突变进行蛋白功能预测。结果 患者为27岁男性,有低血糖、高乳酸血症、高尿酸血症和高脂血症的典型临床表现,肝穿刺活检支持GSD Ia。患者G6PC基因第2个外显子检测到c.248G>A(p.R83H)错义突变,第5个外显子检测到c.674T>C(p.L225P)错义突变,患者父亲和母亲分别是携带c.674T>C(p.L225P)及c.248G>A(p.R83H)突变的杂合子。采用Polyphen 2和SIFT软件对新发现的c.674T>C(p.L225P)突变蛋白功能进行预测,提示为致病突变,可能损害葡萄糖-6-磷酸酶蛋白功能。结论 G6PC基因的复合杂合突变是本例GSD Ia患者的致病基础,发现G6PC基因新的致病突变,拓宽了华人GSD Ia的致病基因谱。

    2016年04期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84K]
    [下载次数:0 ] |[网刊下载次数:6586 ] |[阅读次数:578 ] |[引用频次:0 ]
  • 幼少女原发性阴道恶性肿瘤25例临床特点

    李卫华;曹冬焱;沈铿;郎景和;杨佳欣

    目的 探讨幼少女原发性阴道恶性肿瘤的临床特点、治疗和结局。方法 回顾性分析北京协和医院1980年1月至2015年3月收治的25例经病理确诊的幼少女原发性阴道恶性肿瘤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总结其临床特点、治疗方法、疗效及结局。结果 患儿年龄为8个月~12岁,中位年龄11个月。25例患儿中阴道内胚窦瘤16例(64%)、胚胎型横纹肌肉瘤7例(28%)、透明细胞癌2例(8%)。最常见的临床表现为阴道出血或血性分泌物(76%),其次为阴道口肿物(24%)。所有患儿均行保守手术,仅1例患儿术后行放射治疗。小儿阴道恶性肿瘤对化疗多敏感,术后根据组织类型及高危因素,分别给予PEB(顺铂、依托泊苷、博莱霉素)、PVB(顺铂、长春新碱、博莱霉素)、IVA(异环磷酰胺、长春新碱、更生霉素)或VAC(长春新碱、更生霉素、环磷酰胺)等方案化疗。中位随访时间44个月(6个月~18年),22例存活,生存率88%;3例患儿(1例胚胎型横纹肌肉瘤,2例透明细胞癌)死于疾病进展,病死率为12%,复发和死亡大多发生在治疗后2年内。结论 幼少女原发性阴道恶性肿瘤极为罕见,内胚窦瘤是阴道最常见的恶性肿瘤,其次为胚胎型横纹肌肉瘤和透明细胞癌。阴道内胚窦瘤和胚胎型横纹肌肉瘤多对化疗敏感,治疗以联合化疗为主,预后较好。阴道透明细胞癌对化疗不敏感,治疗以手术切除和放疗为主,预后较差。早期发现、早期治疗是提高生存率的关键。

    2016年04期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76K]
    [下载次数:0 ] |[网刊下载次数:14767 ] |[阅读次数:416 ] |[引用频次:0 ]
  • 初诊无远处转移的穿刺病理Gleason评分10分前列腺癌的临床特点

    麦智鹏;严维刚;纪志刚;李汉忠;张福泉;胡克;肖雨

    目的 分析初诊无远处转移的穿刺病理Gleason评分为10分前列腺癌的临床特点并探讨外放疗联合内分泌治疗的疗效。方法 2003年1月至2014年3月北京协和医院收治初诊无远处转移的Gleason评分10分前列腺癌患者9例。所有患者均接受全盆腔外放疗联合长期内分泌治疗。全盆腔外放疗的照射剂量为50.0 Gy,前列腺、双侧精囊腺及区域阳性淋巴结加量至76.2~78.0 Gy。内分泌治疗采用最大限度雄激素阻断:口服抗雄激素药物加每月注射一次黄体生成素释放激素类似物。分析患者临床特点及联合治疗效果,并运用Kaplan-Meier法绘制生存曲线。 结果 患者中位随访时间为4.8年(26~75个月)。治疗前中位血清前列腺特异性抗原(prostate specific antigen,PSA)为11.2 μg/L,其中6例低于20 μg/L,3例高于70 μg/L。中位穿刺活检针数阳性率为90.9%。TNM分期:3例T2c,4例T3a,2例T3b;6例N0,3例N1;9例M0。随访期间,6例患者出现生化复发,其中5例进一步发展为转移性前列腺癌;4例患者死亡,其中3例死于前列腺癌。5年无生化复发率、无远处转移率、肿瘤特异性生存率及总体生存率分别为28.6%、 57.1%、66.7% 和57.1%。5例出现1~2级早期放疗胃肠道不良反应,6例出现1~2级早期泌尿系统不良反应,无晚期胃肠道及泌尿系统不良反应。无骨折、心血管意外等严重内分泌治疗并发症。 结论 初诊无远处转移的穿刺病理Gleason评分10分前列腺癌常伴穿刺阳性范围大、肿瘤分期偏晚等高危因素,患者通常预后不良,放疗联合内分泌治疗等及时和积极的综合治疗方案往往是必需的。

    2016年04期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43K]
    [下载次数:0 ] |[网刊下载次数:461 ] |[阅读次数:445 ] |[引用频次:0 ]
  • 晚期肾细胞癌靶向药物治疗后孤立转移灶手术切除的疗效

    邓建华;李汉忠;纪志刚;李永强;张玉石;文进;张学斌;徐维锋

    目的 探讨靶向药物治疗的转移性肾细胞癌患者远处孤立转移病灶行手术切除的疗效。方法 回顾性收集2007年12月至2013年12月在北京协和医院接受靶向药物治疗的126例转移性肾细胞癌患者资料,其中16例对远处孤立转移灶予以手术切除。患者均有明确的肾细胞癌病理诊断,口服靶向药物索拉非尼、舒尼替尼或依维莫司,直至孤立转移灶稳定且评估为可切除。对手术治疗的安全性和远期效果进行评价。结果 接受远处孤立转移灶切除术的16例患者中,男11例,女5例,中位年龄51岁(37~72岁);其中肾透明细胞癌14例,肾乳头状细胞癌2例;肺转移5例,骨转移2例,肾上腺转移5例,脑转移2例,肝转移1例,腹壁转移1例。患者围术期均恢复良好,无严重并发症发生。术后肿瘤相关症状明显缓解,一般情况有所好转。16例患者1、3、5年生存率分别为75.0%、43.8%和31.3%。无手术相关的死亡。结论 经靶向药物治疗的晚期肾细胞癌患者有远处孤立转移灶时可从手术治疗中获益,取得较长时间生存。。

    2016年04期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61K]
    [下载次数:0 ] |[网刊下载次数:372 ] |[阅读次数:448 ] |[引用频次:0 ]
  • 卵巢非侵袭性低级别浆液性癌保留生育功能手术五例及文献复习

    李雷;冯凤芝;范融;娄文佳;李源;仝佳丽;常晓燕;潘凌亚;

    目的分析卵巢非侵袭性低级别浆液性癌(low-grade serous carcinoma,LGSC)患者保留生育功能手术的特点。方法回顾性收集2015年1月至2015年6月北京协和医院病理诊断为卵巢非侵袭性LGSC且进行保留生育功能手术的患者,对其临床病理特点、手术过程和随访情况进行总结。结果共有5例非侵袭性LGSC且保留生育功能患者,中位年龄29岁(24~34岁);1例行开腹手术,4例行腹腔镜手术;4例手术行卵巢囊肿剔除,1例患者因为卵巢急性扭转坏死行受累附件切除。1例国际妇产科联盟(International Federation of Gynecology and Obstetrics,FIGO)分期为IB期,4例为IA期。所有患者术后均未接受进一步治疗。中位随访7个月(6~12个月),所有患者均未复发,1例患者自然受孕且母胎情况良好。结论对于非侵袭性LGSC患者,能否保留生育功能、保留生育功能手术术后的生育情况、复发率及随诊方案,仍是目前临床处理的棘手问题。本研究为年轻的非侵袭性LGSC患者提供了保留卵巢的选择,但患者的长期预后(包括生育和生存)尚有待进一步随访。

    2016年04期 v.7 285-28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66K]
    [下载次数:131 ]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213 ] |[引用频次:0 ]

妇产科文献俱乐部

  • 生殖医学研究进展

    邓姗;邓成艳;

    <正>自1978年第1例试管婴儿诞生至今,辅助生殖技术(assisted reproductive techniques,ART)已成为不孕症治疗的主要基石。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体外受精-胚胎移植(in vitro fertilization-embryo transfer,IVFET)的成功率稳步提高;同时生殖遗传学的进展使植入前遗传学筛查(preimplantation genetic screening,PGS)成为切实可行的手段;生殖生物学新方法的不

    2016年04期 v.7 290-29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6K]
    [下载次数:656 ]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151 ] |[引用频次:10 ]

综述

  • 椎管内吗啡所致中枢性瘙痒的发病机制及治疗

    王维嘉;申乐;黄宇光

    中枢性瘙痒是椎管内吗啡镇痛最常见的并发症,其病理生理机制尚不完全明确,中枢性μ阿片受体以及中枢神经系统痒觉中心激活可能为主要机制。μ阿片受体拮抗剂、混合阿片受体激动-拮抗剂、5-羟色胺受体拮抗剂以及多巴胺D2受体拮抗剂可不同程度缓解吗啡引起的瘙痒。本文就近年来椎管内吗啡诱发瘙痒的机制及治疗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2016年04期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99K]
    [下载次数:0 ] |[网刊下载次数:8679 ] |[阅读次数:386 ] |[引用频次:0 ]
  • 儿童单纯口服咪达唑仑的药代动力学

    侯雪莹;万阔

    咪达唑仑是一种安全快速的镇静药物,因其口服方式便捷有效而广泛应用于小儿临床。服药儿童年龄、药物剂型、剂量等均会影响咪达唑仑在体内的药代动力进而影响镇静效果,本文就小儿单纯口服咪达唑仑药代动力学研究进展做一综述,为临床用药提供参考。

    2016年04期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86K]
    [下载次数:0 ] |[网刊下载次数:1860 ] |[阅读次数:380 ] |[引用频次:0 ]
  • 血栓弹力图的临床应用

    张雪;虞雪融;黄宇光;

    <正>血栓弹力图(thrombelastography,TEG)是一种用于检测全血样本凝血功能的方法,自1948年起应用于临床。由于TEG具备快速、全面反映凝血过程等优势,越来越被临床医生所认可,目前已广泛应用于肝脏移植、心脏手术以及急诊严重创伤患者的凝血功能检测,并在指导临床决策中起到重要作用。本文就TEG的工作原理、优势与缺陷以及临床应用进行综述,并对其发展前景进行展望。

    2016年04期 v.7 303-30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0K]
    [下载次数:969 ]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188 ] |[引用频次:33 ]

协和内科大查房

  • 反复声音嘶哑、活动后呼吸困难2年余

    周爽;邵池;

    <正>病历摘要患者男性,42岁,因"反复声音嘶哑、活动后呼吸困难2年余"于2013年5月10日收住北京协和医院。2010年9月,患者因"额窦炎"于外院行额窦清理术,术前检查发现梅毒特异性抗体(+),梅毒快速血浆反应素环状卡片试验(rapid plasma reagin circle card test,RPR)(-),皮肤科会诊后未诊断梅毒。同时患者胸部CT发现双肺多发结节,无发热、咳嗽,考虑"肺结核",予异烟肼、利福平、乙胺丁醇、吡

    2016年04期 v.7 306-31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8K]
    [下载次数:97 ]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124 ] |[引用频次:0 ]
  • 声音嘶哑,活动后呼吸困难2年余

    周爽;邵池

    病历摘要 患者男性,42岁,因“反复声音嘶哑、活动后呼吸困难2年余”于2013年5月10日收住北京协和医院。

    2016年04期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84K]
    [下载次数:0 ] |[网刊下载次数:6314 ] |[阅读次数:410 ] |[引用频次:0 ]

临床病例讨论

病例报告

  • 孤立性小肠系膜纤维瘤病一例

    朱长真;于健春;康维明;马志强;叶欣;李康;刘东;

    <正>腹腔内肠系膜纤维瘤病是一种罕见的原发性肠系膜肿瘤,多见于小肠系膜,也可发生于结肠系膜、胃结肠韧带、大网膜及后腹膜深处。该病以纤维母细胞增生为特征,呈侵袭性生长,可局部复发,但不发生远处转移。其生长缓慢,一般无明显临床症状,常因查体或肿瘤生长较大侵袭周围组织引起梗阻或继发感染时发现,临床特征不典型,很容易误诊。本文报道

    2016年04期 v.7 316-31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98K]
    [下载次数:175 ]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134 ] |[引用频次:2 ]

教学与科研

  • 浅谈医学院超声教学改革展望

    张一休;武玺宁;赵峻;夏宇;戴晴;李建初;潘慧;姜玉新

    2016年04期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14K]
    [下载次数:0 ] |[网刊下载次数:1463 ] |[阅读次数:475 ] |[引用频次:0 ]
  • 医学院超声教学改革

    张一休;武玺宁;赵峻;夏宇;戴晴;李建初;潘慧;姜玉新;

    <正>医学院本科教育,是医学生临床实践和从医执业的根本保障。近年来,临床医生对超声知识和技能的需求增加,但在医学院课程中超声医学所占比重相对较小,超声知识和技能教学远落后于超声技术的发展,不能满足人才培养的需要[1]。美国卡耐尔基金会《医学院及住院医师医学教育亟需改革》报告中指出[2]:需要在医学教育早期阶段加强临床应用相关知识,如超声知识的培训。因此,有必要进行医学院超

    2016年04期 v.7 319-32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5K]
    [下载次数:212 ]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174 ] |[引用频次:13 ]
  • 下载本期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