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龚亚红;
<正>2011年9月17日在北京协和医院90华诞之际,麻醉科为院庆献礼,召开了2011年麻醉学术论坛及新技术培训班。本次论坛以"简短精悍、至臻至善"为原则,低调而隆重。以科室内部交流为宗旨,邀请了曾经在协和麻醉科学习过的20多位进修医师及本院院友Brigham and Women's Hospital麻醉科姚冬冬医师和耶鲁大学马超教授,
2011年04期 v.2 294+40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5K] [下载次数:16 ]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275 ] |[引用频次:0 ] <正>由北京协和医院风湿免疫科牵头的"第一届CSTAR论坛"于8月19日至20日在北京举行。CSTAR是一个全国性研究合作组织,在协和风湿免疫科牵头的国家十一五科技支撑计划"SLE的临床诊断和综合治疗研究"课题组的基础上成立。目前已有106家三级医院风湿病专业研究者共同参与,在2年时间内纳入了2000余例系统性红斑
2011年04期 v.2 29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7K] [下载次数:20 ]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220 ] |[引用频次:0 ] -
<正>第43届国际南丁格尔奖章颁奖大会于2011年8月26日上午在北京人民大会堂举行。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中国红十字会名誉会长胡锦涛出席大会,为8名中国获奖者颁发奖章,代表党中央、国务院,向获奖者表示热烈的祝贺,向全国护理工作者、红十字工作者和志愿者表示亲切的问候。今年共有19个国家
2011年04期 v.2 30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5K] [下载次数:76 ]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253 ] |[引用频次:0 ] - 郭涛;杨爱明;
<正>2011年7月9日,北京协和医院院消化内科与韩国建国大学(Konkuk University)合作,通过教育网络的音频、视频及图像传输技术,将杨爱明教授的超声内镜引导下胰腺假性囊肿穿刺内引流术的手术操作过程向韩国、日本等多个国家和台湾地区进行了现场实时转播,取得了圆满成功。此前,北京协和医院消化内科通过亚太教育
2011年04期 v.2 31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6K] [下载次数:54 ]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281 ] |[引用频次:0 ] - 王贺;
<正>为增进微生物检验与临床交流,应对院内感染和微生物耐药现象,北京协和医院医院感染管理办公室、检验科、感染科、药剂科等多科联合《协和医学杂志》、《医学参考报》检验医学频道微生物与临床专业委员会、北京微生物学会医学微生物学委员会于2011年5月27至29日在北京共同主办了"第三届北京协和微生物与临床论坛暨京、港、台、澳四地临床微生物与感染病学术沙龙"。
2011年04期 v.2 32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4K] [下载次数:22 ]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254 ] |[引用频次:0 ] - 尹绍尤;陈明雁;
<正>为庆祝北京协和医院90华诞,2011年9月16日北京协和医院"第六届病历展"在本院隆重开展,卫生部党组张茅书记、陈啸宏副部长、刘谦副部长、香港医院管理局胡定旭主席为病历展揭幕。病历一直被誉为"协和三宝"之一。自1921年建院至今90年来,病案室保存的病历已近300万册,为全国之冠。病历作为反映医疗质量的重
2011年04期 v.2 33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4K] [下载次数:61 ]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298 ] |[引用频次:0 ] - 段文利;
<正>2005年,北京协和医院感染内科、眼科专家首先发现在艾滋病患者眼部前房水中存有HIV病毒载量,引起高度关注而入选当年"十大医学事件"。因难以分清"房水"和泪液,部分媒体在当年报道中曾出现"泪液中发现艾滋病毒"的提法。这一误报引起了艾滋病专家新的思考,成功的鸡尾酒治疗后,艾滋病患者外周
2011年04期 v.2 38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8K] [下载次数:96 ]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281 ] |[引用频次:0 ]
- 陈广俊;叶铁虎;黄宇光;罗爱伦;李单青;
目的应用经食管超声心动图(transesophageal echocardiography,TEE)评价左侧卧位开胸手术患者采用小潮气量呼气末正压(positive end-expiratory pressure,PEEP)单肺通气时的血流动力学变化。方法选择本院美国麻醉医师协会(American Society of Anesthesiologists,ASA)分级I-II级择期行左侧卧位开胸肺叶切除手术患者10例。在全麻诱导后采用小潮气量呼气末正压通气,潮气量4~6ml/kg,PEEP4~6cmH2O,呼吸频率12~16次/min。维持呼气末二氧化碳(end-tidal carbon dioxide,EtCO2)35~40mmHg,SpO2>96%,并持续至研究观察结束。全麻诱导后30min(约中心静脉穿刺后15min)时测量患者平卧位双肺通气时的心率(heart rate,HR)、血压(blood pressure,BP)、中心静脉压(central venous pressure,CVP),同时应用TEE经胃左心室中段短轴测量左室射血分数(left ventricular ejection fraction,EF)、每搏量(stroke volume,SV)、心输出量(cardiac output,CO)、心脏指数(cardiac index,CI)、每搏指数(stroke index,SI)、左室收缩末期容积(left ventricular end-systolic volume,LVESV)、左室舒张末期容积(left ventricular end-diastolic volume,LVEDV)、左室内径缩短分数(left ventricular dimension fractional shortening,LVDFS)和体循环阻力(systemic vascular resistance,SVR)。平卧位测试完毕后将患者移至左侧卧位,胸腔打开前单肺通气,于胸腔打开后约15min同样测定上述参数,数据测量结束后撤出食管探头,结束实验。结果在小潮气量PEEP通气模式下,左侧卧位单肺通气时的SV和SI较平卧位双肺通气时显著增高,分别为(69.23±20.01)mlvs.(56.97±22.02)ml和(40.67±8.35)ml/m2vs.(32.45±8.79)ml/m2(P<0.05),但HR、SBP、DBP和CVP两种体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且LVEF、CO、CI、LVESV、LVEDV、LVDFS和SVR比较差异也无统计学意义。结论在小潮气量呼气末正压通气模式下,与平卧位双肺通气比较,左侧卧位单肺通气不影响患者的心功能和血流动力学。
2011年04期 v.2 313-31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9K] [下载次数:89 ]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337 ] |[引用频次:3 ] - 谭刚;郭向阳;罗爱伦;黄宇光;徐建青;
目的探讨老年非心脏手术患者术后谵妄的发病情况,分析谵妄发病围手术期危险因素。方法采用整群抽样调查方法,计算预计样本量为712例。选择2006年8月至12月北京协和医院65岁以上全麻或区域麻醉下行择期非心脏手术普通病房住院患者,术前1d及术后1、2、3d密切随访患者,谵妄诊断标准参照美国精神病学会制订的意识错乱评估方法(confusion assessment method,CAM)。按设计调查表详细记录术前病史、合并症,术中麻醉方式、麻醉用药,术中、术后并发症,术后镇痛等各项内容,建立数据库。所有数据用SAS8.2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共718例患者纳入研究,其中80例术后发生谵妄,发病率为11.1%;80例谵妄患者中68例(85%)为一过性谵妄(<24h),另12例(15%)持续性谵妄患者中8例为术后转重症监护病房(intensive care unit,ICU)需呼吸支持治疗的患者。多因素Logistic逐步回归分析结果表明高龄(OR:1.480,95%CI:1.070~2.046)、脑血管意外病史(OR:2.862,95%CI:1.432~5.720)、东莨菪碱(OR:2.537,95%CI:1.523~4.227)、哌替啶(OR:3.196,95%CI:1.574~6.488)、术中低血压(OR:1.780,95%CI:1.070~2.960)、手术时间超过3h(OR:2.610,95%CI:1.538~4.431)、术后转入ICU(OR:2.187,95%CI:1.077~4.442)等为术后谵妄的危险因素。结论高龄、既往脑血管意外病史患者是术后谵妄的易感人群,围手术期尽量避免低血压的发生、减少东莨菪碱及哌替啶的使用,缩短手术时间可能会降低谵妄的发生率。
2011年04期 v.2 319-32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2K] [下载次数:623 ]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678 ] |[引用频次:78 ] - 阮侠;徐仲煌;
目的评估腰丛+坐骨神经联合椎旁神经阻滞在人工髋关节置换术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34例行人工髋关节置换手术的患者,根据不同麻醉方式分为全身麻醉组(GA组)、硬膜外组(EA组)和外周神经阻滞组(NB组),NB组进一步分为腰丛+坐骨神经阻滞组(LS组)和腰丛+坐骨神经+椎旁神经阻滞组(PVB),比较各组患者的围手术期情况。结果 NB组患者平均年龄和术前合并疾病发生率明显高于其他两组(P<0.05),NB组患者术中收缩压、舒张压和心率最大变化率分别为13.9%±6.1%、15.8%±8.2%和14.0%±4.7%,明显低于GA组的21.6%±7.0%、23.3%±7.2%和23.3%±7.8%(P<0.05)。NB组患者术中芬太尼使用量为(103.8±42.7)μg,显著低于GA组的(295.0±55.4)μg(P<0.05)。与LS组比较,PVB组患者收缩压和舒张压的最大变化率显著减低,分别为9.0%±3.4%vs.18.8%±3.3%和9.0%±4.1%vs.22.5%±4.2%(P<0.05);芬太尼用量减少,PVB组为(87.5±47.9)μg,LS组为(120.0±35.6)μg,但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外周神经阻滞复合小剂量静脉麻醉可以安全有效地用于人工髋关节置换术,腰丛+坐骨神经复合椎旁神经阻滞可进一步增加外周神经阻滞的阻滞效果。
2011年04期 v.2 326-33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7K] [下载次数:252 ]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334 ] |[引用频次:21 ] - 易杰;黄宇光;罗爱伦;
目的针对我国气道管理的现状进行问卷调查,为改进和完善我国气道管理提供参考。方法采用邮寄调查问卷的方法,对全国27个省市自治区78家医院进行调查。调查问卷包括被调查者基本情况,对各种气道工具的熟知和使用程度,对临床几种气道情景的处理以及科室气道管理等4个部分。以教学和非教学医院为分组变量,采用校正χ2检验进行分析比较。结果调查问卷有效回收率为60.7%。所有麻醉医师最熟悉且能熟练使用的是Macintosh喉镜片、标准镜柄、口咽通气道和塑形管芯。教学医院麻醉医师对视频喉镜Glidescope、可视管芯、插管型喉罩及纤维支气管镜的了解和熟练使用与非教学医院比较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1)。对其他气道工具,包括紧急气道工具的了解和使用教学与非教学医院差异较大。对有明确插管困难的患者,近半数麻醉医师(46.9%)选择纤维支气管镜下清醒插管;79.2%的麻醉医师遇到意外插管困难时能在维持通气时尝试其他方法;遇到不能通气不能插管时,首选喉罩改善通气和环甲膜穿刺建立气道的麻醉医师分别为47.6%和52.4%;怀疑有插管困难,绝大多数麻醉医师(92.6%)会先尝试麻醉后直接喉镜插管。教学医院在建立简便气道处理流程、专业团队建设和培训上比非教学医院好(P<0.01)。结论被调查的麻醉医师对气道管理工具的认识和使用差异较大,但对气道处理流程的遵循较好。麻醉科室在气道管理方面仍有需改善之处。
2011年04期 v.2 331-33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88K] [下载次数:448 ]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443 ] |[引用频次:12 ] - 隋静湖;王烨;刘孝文;王磊;杨冬;魏灵欣;邓晓明;
目的比较不同辅助手法下Bonfils纤维光导硬镜气管插管的效果。方法选择本院经口气管插管全身麻醉下实施择期整形外科手术成年患者90例,美国麻醉医师协会(American Society of Anesthesiologists,ASA)分级Ⅰ~Ⅱ级,按不同辅助手法随机分为A组(常规操作,即头颈伸展位)、B组(单人提下颌)和C组(助手托下颌)。常规麻醉诱导后,采用Bonfils纤维光导硬镜实施气管插管,记录气管插管的操作次数、操作时间、血流动力学变化、插管所致气道损伤和术后咽痛等不良反应。结果 90例患者均一次气管插管成功,A、B和C组的操作时间分别平均为(44.6±38.9)、(33.7±29.4)和(18.9±10.3)s,C组与A、B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三组患者血流动力学变化相近。A、B和C组术后咽痛或不适分别为12、11和7例;A组上唇损伤1例,其余2组未发生口咽部组织损伤。结论 Bonfils纤维光导硬镜在不同辅助手法下行气管插管时,采用助手托下颌的操作时间最短,插管损伤最小。
2011年04期 v.2 338-34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9K] [下载次数:43 ]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332 ] |[引用频次:3 ] - 李旭;申乐;许力;刘薇;虞雪融;黄宇光;
目的评估小干扰RNA(small interfering RNA,siRNA)对突触后致密物蛋白质95(postsynaptic density protein95,PSD-95)基因的沉默效率及PSD-95基因沉默对谷氨酸诱导的神经细胞毒性与信号转导的影响,观察用RNA干扰(RNA interference,RNAi)技术沉默大鼠脊髓PSD-95基因治疗神经病理性疼痛的效果。方法用神经母细胞瘤/大鼠神经胶质细胞瘤杂交瘤细胞(NG108-15细胞)筛选大鼠PSD-95基因特异的siRNA,并用谷氨酸刺激PSD-95基因沉默的NG108-15细胞,检测细胞生长活力与信号通路蛋白质表达与磷酸化的改变。建立大鼠神经病理性疼痛的坐骨神经慢性压迫(chronic constrictioni njury,CCI)模型,预防性及治疗性鞘内给予PSD-95siRNA,留取脊髓标本,实时定量PCR(real-time PCR,RT-PCR)分析PSD-95 mRNA表达水平,并测定大鼠后足机械痛阈及热痛阈的变化。结果序列特异性最高的siRNA在最佳转染条件下使PSD-95基因表达水平下降91.5%;PSD-95基因沉默既可增强神经细胞对谷氨酸毒性的耐受能力,又可抑制Ca2+/钙调蛋白依赖的蛋白质激酶IIα(CaMKIIα)异构型磷酸化。正常大鼠鞘内注射PSD-95siRNA可降低大鼠脊髓背角PSD-95mRNA的表达水平38%(P<0.05),但对痛阈无显著影响;CCI模型大鼠鞘内注射PSD-95 siRNA可明显缓解神经病理性疼痛。结论 PSD-95基因在神经病理性疼痛的发生中起重要作用。鞘内注射PSD-95siRNA可以显著缓解CCI模型大鼠机械性和热痛觉过敏,PSD-95 siRNA可能成为有效控制神经病理性疼痛的基因治疗方法。
2011年04期 v.2 343-34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80K] [下载次数:303 ]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334 ] |[引用频次:11 ] - 陈雯;王静捷;黄宇光;
目的探讨用Walker 256大鼠乳腺癌细胞建立大鼠胫骨癌痛模型的可行性。方法将36只SD雌性大鼠,随机分为肿瘤组(n=8)、假手术1(n=10)、假手术2(n=10)和正常对照组(n=8)。将含1×105 Walker 256大鼠乳腺癌细胞悬液注入大鼠胫骨上段制备骨癌痛模型,观察疼痛行为学[包括机械缩足反射阈值(mechanical paw with-drawal threshold,MWT)和热缩足反应潜伏期(paw withdrawal thermal latency,PWTL)]、骨放射学和组织学变化。结果疼痛行为学、影像学、组织学观察结果证实,Walker 256大鼠乳腺癌细胞能成功制备大鼠胫骨癌痛模型。肿瘤组造模后第7天开始MWT显著降低,为(37.59±2.02)g,与假手术组1、2和正常对照组比较,P<0.01;第11天PWTL显著降低,为(6.87±1.00)s,与假手术组1、2和正常对照组比较,P<0.01。结论用Walker 256大鼠乳腺癌细胞能够成功建立大鼠胫骨癌痛模型。
2011年04期 v.2 350-35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81K] [下载次数:281 ]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322 ] |[引用频次:8 ] - 闵寒毅;毛进;高斐;谭柯;贺峰;罗岩;于伟泓;陈有信;董方田;
目的探讨最小量巩膜外加压治疗孔源性视网膜脱离的疗效和并发症。方法回顾性分析北京协和医院单纯孔源性视网膜脱离采用无放液、最小量巩膜外硅海绵加压术治疗28例患者30只眼,术前术后视力变化、视网膜复位情况及并发症。结果采用无放液、最小量巩膜外加压治疗的28例患者30只眼中巩膜外硅海绵加压缝合1针13只眼,缝合2针14只眼(其中1只眼2个裂孔分开,分别进行巩膜外加压1针),缝合3针及以上3只眼。术前最佳矫正视力(best corrected visual acuity,BCVA)<0.1为14只眼,0.1~0.3为8只眼,>0.3为8只眼。术后平均随诊(9.4±2.5)个月,术后最佳矫正视力<0.1为5只眼,0.1~0.3为9只眼,>0.3为16只眼,治疗前后视力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视网膜24h内复位20只眼,72h内复位8只眼,再次手术3只眼。一次性手术成功率90%,二次成功率100%。发生巩膜外加压海绵外露1例。结论无放液、最小量巩膜外加压术是治疗单纯孔源性视网膜脱离的有效方法。
2011年04期 v.2 357-36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70K] [下载次数:146 ]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320 ] |[引用频次:10 ]
- 龚亚红;刘薇;龚志毅;黄宇光;
<正>妊娠合并嗜铬细胞瘤是一种罕见的疾病,截至2010年,全世界仅报道了250余例,国内仅有10余例报道。妊娠合并嗜铬细胞瘤缺乏特异性的临床表现,容易漏诊误诊,产前漏诊或误诊的嗜铬细胞瘤患者,母婴死亡率高达50%以上[1]。即使是产前已经明确诊断的嗜铬细胞瘤,围产期的麻醉管理也存在着巨大的挑战。因此,妊娠合并嗜铬细胞瘤患者围产期麻醉管理需要引起麻醉医生的充分重视。
2011年04期 v.2 362-36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5K] [下载次数:171 ]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328 ] |[引用频次:1 ] - 董彦鹏;孙莉;
<正>根据国际癌症研究中心的估计,未来全球癌症发病人数年均将会以3%~5%的速度递增。预计2020年全球将有2000万新发病例,中国每年约有200万新发癌症患者。而疼痛是癌症患者最常见的临床症状之一,严重影响着患者的生活质量。世界卫生组织(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WHO)调查发现,70%的癌症患者会受到不同程度的疼痛折磨,
2011年04期 v.2 367-36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7K] [下载次数:746 ]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615 ] |[引用频次:45 ] - 聂红;付凯;林娟;马超;
<正>瘙痒是多种皮肤病和系统性疾病的自觉症状,是一种令人感觉不甚舒适,进而引发搔抓意愿和搔抓反射的感觉。瘙痒的定义最早由德国医生Samuel Hafen-reffer于350年前提出[1],根据其发生机制可分为外周性瘙痒(pruriceptive itch)、神经源性瘙痒(neurogenic itch)、神经病理性瘙痒(neuropathic itch)、精神性
2011年04期 v.2 370-37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3K] [下载次数:1120 ]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428 ] |[引用频次:10 ] - 穆龙龙;朱立;
<正>格雷夫斯病(Graves disease,GD),又称毒性弥漫性甲状腺肿,1835年由爱尔兰人Robert J.Graves最早详细描述而得名。GD是1种自身免疫性疾病,它在所有甲状腺毒性疾病中最常见,占60%~90%,在成年人的发病率约为5%,女性发病率高于男性[1]。GD的确切发病机制目前尚未完全阐明,但现有研究结果倾向于认为GD是1种由易感基因和环境
2011年04期 v.2 375-37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8K] [下载次数:125 ]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296 ] |[引用频次:1 ]